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53420
单元1 教学资源的诊断与优化 (1)
【标准研读】 (1)
1.1 熟知教学资源的技术标准 (1)
1.1.1 文本资源的技术标准 (1)
1.1.2 图片资源的技术标准 (2)
1.1.3 音频资源的技术标准 (2)
1.1.4 视频资源的技术标准 (3)
1.1.5 动画资源的技术标准 (4)
1.1.6 PPT的技术标准 (5)
1.1.7 虚拟仿真类资源的技术
标准 (6)
【概念解析】 (7)
1.2 教学资源及相关概念解读 (7)
【方法指导】 (8)
1.3 教学资源的建设原则 (8)
1.4 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 (9)
1.5 教学资源使用的需求分析 (10)
1.6 教学资源的类型 (11)
1.7 教学资源层次结构与表现形式 (13)
【品析借鉴】 (14)
【尝试改进】 (14)
【实战体验】 (14)
单元2 课程标准的诊断与优化 (16)
【标准研读】 (16)
2.1 熟知课程标准的评审标准 (16)
【概念解析】 (19)
2.2 课程标准及相关概念解读 (19)
2.2.1 区分课程标准与教学
大纲 (19)
2.2.2 课程标准中相关概念
解读 (21)
【方法指导】 (22)
2.3 编写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22)
2.4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23)
2.5 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24)
2.6 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5)
2.7 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程序 (26)
2.8 编写课程标准的格式要求 (27)
2.8.1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7)
2.8.2 课程标准的排版要求 (27)
2.9 课程标准参考示例 (30)
2.9.1 定制课程标准模板 (30)
2.9.2 确定课程基本信息 (31)
2.9.3 编写课程概述 (32)
2.9.4 确定课程目标 (34)
2.9.5 进行课程设计 (39)
2.9.6 编写课程实施建议 (49)
2.9.7 编写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52)
2.9.8 编写附录部分 (57)
【品析借鉴】 (58)
【尝试改进】 (59)
【实战体验】 (61)
单元3 特色教材的诊断与优化 (64)
【标准研读】 (64)
3.1 熟知特色教材的评审标准 (64)
【概念解析】 (65)
3.2 特色教材有关概念解读 (65)
【方法指导】 (66)
3.3 教材开发的原则与要求 (66)
3.3.1 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 (66)
3.3.2 教材开发的基本要求 (68)
3.3.3 教材开发的注意事项 (69)
3.4 教材开发的基本规范 (69)
3.4.1 封面规范 (69)
3.4.2 内容简介规范 (69)
3.4.3 前言规范 (69)
3.4.4 目录规范 (69)
3.4.5 文字规范 (69)
3.4.6 图表规范 (71)
3.4.7 公式规范 (72)
3.4.8 参考文献规范 (72)
3.4.9 教材编写的交稿要求 (73)
3.5 特色教学模式的教材开发 (73)
3.5.1 项目型教材的开发 (73)
3.5.2 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开发 (74)
【品析借鉴】 (76)
【尝试改进】 (76)
【实战体验】 (77)
单元4 授课计划的诊断与优化 (79)
【标准研读】 (79)
4.1 熟知授课计划的评审标准 (79)
【概念解析】 (80)
4.2 学期授课计划有关概念解读 (80)
【方法指导】 (80)
4.3 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组成要素 (80)
4.4 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要求与
注意事项 (81)
【品析借鉴】 (82)
【尝试改进】 (85)
【实战体验】 (87)
单元5 教案讲稿的诊断与优化 (88)
【标准研读】 (88)
5.1 熟知教案的评审标准 (88)
【概念解析】 (93)
5.2 教案讲稿有关概念的解读与
比较 (93)
【方法指导】 (94)
5.3 教案编写的原则和作用 (94)
5.4 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95)
5.5 教案的构成要素与编写要点 (96)
5.5.1 教案的构成要素 (97)
5.5.2 教案各要素解读 (97)
5.6 教案讲稿编写的形式与要求 (105)
5.6.1 教案编写的形式与要求 (105)
5.6.2 讲稿编写的形式与要求 (105)
【品析借鉴】 (105)
【尝试改进】 (110)
【实战体验】 (112)
单元6 教学课件的诊断与优化 (113)
【标准研读】 (113)
6.1 熟知教学课件的评审标准 (113)
【概念解析】 (114)
6.2 教学课件与演示文稿概念解读 (114)
【方法指导】 (114)
6.3 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
基本要求 (114)
6.4 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
技术要求 (116)
6.5 PPT配色技巧与原则 (119)
6.6 PowerPoint幻灯片的实用技巧 (120)
6.7 PPT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
解决方法 (121)
【品析借鉴】 (123)
【尝试改进】 (124)
【实战体验】 (124)
单元7 微课的诊断与优化 (126)
【标准研读】 (126)
7.1 熟知微课的评审标准 (126)
【概念解析】 (129)
7.2 微课及相关概念解读 (129)
7.2.1 微课概述 (129)
7.2.2 微课相关概念解读 (129)
7.2.3 传统资源与微课资源的
比较 (133)
【方法指导】 (133)
7.3 微课的特点与作用 (133)
7.4 微课的基本类型 (135)
7.5 微课的设计理念与要点 (137)
7.5.1 微课的设计理念 (137)
7.5.2 微课的设计要点 (139)
7.6 微课的制作过程 (142)
7.7 微课设计的整体要求 (145)
7.8 微课的选题策划 (147)
7.8.1 优秀微课选题具有的
特征 (147)
7.8.2 微课选题的方法与技巧 (147)
7.8.3 典型的微课选题分析 (149)
7.9 微课的教学策略选择 (150)
7.10 微课的导入设计 (151)
7.10.1 微课导入方法的类型 (152)
7.10.2 微课导入的技巧 (153)
7.11 微课片头的设计 (154)
7.12 微课的小结设计 (154)
7.13 微课的问题设计 (155)
7.13.1 微课问题设计与提问的
基本原则 (156)
7.13.2 微课问题的设计方法与
提问技巧 (156)
7.14 微课的学习情境设计 (157)
7.14.1 微课学习情境设计的
原则 (157)
7.14.2 微课学习情境设计的
方法 (158)
7.15 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59)
7.16 微课的教学信息呈现方式设计 (160)
7.16.1 教学信息可视化设计 (160)
7.16.2 听觉信息的呈现方式
设计 (161)
7.17 微课的PPT设计 (161)
7.18 微课的脚本设计 (162)
7.19 微课的制作方法 (163)
7.19.1 微课制作方式概述 (163)
7.19.2 拍摄式微课的制作
方法 (164)
7.19.3 录屏式微课的制作
方法 (166)
7.20 微课制作的技术标准 (168)
7.20.1 微课视频的基本技术
要求 (168)
7.20.2 微课音视频录制的技术
要求 (168)
7.20.3 微课拍摄对环境与设备的
技术要求 (169)
7.20.4 微课制作对主讲教师的
要求 (170)
7.20.5 微课制作对教学材料的
要求 (170)
7.20.6 后期制作的技术要求 (171)
7.21 微课制作的常用工具 (171)
7.21.1 微课拍摄的工具 (171)
7.21.2 微课制作的常用软件 (171)
7.22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问题分析 (174)
【品析借鉴】 (180)
【尝试改进】 (189)
【实战体验】 (191)
单元8 考试题库的诊断与优化 (206)
【标准研读】 (206)
8.1 熟知试题(卷)库的评审标准 (206)
【概念解析】 (209)
8.2 试题(卷)库有关概念解读 (209)
【方法指导】 (210)
8.3 考试试题的命题原则 (210)
8.4 试卷库试卷组成与格式 (211)
8.4.1 理论考试试卷的组成与
格式 (211)
8.4.2 技能考试试卷的组成与
格式 (211)
8.5 理论考试试卷题型及要求 (212)
8.6 试题(卷)库建设的基本要求 (215)
8.7 分析试题中出现的问题 (217)
8.8 剖析评分标准示例 (219)
【品析借鉴】 (221)
【尝试改进】 (223)
【实战体验】 (224)
单元9 信息化教学的诊断与优化 (226)
【标准研读】 (226)
9.1 熟知信息化教学的评审标准 (226)
【概念解析】 (228)
9.2 信息化教学及相关概念解读 (228)
【方法指导】 (231)
9.3 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231)
9.4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
创新 (232)
9.5 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模式的改革 (235)
9.6 信息化教学手段 (236)
9.6.1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特征 (236)
9.6.2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237)
9.6.3 选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
基本原则 (239)
9.6.4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类型与
功用 (240)
9.6.5 常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
应用 (241)
9.7 信息化教学设计 (248)
9.7.1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 (249)
9.7.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
内容 (250)
9.7.3 信息化教学设计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254)
9.8 参加教学能力比赛的基本要求 (257)
【品析借鉴】 (259)
【尝试改进】 (263)
【实战体验】 (264)
参考文献 (286)
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制度,全面开展诊改工作。诊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引导和促进职业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从而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中明确了“诊改”的目的与意义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诊改”的任务应聚焦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中要求“诊改”应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同时,“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诊改”要求。专业建设的“诊改”要求包括:有无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规范、科学、先进并不断优化;学校内部是否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是否能够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等。课程建设的“诊改”要求包括: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课程标准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校内是否开展对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是否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推进作用等。学生素质的“诊改”要求包括:是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制定是否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因材施教,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是否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由此可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应重点关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怎样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首要任务。在“诊改”过程中如何保证各类标准、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素质培养的先进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如何保证开发的教学资源有用、好用,这些方面都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是“诊改”的地基与源头,必须足够重视和充分保证。如果“诊改”过程使用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不够强的标准去诊断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学生素质,得出的结论也是偏差很大的。如果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的理念、模式和方法都不够先进,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目标,也谈不上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应着力探索如何开发科学合理的诊断标准、如何根据标准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时如何进行完善与优化,从而解决问题。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对专业教学、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信息化教学、职业精神培育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针对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求: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要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教师培养培训提出了要求: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针对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提出了要求: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院校教师在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开发、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过程中,要充分领会和贯彻这些理念和要求,开发高质量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学生素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勇于创新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具有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的价值。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先进规范的课程方案和教学方案,开发有用好用的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质量和效果,围绕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资源开发与信息化教学、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如何进行有效诊断、完善与优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形成了系列专著,这些专著将诊断、培训、优化三者有机结合,探索和实施诊断与优化的全过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期待这些专著为提升“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质量、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帮助和支持。
前言
教育部职成司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2015〕2号)强调:“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教育部职成司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中明确要求: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要求: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为: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鼓励教师充分、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解决技能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也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关注的重点之一。在“诊改”过程中如何保证课程标准、特色教材、授课计划、教案讲稿、教学课件、微课、考试题库等各类教学资源以及信息化教学的先进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如何保证开发的教学资源有用、好用,如何保证信息化教学手段适用、有效,这些都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和基础,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和予以充分保证。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可行性,本专著使用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资源开发与信息化教学,尝试探索一套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信息化教学的流程和方法。本专著有以下特色和创新:
(1)探索和实践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诊断与优化的全过程,为改进和优化教学资源开发与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的诊断与优化的过程有其自身特点,本专著将其划分为6个阶段进行探索和实践:第1阶段为标准研读,第2阶段为概念解析,第3阶段为方法指导,第4阶段为品析借鉴,第5阶段为尝试改进,第6阶段为实战体验。
在“标准研读”阶段,剖析和理解各类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的评审标准;在“概念解析”阶段,认知、区分、理解教学资源开发与信息化教学中涉及的名词术语,排除概念上的误区;在“方法指导”阶段,对教学资源开发与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予以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提升教学资源开发与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水平,排除教学理论的盲区;在“品析借鉴”阶段,提供了课程标准、特色教材、授课计划、教案讲稿、教学课件、微课、考试题库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优秀范例供读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