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035508
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实战价值。和单纯讲解版本的古籍类图书不同,这是一本关于古籍收藏、鉴定、评估、交易的实践参考书籍。作者长期从事古籍拍卖和研究,结识了大量的古籍收藏家和投资家,深入了解行业内情,因此呈现了丰富、独特和务实的经验,是作者在古籍业界迄今十年实践和思考的阶段性总结。无论是刚刚对古籍建立兴趣,还是业界资深人士,都能从中找到与众不同的可取之处。《人民日报》、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新闻等权威媒体对本书进行了报道或转载。对于古籍收藏者、研究者和投资者,本书兼有战略研究和战术实践两方面的使用价值。
本书为一部古籍鉴藏实务类书籍。在研究层面,本书呈现了诸多源自实践的务实观点。涉及古籍收藏的标准、古籍鉴定的特点、对艺术价值和艺术史价值的区分等等。尤其是,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全面涵盖古籍内在价值和外在价格的评价体系模型,厘清了古籍评价时所应参考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在价值和衍生功能、外观因素、稀缺性、拍卖成交价格等)之间的关系、性质,使古籍评价有了可遵循的方法体系,避免了进行特定古籍评价时所依据的各种因素“性质不明、轻重不分、照顾不全”等情形。
在实践层面,本书呈现了真伪鉴别、市场分析、交易技巧、藏品保护、收藏定位等方面的诸多方法。
第一篇 古籍之名:兼顾定级标准与收藏实践
/ 1
第二篇 价值评估:探寻每一种古籍的独特内在 / 13
第三篇 拍卖成交:竞拍者达成共识的意义 / 31
第四篇 市场要素:什么影响了成交价格 / 39
第五篇 真伪之辨:如何看待古籍之伪 / 73
第六篇 安全传承:现实中的疏漏及其完善 / 93
第七篇 藏研定位:个性化的自我发现过程 / 103
1.
本书认为,“文物”概念的核心,不是“具有比较久远的历史”,而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包括作为特定历史的物证”。
我们习惯上以年份来描述文物价值,仅仅是因为,年代的久远,会让一些有特别意义的实物变得更加稀少,以及会让一些实物因为变得稀少而具有特别意义。
如果把年份作为衡量文物价值的第一标准,认为年代越早,文物价值就越大,这就是一种误解和错觉。实际上,对于一个国家,越是可以佐证重要历史的实物,越可能获得更高的文物级别,进入这个国家的博物馆,而无论其年代是否久远。如果一个博物馆是有世界视野的,它会选择对世界历史有重要实证价值的藏品,同样,无论它们是否一定年代久远。
把“历史实证”作为衡量文物价值的第一标准,并不是否定绝大部分文物都具有久远的年份,也不否定拥有久远历史的文物,包括古籍,更具文物价值。但是,同样的评定结果,承载的是完全不同的含义!
2.
人们通常认为,是纯粹的可供审美的艺术价值,导致了某些古董艺术品可以达成高于其他古董艺术品的价格。这是一个重大误会。
这种误会,也经常出现在对古籍价格的判断上。所以,我们要明确,单从艺术标准来说,是什么决定了不同古董的不同价格。
一方面,某件古董艺术品,“具有艺术价值”和“人们认为它有艺术价值”,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纯粹地谈审美价值,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不太可能使评价者达成共识。后者才是评价者达成共识的真正决定因素。
另一方面,某件古董艺术品,“具有艺术价值”和“具有艺术史价值”,这又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同样地,后者才是评价者达成共识的真正决定因素。
当齐白石、徐悲鸿这样赫赫有名画家的作品获得了评价者的追捧,我们根本无法断言,是他们某件作品更具审美价值才导致这个结果。显然,画家本人早已“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进而“具备了绘画艺术史上的特定地位”,这才是他们的作品受到评价者追捧、成交价高昂的根本原因。
3.
创刊号自有其重要性,但是,它和续出的刊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刊初期,各方面有待完善。随着后续刊期的不断出版,编辑团队可能会根据读者需要、各界反馈,不断地改变编辑思路,提升刊物品质。对于出版时间较长的刊物,只有把连续的刊期放在一起,以时间线条排列开来,才能发现它的变化:内容的变化,编辑团队的变化,作者的变化,以及它所浓缩、折射的社会变化。刊物的收藏和研究才是全面的和有意义的。
不能因为全套的刊物不好收集,就单单地把创刊号拎出来,人为地拔高它的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一种刊物的所有刊期、让刊物收藏回到它的本来意义,单纯重视创刊号的收藏理念,真的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了。
4.
进到古董行的人,对待捡漏的态度,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特别想捡漏,梦想捡大漏,一举成功。往往因为贪小便宜吃大亏。
第二阶段,感觉市场上没什么漏可以捡,好东西自然有好价,带着捡漏的心态经营古董,总是买不到心仪的东西。这个阶段,喜欢高价买好货,设法更高价卖出。比起第一阶段,因为经验增加了,客户也增加了,基于这样的思路,确实会获得更好的收入。但是,付出也多。
第三阶段,此时才发现,在古董行里存活,到底还是靠捡漏。只不过,这个时候,对“漏”的理解,已经和前两个阶段不一样了。
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很多人在古董市场中存活下来,是从什么时候不交“学费”、开始盈利的呢?就是从再也不听信任何人的建议,完全靠自己独立判断开始的!
5.
古籍等古董门类有其特殊性,不应该且不可能全行业、全链条地依靠网络。大致有几个原因:
——相对于普通商品,它们价格昂贵,网络交易仍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藏家被这一行所吸引,乃至成瘾成痴,多半是沉迷于一种实物把玩的愉悦感、众里寻她的成就感、真品传承的使命感、人不知而我知的满足感。一个星期不到现场会很想,一个月不到现场可能会亚健康,半年不到现场可能会难以忍受。这并不夸张。
——不能批量生产,不存在标准化。即便是同一个品类,比如同一部古籍,经由不同的历史传承链条,就会造成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处,形成了每一部书不同的价格。要详细了解每一种的差异,单靠照片是远远不够的。对任何古董旧物的真伪辨别、高下区分,见实物是不可替代的。多么完美的图片视频,也替代不了触觉、视觉、嗅觉、听觉所形成的人脑模糊处理。据说,古董鉴定是为数不多的未来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之一。
凡是号称不上手、不见实物就能够“百病百治”的“鉴定大师”,皆不可信!
6.
历史,就是一种应该被复述、可以被复述,但是永远也无法精准复述、无须全部复述的表达!
辨细节之伪,而不纠结于此伪,须知伪中有真。
存细节之真,而不迷失于此真,留意小真大伪。
即使研究微观的历史,也应明确自己的小专题在宏观研究体系中的坐标位置。
建立通史视野的时间背景,可以看清断代史。
建立全球视野的空间背景,可以走出狭隘区。
有所选择、相对准确地进行历史复述,积极追寻历史逻辑的真实,追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基于古籍文献的历史研究、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
7.
与当代的藏书人士沟通,可以发现,任何人最终确定自己的收藏定位,都是本人经历的自然结果,是收藏者对自身经历进行再度价值确认的过程,也是对自身价值深入发掘的过程。
前人给出的任何收藏定位,都可以勇敢地突破它。藏家经手之后,可以发现不同古籍的新价值。从中,科学家可以寻找太阳黑子活动、地理变迁的历史记录,医家可以发现有用的医案、处方实证,各种个性化专题的研究者都可以寻找有启发的蛛丝马迹。换一种个性化的思路看古籍,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