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467086
第一编 香港经济转型的历程、特点及动因 /001
第一章 第一次转型:从转口港到工业化 / 003
第二章 第二次转型:从工业化到服务业 / 009
第三章 第三次转型:迈向创新型经济 / 014
第四章 就业结构的变迁 / 023
第五章 全球化对转型的影响 /039
第六章 推动转型的中国内地因素 / 047
第七章 政府在香港经济转型中的角色演变 / 056
第八章 经济转型中的财富效应 / 072
第二编 两地经济合作的模式、重点及进展 /083
第九章 两地合作模式及其演变 / 085
第十章 投资及产业合作 / 099
第十一章 贸易及物流合作 / 111
第十二章 金融合作 /130
第十三章 旅游合作 / 150
第三编 转型合作的未来 /161
第十四章 香港经济转型的方向和策略 / 163
第十五章 两地经济合作关系新定位 / 175
第十六章 “一带一路”和香港新角色 / 186
第十七章 以高质量发展迈向创新型经济 / 206
第十八章 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 230
第十九章 迈向世界级金融中心 / 259
结语 /89
参考文献 /290
第一章 第一次转型:从转口港到工业化
如果我们在中国地图上,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一路向南,在南海之滨、珠江口以西可看到一个小圆点,那是一块土地面积仅占全国万分之一、恰似大文豪东坡先生所描绘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贫瘠土地。
香港经济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特殊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了解和把握这些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香港经济的全貌、面对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
从古代直至清朝中叶,香港本地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渔业等第一产业;在有限的天然资源下,仅能做到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是规模细小的自然经济体。这种情况在鸦片战争后英国在香港建立殖民统治之后发生了质变,因此,观察香港的经济史,一般要从开埠开始。值得注意的是,认识香港开埠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往往需要从经济转型入手。虽然香港发展自由贸易港已有178年历史,但香港经济的真正崛起,有赖于成功推动工业化。“二战”后香港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从一个单纯的转口港迅速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取得了令人赞叹的经济成就。这是开埠以来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也被誉为香港登上世界经济舞台后的第一个经济奇迹。
一、转口港的崛起
历史翻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贫穷落后的中国难逃挨打的命运。第二年英国强占香港,立即宣布香港为自由贸易港,实行贸易自由、企业经营自由和人员进出自由等政策,利用维多利亚港这一全球不多见的天然良港优势和逐步建立起的国际贸易网络,抢占中国乃至亚洲的庞大市场,期望从转口贸易和航运中获取收入。此时,恰好《南京条约》废弃了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多年的公行制度,十三公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从而为香港与华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开展自由贸易扫清了制度障碍。
香港被赋予自由港的新角色后,以洋行为首的英资财团率先进驻香港,欧美洋行也陆续改在香港设立总部或分行,以香港为基地开展各类形式的对外贸易活动,大发其财。以怡和洋行为例,早在1832年,从东印度公司离职的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就在广州创办了渣甸洋行(即怡和洋行的前身),这是当时广州十三行之龙头怡和行的合作伙伴。1841年香港开埠后,渣甸洋行投得香港历史上第一块拍卖的土地,翌年正式将总部搬迁到香港,并将中文名更名为“怡和洋行”,转行做各种贸易生意,19世纪后半叶还涉足铁路、银行和机械等业务。
自由港政策的出笼,为刚刚开埠的香港吸引全球生产要素提供了强大动力。此后世界各地的货物、资金和人才也开始聚集到香港,本地转口贸易突飞猛进,香港先是取代广州成为华南的货物配送中心,其后又提升为中国的沿海贸易中心。与此同时,与转口贸易相配套的航运业(货运、港口、码头、船务、代理、货仓)、金融业(银行、保险、租赁)以及邮电、通信和法律等行业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以转口贸易为中心、其他相关行业配合支持的特殊经济结构。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加工业也略见起色,但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甚小;金融业主要由汇丰、渣打等英资大银行支撑,但也仅局限于为转口贸易和本地居民生活服务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及保险业务。分阶段看,从1841年到1897年英国向中国强借新界的56年,是香港转口港的形成期,从1898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的52年,是转口港的发展期,前后共历时一个世纪又十年。 a 虽然在1941年12月日本占领香港后的3年8个月时间里,转口贸易几乎全部停摆,为数不多的加工制造业也出现萎缩,香港差不多变成死港。但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以后,香港对外贸易很快重回正轨,在数年时间内就迅速恢复了转口港地位,外贸总额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
香港经济之所以能恢复元气,主要得益于香港与内地贸易的快速发展,其背后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考虑,没有马上收回香港,而是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一向奉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理念的英国,为了保住对中国香港的统治及维护在香港的利益,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务实的外交行动,使香港立即成为内地对外贸易的主通道,两地贸易总额从1947年的6.5亿港元猛增到1951年的26.7亿港元,4年间劲升3.1倍,带动香港转口贸易迅速恢复,香港外贸总额从1947年的27.7亿港元劲增至1951年的93亿港元,4年间猛增2.4倍,年均增幅高达35.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