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59210丛书名: 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具有如下特点:
一、内容丰富:涵盖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各个学科。
二、知识精炼:公共基础知识内容庞杂,不易复习,本书对考点进行浓缩提炼,节省复习备考的时间。本书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为您枯燥的备考增添乐趣。
三、讲解透彻,贴近生活:根据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真题生活化的特点,我们对日常生活中与考试内容息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重要考点处设立考点精讲,帮助考生理解知识内容。
四、本书使用范围广泛。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不仅涵盖了公务员考试的学科内容,还放置了其他考试中会涉及的“管理、公文、公民道德建设、农业农村”等相关知识。因此本书也可用于其他考试的备考,为考生复习助力。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在分析研究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真题特点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在编排上分为政治、经济、法律、人文与历史、地理与环境、科技与生活、管理、公文、公民道德建设和农业农村十篇内容,详细讲解了公务员考试中的核心考点。本书还在每篇的篇章页上设置讲解考情的视频,考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收看,从而帮助理解与复习。同时,本书在每章章标题下设置了“本章知识导图”,让考生了解本章主要内容,理清本章知识结构,也便于后期回顾与总结。
目 录
目录
第一篇
政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
第二节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
第三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
第四节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
第五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点)
强化训练
第二篇
经济
第一章市场经济
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一节市场体系
第二节市场机制
第三节市场结构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一节宏观调控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第三节货币及货币政策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四章国际经济
第一节开放经济
第二节国际贸易
第三节国际金融
第四节世界经济组织
第五章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我国自贸区建设
第三节“一带一路”建设
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强化训练
第三篇
法律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二章法理学
第三章宪法
第四章主要实体法
第一节监察法
第二节民法
第三节刑法
第四节行政法
第五节商法
第六节经济法
第七节社会法
第五章主要程序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
强化训练 第四篇
人文与历史
第一章文化常识
第一节中国文化
第二节外国文化
第二章文学常识
第一节中国文学
第二节外国文学
第三章历史常识
第一节中国历史
第二节世界历史
强化训练 第五篇
地理与环境
第一章地理概况
第一节我国地理概况
第二节世界地理概况
第三节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环境问题与防治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防治
强化训练 第六篇
科技与生活
第一章科技常识
第一节科技史
第二节前沿科技
第二章生活常识
第一节物理常识
第二节化学常识
第三节生物常识
第四节医学常识
第五节安全常识
第三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节计算机概述
第二节计算机常用软件
第三节网络与信息安全
强化训练 第七篇
管理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共政策
第二节公共决策
第三节公共服务管理
第四节公共危机管理
第二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行政管理理论
第二节行政管理手段
强化训练 第八篇
公文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文概述
第二节公文格式
第三节公文处理
第二章法定公文写作
第三章常用事务文书写作
强化训练 第九篇
公民道德建设
第一章道德
第二章公民道德
第一节公民道德概述
第二节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第三章个人与社会
强化训练 第十篇
农业农村
第一章农业农村基础知识
第一节农村土地的管理与使用
第二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三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第四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章社区工作知识
第一节社区工作基础知识
第二节社区工作实务知识
第三章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农村的方针政策
第一节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第二节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三节农业农村其他政策文件
强化训练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第一篇
政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
第二节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
第三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
第四节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
第五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点)
强化训练
第二篇
经济
第一章市场经济
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一节市场体系
第二节市场机制
第三节市场结构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一节宏观调控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第三节货币及货币政策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四章国际经济
第一节开放经济
第二节国际贸易
第三节国际金融
第四节世界经济组织
第五章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我国自贸区建设
第三节“一带一路”建设
第四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强化训练
第三篇
法律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二章法理学
第三章宪法
第四章主要实体法
第一节监察法
第二节民法
第三节刑法
第四节行政法
第五节商法
第六节经济法
第七节社会法
第五章主要程序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
强化训练 第四篇
人文与历史
第一章文化常识
第一节中国文化
第二节外国文化
第二章文学常识
第一节中国文学
第二节外国文学
第三章历史常识
第一节中国历史
第二节世界历史
强化训练 第五篇
地理与环境
第一章地理概况
第一节我国地理概况
第二节世界地理概况
第三节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环境问题与防治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防治
强化训练 第六篇
科技与生活
第一章科技常识
第一节科技史
第二节前沿科技
第二章生活常识
第一节物理常识
第二节化学常识
第三节生物常识
第四节医学常识
第五节安全常识
第三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节计算机概述
第二节计算机常用软件
第三节网络与信息安全
强化训练 第七篇
管理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共政策
第二节公共决策
第三节公共服务管理
第四节公共危机管理
第二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行政管理理论
第二节行政管理手段
强化训练 第八篇
公文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文概述
第二节公文格式
第三节公文处理
第二章法定公文写作
第三章常用事务文书写作
强化训练 第九篇
公民道德建设
第一章道德
第二章公民道德
第一节公民道德概述
第二节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第三章个人与社会
强化训练 第十篇
农业农村
第一章农业农村基础知识
第一节农村土地的管理与使用
第二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三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第四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章社区工作知识
第一节社区工作基础知识
第二节社区工作实务知识
第三章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农村的方针政策
第一节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第二节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三节农业农村其他政策文件
强化训练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免费在线读
第一篇政治1第一篇
政治考情分析
政治部分的考试重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实践观、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与货币,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等。备考重点
针对以上考情,我们提醒考生在备考时要善于抓住一些经常变化的知识,比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将其作为备考的重点。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总结,还是对下一年经济工作的指示,因此也会成为考试热点,需要引起考生注意。
扫码看视频
讲师面对面指导学习,快速获取备考要点!
1公共基础知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章知识导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两个基本方面具体内涵不同的回答结果第一个方面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第二个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二、物质观
(一)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二)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知识拓展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
(四)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五)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络,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为: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知识拓展
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具有不同的方法论意义。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分类含义联系方法论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知识拓展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住寂寞,才能不寂寞;居安思危。
以上内容体现的哲学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量变质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知识拓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重视量变。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进程。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包括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二)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知识拓展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五、真理观(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或符合。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同时又是辩证转化的。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六、唯物史观(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
政治考情分析
政治部分的考试重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实践观、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与货币,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等。备考重点
针对以上考情,我们提醒考生在备考时要善于抓住一些经常变化的知识,比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将其作为备考的重点。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总结,还是对下一年经济工作的指示,因此也会成为考试热点,需要引起考生注意。
扫码看视频
讲师面对面指导学习,快速获取备考要点!
1公共基础知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章知识导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两个基本方面具体内涵不同的回答结果第一个方面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第二个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二、物质观
(一)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二)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知识拓展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
(四)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五)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络,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为: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知识拓展
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具有不同的方法论意义。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分类含义联系方法论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知识拓展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住寂寞,才能不寂寞;居安思危。
以上内容体现的哲学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量变质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知识拓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重视量变。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进程。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包括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二)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知识拓展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五、真理观(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或符合。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同时又是辩证转化的。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六、唯物史观(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