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08713丛书名: 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在内容上严格依据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和考试真题编写;在结构上按照学科特点进行科学排布;在知识呈现形式上,结合图表,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着重标记,并设置了“经典真题”版块,便于考生更快速、更直观地记住重要知识点。另外,教材还对热点知识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例如政治部分添加了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时事热点的要点内容;法律部分更新了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该教材知识点详实,讲解细致,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是考生备考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的良师益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九篇内容,分别是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人文与历史知识、科技与生活知识、地理知识、管理知识、公文知识以及国情概况。本书内容是在研究分析江苏省历年考试真题特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讲解了公务员考试中的热点难点知识。
目 录
第一篇政治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8)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13)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13)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5)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19)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3)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4)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5)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8)
第一节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28)
第二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29)
第三节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31)
第四节其他政策文件(33)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38)
第二篇法律知识
第一章宪法(46)
第一节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46)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9)
第三节我国的国家机构(51)
第二章监察法(56)
第一节监察机关的设立及职责(56)
第二节监察范围、管辖和权限(57)
第三节监察程序(58)
第三章行政法(60)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60)
第二节行政行为(60)
第三节行政复议(64)
第四节公务员法(68)
第四章刑法(72)
第一节刑法概述(72)
第二节犯罪(73)
第三节刑罚(80)
第五章民法(87)
第一节民法总则(87)
第二节合同法(94)
第三节婚姻法(95)
第四节继承法(97)
第六章商法、经济法与社会法(101)
第七章诉讼法(105)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105)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110)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18)
第三篇经济知识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4)
第一节经济体制(124)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26)
第二章微观经济(128)
第一节市场主体(128)
第二节市场机制(129)
第三节市场竞争(132)
第三章宏观经济(135)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135)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137)
第三节货币与货币政策(141)
第四章国际经济(144)
第一节开放经济(144)
第二节国际贸易(146)
第三节国际金融(147)
第四节世界经济组织(150)
第四篇人文与历史知识
第一章文化常识(154)
第一节文化概略(154)
第二节我国名家名篇(169)
第三节外国名家名篇(177)
第二章历史常识(180)
第一节中国历史(180)
第二节世界历史(195)
第五篇科技与生活知识
第一章高新技术(208)
第一节信息技术(208)
第二节能源技术(209)
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212)
第四节新材料技术(214)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217)
第三章世界科技史(224)
第一节科技简介(224)
第二节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30)
第三节航天发展年鉴(233)
第六篇地理知识
第一章自然地理(236)
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236)
第二节太阳系(237)
第三节大气和风(240)
第四节洋流及其影响(242)
第五节陆地(243)
第六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45)
第二章人文地理(247)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247)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249)
第三节环境保护(250)
第三章世界地理(254)
第七篇管理知识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256)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256)
第二节公共政策(256)
第三节公共决策(258)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259)
第五节公共服务管理(261)
第六节公共危机管理(262)
第二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264)
第一节政府职能(264)
第二节行政组织(265)
第三节行政领导(267)
第四节行政执行(268)
第五节行政监督(271)
第八篇公文知识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274)
第一节公文简介(274)
第二节公文格式(276)
第三节公文行文规定(281)
第二章常用公文写作(285)
第一节决定通知(285)
第二节公告通告(288)
第三节报告请示批复(290)
第四节通报函(292)
第三章公文处理(295)
第一节公文拟制(295)
第二节公文办理(297)
第三节公文管理(298)
第九篇国情概况
第一章我国的自然环境(300)
第二章我国的资源、能源与自然灾害(305)
江苏省公务员笔试课程体系(308)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09)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8)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13)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13)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5)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19)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3)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4)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5)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8)
第一节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28)
第二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29)
第三节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31)
第四节其他政策文件(33)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38)
第二篇法律知识
第一章宪法(46)
第一节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46)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9)
第三节我国的国家机构(51)
第二章监察法(56)
第一节监察机关的设立及职责(56)
第二节监察范围、管辖和权限(57)
第三节监察程序(58)
第三章行政法(60)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60)
第二节行政行为(60)
第三节行政复议(64)
第四节公务员法(68)
第四章刑法(72)
第一节刑法概述(72)
第二节犯罪(73)
第三节刑罚(80)
第五章民法(87)
第一节民法总则(87)
第二节合同法(94)
第三节婚姻法(95)
第四节继承法(97)
第六章商法、经济法与社会法(101)
第七章诉讼法(105)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105)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110)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18)
第三篇经济知识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4)
第一节经济体制(124)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26)
第二章微观经济(128)
第一节市场主体(128)
第二节市场机制(129)
第三节市场竞争(132)
第三章宏观经济(135)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135)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137)
第三节货币与货币政策(141)
第四章国际经济(144)
第一节开放经济(144)
第二节国际贸易(146)
第三节国际金融(147)
第四节世界经济组织(150)
第四篇人文与历史知识
第一章文化常识(154)
第一节文化概略(154)
第二节我国名家名篇(169)
第三节外国名家名篇(177)
第二章历史常识(180)
第一节中国历史(180)
第二节世界历史(195)
第五篇科技与生活知识
第一章高新技术(208)
第一节信息技术(208)
第二节能源技术(209)
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212)
第四节新材料技术(214)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217)
第三章世界科技史(224)
第一节科技简介(224)
第二节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30)
第三节航天发展年鉴(233)
第六篇地理知识
第一章自然地理(236)
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236)
第二节太阳系(237)
第三节大气和风(240)
第四节洋流及其影响(242)
第五节陆地(243)
第六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45)
第二章人文地理(247)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247)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249)
第三节环境保护(250)
第三章世界地理(254)
第七篇管理知识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256)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256)
第二节公共政策(256)
第三节公共决策(258)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259)
第五节公共服务管理(261)
第六节公共危机管理(262)
第二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264)
第一节政府职能(264)
第二节行政组织(265)
第三节行政领导(267)
第四节行政执行(268)
第五节行政监督(271)
第八篇公文知识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274)
第一节公文简介(274)
第二节公文格式(276)
第三节公文行文规定(281)
第二章常用公文写作(285)
第一节决定通知(285)
第二节公告通告(288)
第三节报告请示批复(290)
第四节通报函(292)
第三章公文处理(295)
第一节公文拟制(295)
第二节公文办理(297)
第三节公文管理(298)
第九篇国情概况
第一章我国的自然环境(300)
第二章我国的资源、能源与自然灾害(305)
江苏省公务员笔试课程体系(308)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09)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一)哲学概述
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它所涉及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问题。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又是一种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物质和意识
(一)物质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不同,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看,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能够被人感觉到。
2.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是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又是互相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总会在一定的时间里,不进行某种形式的运动、不改变与某一参考系的位置关系或保持质的稳定。但是,事物即使没有进行这种形式的运动,也在进行其他形式的运动;即使相对于这一参考系没有改变位置关系,相对于其他参考系也在改变位置关系;即使它的质的规定性保持不变,量的规定性也在变化。由此可见,静止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静止不重要,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我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必要条件,也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二)意识
1.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
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意识活动本身可以改变客观世界
C.人们的精神动力依赖于物质活动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答案】A。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D两项说法错误。题干“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C项是在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故本题选A。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为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2.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B.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C.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D.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答案】B。解析:“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中的“腐”,即腐烂,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这条古训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即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所以题干体现出来的哲理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故本题选B。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具有不同的方法论意义。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
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将采取小步走、渐进式,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对退休年龄的诉求,让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这体现的哲理是()。
A.客观规律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C.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D.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B。解析: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我国延迟退休政策采取小步走、渐进式的方法,正是重视量的积累的表现。故本题选B。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否定指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辩证否定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包括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二)认识
1.认识的本质和特性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特性如下表所示:
2.认识的两次飞跃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表现为: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的两次飞跃如下图所示:
3.认识的真理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2)真理和谬误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和谬误在认识过程中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真理也就无所谓谬误,反之亦然;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五、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一)哲学概述
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它所涉及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问题。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又是一种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物质和意识
(一)物质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不同,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看,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能够被人感觉到。
2.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是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又是互相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总会在一定的时间里,不进行某种形式的运动、不改变与某一参考系的位置关系或保持质的稳定。但是,事物即使没有进行这种形式的运动,也在进行其他形式的运动;即使相对于这一参考系没有改变位置关系,相对于其他参考系也在改变位置关系;即使它的质的规定性保持不变,量的规定性也在变化。由此可见,静止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静止不重要,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我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必要条件,也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二)意识
1.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
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意识活动本身可以改变客观世界
C.人们的精神动力依赖于物质活动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答案】A。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D两项说法错误。题干“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C项是在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故本题选A。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为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2.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B.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C.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D.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答案】B。解析:“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中的“腐”,即腐烂,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这条古训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即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所以题干体现出来的哲理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故本题选B。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具有不同的方法论意义。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
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将采取小步走、渐进式,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对退休年龄的诉求,让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这体现的哲理是()。
A.客观规律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C.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D.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B。解析: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我国延迟退休政策采取小步走、渐进式的方法,正是重视量的积累的表现。故本题选B。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否定指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辩证否定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包括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二)认识
1.认识的本质和特性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特性如下表所示:
2.认识的两次飞跃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表现为: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的两次飞跃如下图所示:
3.认识的真理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2)真理和谬误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和谬误在认识过程中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真理也就无所谓谬误,反之亦然;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五、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