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141783
再忙,也要仰望星空,
写给每位地球人的通识读物!
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我们需要食物,我们充满杀戮。
人类与其他动物不一样——我们不仅能依靠天然食物,我们还能生产食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族群需要;我们不用尖牙或利爪杀戮,我们能生产武器屠灭其他生命。我们杀戮的理由绝不仅是求生。
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记录了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前世今生。尼尔揭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即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探索精神。为了满足对自然的好奇,人类能理性或感性地探索我们的世界和宇宙。
从*名仰望星空的原始人开始,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就从未停歇。正如刘慈欣在《朝闻道》中描述,“当*名伟大的望星人出现后,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飞速前行;智慧生命*的悲哀莫过于失去探知宇宙终极奥秘的机会。”所以,人类不断地探究宇宙,不计艰险;伟大的望星人坚持着探索,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到:“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得有人仰望星空。”他们是我们族群里的勇士,代表着全人类负重前行,航向星辰大海。
本书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开始,阐明了人类社会的探索活动与政治息息相关。通过回顾人类(主要是美国人)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经受的挫折、获得的回报,尼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宏大的画卷。尼尔叙述了世界各国在探索宇宙这项科学实践中的现状,并指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尼尔描绘了自己的愿景,展望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
《宇宙探索》是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继《起源》、《死亡黑洞》、《冥王星档案》等畅销书之后,又一部科普力作,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阅读本书,我们能步入宇航员及天体物理学家的视野,站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前沿,思考人类、社会、科学与宇宙的关系这样的哲学命题。
《宇宙探索》记述了有史以来人类对太空展开的探索史,分析了激励人类走向太空、走向宇宙的历史本源——宗教皇权、经济回报、战争态势。事实上,作者认为,我们应客观认识,人类仅是宇宙生物链中的参与者而非主宰,我们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亦无本质差异。激励我们坚持探索精神的本源应是纯洁的,我们应该为了科学、为了自我进化而探索。创新、探索,是人类进化的本源。
同时,作者提出,地球绝非宇宙中*的生命载体。地外生命或地外生命形式确定存在;我们的宇宙并非*,多元宇宙确定存在。我们唯有坚持探索,促使科学进步,方能驱动人类进化。
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通过《宇宙探索》记录了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前世今生。尼尔揭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即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探索精神。为了满足对自然的好奇,人类能理性或感性地探索我们的世界和宇宙。
本书以地缘政治的角度,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探索活动与政治通常相关。通过回顾人类(主要是美国人)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经受的挫折、获得的回报,尼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宏大的画卷。尼尔叙述了世界各国在探索宇宙这项科学实践中的现状,并指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尼尔描绘了自己的愿景,展望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深入人心;希望科学不分国别不分阶级;希望全社会重视对科技活动的支持,促进科技的新革命。
000 □1 虚空之魅
000 □2 系外红尘
000 □3 外星生命
000 □4 邪恶外星人
000 □5 杀手小行星
000 □6 向星星启航
000 □7 为什么探索
000 □8 疑惑的剖析
000 □9 生日快乐,NASA
000 □10 太空的未来50年
000 □11 我们为何需要太空项目
000 □12 通向发现的道路
000 □第二部分 如何做
000 □13 起飞
000 □14 以弹道的方式运行
000 □15 太空竞赛
000 □16 2001年——现实对决幻想
000 □17 发射正确的东西
000 □18 探测中的设备
000 □19 以钟爱哈勃之名
000 □20 40周年庆快乐,阿波罗11号
000 □21 何以触及苍穹
000 □22 航天飞机的最后一班岗
000 □23 深空中的推进力
000 □24 平衡作用
000 □25 生日快乐,《星际迷航》
000 □26 如何证实你被外星人劫持过
000 □27 美国太空旅行的未来
000 □第三部分 为什么不
000 □28 太空旅行的麻烦事
000 □29 向着星空彼岸努力
000 □30 美国与新兴的太空力量
000 □31 太空热情的错觉
000 □32 偶然的梦
000 □33 以数字之名
000 □34 挑战者号之颂,1986
000 □35 宇宙飞船表现糟糕
000 □36 NASA对美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000 □结语
000 □附录A
000 □附录B
000 □附录C
000 □附录D
000 □附录E
000 □附录F
000 □致谢
回溯20世纪90年代中期,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开始为《自然史》杂志撰写他那备受追捧的“宇宙”专栏。当时,从财务到发行,《自然史》皆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管理。同时,海登天文馆也归这一博物馆管理。2002年夏,泰森成为了海登天文馆的主任,而自然历史博物馆预算的紧缩以及人们观点的转变使《自然史》渐渐步入私有化。同一时期,我升任为《自然史》的高级编辑,即泰森的编辑。直至今天,这一关系依然存在,尽管我们俩均已更换了工作。
难以想象,一名卸任的艺术史学家兼馆长会成为泰森的理想编辑。但这是事实。他关注交流,关注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能共同创作出大众能理解的且极具科学意义的文章,这是我们最大的共鸣。
从苏联将一个袖珍的、会发声的球放到地球轨道上那一刻算起,业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而距离美国把它的首名宇航员送到月球漫步也有将近半个世纪了。现在,富翁可以花上两三百万美元的价格,预订一次私人太空之旅。美国航空航天公司正在测试适合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国际空间站与地球之间的乘客和货物运输。此外,人类发射了数量众多的人造卫星,占据了近地轨道的几乎全部空间。今天,人们已开始谈论小行星开采及太空军备的相关事宜。
在本世纪开局的10年,美国蓝带委员会已开始计划远大的太空旅行。然而,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的预算难以与目标匹配。因此,它仅实现了人类在近地轨道上的活动,更远的航行则只能由机器人来完成。2011年初,NASA警告国会,就目前发射系统的设计以及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作推算,未来5年内美国将无法回到太空。
同时,其他国家前进的步伐却并未停滞。中国在2003年将首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印度计划在2015年完成类似的计划。欧盟在2004年发射了首枚月球探测器;日本在2007年、印度在2008年,各自发射了自己的月球探测器;俄国提出了2012年重返太空的计划。2010年10月,在第61个国庆节上,中国完成了第2枚月球探测器的发射。这次发射的主要任务是勘测着陆地点,以服务于2013年的第3枚月球探测器的着陆。巴西、以色列、伊朗、韩国、乌克兰、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也都有完善且活跃的太空机构。全球大约有50个国家能操控卫星。南非刚建立了一个国家太空署,接下来还会有一个泛阿拉伯太空局。多国合作开始变得时髦起来。全世界的科学家(包括美国科学家)都认为,太空是全球共有领地——适合全体人类共有的区域。他们期望快速展开探索,无论遇到何种危机、缺陷或是挫折。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思考并记录了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在本书中,我们收录了他在15年间针对宇宙探索进行的重要论述,按我们的意见将其有机地组织成了三大部分:“为什么”、“如何做”、“为什么不”。为什么人类惊叹于我们的宇宙且不断探索?在宇宙中,我们是如何成功地让自己的足迹触及到目前已履及的位置,将来又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狂热科学者的大胆梦想中,是什么障碍阻止了他们去满足自己的愿望?太空政治的分析为本书揭开序幕;关于太空的意义的深度思索则进一步完善了本书篇章。
总之,如果没有宇航员的存在,就如同没有了原子,我们将被冰尘、电磁辐射、孤寂与危机所构成的太空笼罩。现在,泰森走到了前台,他将带我们穿越那些可在瞬间让我们万劫不复的重重劫难。洗耳恭听吧,去太空生活已排上了我们的日程。
——阿维丝•朗
Advance Praise for SPACE CHRONICLES
《宇宙探索》一书的发行评语
阅读本书的感觉非常享受,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即便对宇宙知识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也能跟上节奏。
——戴瓦•梭贝尔(Dava Sobel),美国作家,
《经度》、《伽利略的女儿》、《玻璃宇宙》作者
泰森有着渊博的知识……他风趣、幽默且谦和虚心。*重要的是,他秉持着“仁”的理念。
——《娱乐周刊》
扑面而来的宏大画面……纯正的天文学家。
——卡尔•齐默(Carl Zimmer),《花花公子》作者
成为一个广受赞誉的天文物理学家是一回事,拥有喜感却是另一回事。普通人通常难以两者兼具,泰森做到了。
——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每日秀》节目
如果需要有人去重新启动宇宙,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将是不二之选。
——丹尼斯•奥弗比(Dennis Overbye),《纽约时报》
泰森满脑子都是思想。
——莉萨•德•莫赖斯(Lisa de Moraes),《华盛顿邮报》
今天,我们更需要一个能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探索宇宙的作家,而不仅是告诉我们人类探索到了什么。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就是*人选。
——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波士顿周日环球报》
泰森……是推广科普的行家。
——《人物》
他继承了卡尔•萨根的罕有能力(由睿智与传播推广组合而成的能力)。
——塞思•麦克法兰(Seth MacFarlane),《恶搞之家》创作人
泰森对各种事件的解释都与他对自然法则的热情相匹配,从暗物质到荒谬的僵尸,他是科学界的摇滚巨星。
——《大观》杂志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或许是那些具有生命感的科学的*发言人。
——马特•布鲁姆(Matt Blum),《连线》杂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