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59359
《从“被治”到“共治”大学治理中的学生主体参与研究》首先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大学治理理论的基石,以学生在大学治理中的地位为切入点,一方面通过理论演绎法对大学治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加以归纳、论证,另一方面通过现场实验法对学生在大学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实验验证,得出了“学生是大学治理的主体,理应参与大学治理”的结论。其次从“干扰”与“推手”两方面系统分析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宏观、中观与微观的正向和负向的影响因素。*后本着求真务实、循序渐进的思想理念,运用系统分析法尝试构建了适合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一整套机制,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参与原则、参与范围、参与渠道、参与方式、参与激励、参与保障等一系列设计,既为我国大学治理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指明了清晰可见的方向和切实可行的道路,也为我国多元主体的大学治理机制的建立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一节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问题由来
第二节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文献研究
第三节 大学治理学生主体参与机制的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自治与共治:大学治理呼唤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
第一节 大学治理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大学治理的自治与共治
第三节 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从“被治”走向“共治”:学生主体应参与大学治理
第一节 学生理应是大学治理的主体
第二节 学生需要参与大学治理
第三节 大学治理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第四节 大学治理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
第三章 学生参与实验:大学治理中学生主体地位验证
第一节 学生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背景
第二节 学生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设计
第三节 学生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评价模型构建
第四节 学生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结果讨论分析与结论
第五节 学生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总结与启示
第四章 干扰与推手:大学治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宏观因素:全球趋势与国家战略
第二节 中观因素:大学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定位
第三节 微观因素:主观认识与个体差异
第五章 务实与渐进: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机制设计
第一节 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原则
第二节 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范围
第三节 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渠道
第四节 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
第五节 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激励
第六节 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保障
第七节 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机制的内在联系
第六章 民主与进步: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第三节 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三、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不足与缺憾
(一)学生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从目前我国大学治理中学生参与的状况来看,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还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够。有的学生存在从众心理和搭便车心理,如果周围的同学都不参与,那么自己也不参与,或者认为自己没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有利于其他学生的事情,只是寄希望于别的同学,自己则持被动、消极的态度;还有的学生虽然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也愿意参与其中,但是因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而放弃参与;也有部分学生的参与动机不纯,只把参与学校事务作为锻炼自身能力、丰富个人经历的手段。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参与大学治理是学生应有的权力,是他们维护自身权利的有效机制,没有把握参与大学治理的核心意义。思想意识引领和指导人的行动,学生的思想意识欠缺、对权力认知不足,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和参与效果,阻碍大学治理中学生参与的有效实现。
(二)学生参与范围狭窄和参与层次不高
大学治理强调权力的分散化和真正下放,各治理主体都能实质性地进行有效参与,而不是小范围、浅层次地做表面文章,形式化地参与治理只是徒有其表,根本不能促进大学民主、科学、有效治理。目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学生参与的范围还限定在后勤管理等学生生活事务上,对于课程设置改革、教学质量管理等学习事务方面的参与虽也一定程度存在着,但是参与比重和参与效果还严重不足,最欠缺的还是学生对大学行政事务管理的参与、对大学发展规划的参与以及对大学章程制定的参与,这些方面的参与简直是微不足道。总之,整体来看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并没有涉及大学治理的多个方面。在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层次上,一般可以分为初级层次、中级层次和高级层次,其中“初级层次仅限于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等,中级层次涉及行使行动、咨询权和评议权等,高级层次则包括行使决策权、表决权和投票权等”。目前我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层次尚浅,仅体现在知情参与、监督参与和建议参与层次,比如设立的校长信箱、校长热线、校长接待日、校长见面会和校务公开制度等,中级层次的咨询和评议参与还比较少,例如,学生听证会并不经常举行,学生评价的结果并没有计入相关部门业绩考核中,高层级的决策参与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实质性的参与权十分有限,学生的参与并没有触及根源性问题。
(三)学生参与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学生通过学生代表大会参与高校治理,学生代表大会不仅代表了学生的主要思想意愿,还是高校中代表学生权益的最高权力机构;学生通过学生会组织主要开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活动;学生通过社团组织参与大学治理,学生社团是一种群众性的学生自治组织,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可以在学生文化活动方面进行充分的参与;学生通过校务委员会参与大学治理,如在校务委员会中增加学生代表的席位就是重要的尝试,尽管这一参与方式还不常见;学生通过在学校行政岗位担任职务的方式进行参与,如一些高校通过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的方式,让学生深度参与大学治理等,尽管学生参与的方式逐渐增多,但由于这些方式还不够完善,如学生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受到学校主要领导机构的干预,而且开展活动的规则、程序不够清楚、透明;有些参与方式形式化严重,如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参与的范围和层次都较低,又如某些高校设置的学生助理职位,与以往的校长助理不同的是,学生助理是没有行政级别的,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参与;还有些参与方式缺乏固定化、规范化的制度设计,如学生不能定期、常态化地通过座谈会、见面会的方式进行参与。参与方式的不完善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