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05715
编辑推荐
本书理论扎实,表述严谨,适合旅游研究相关人士阅读。
内容简介
《武隆大格局:中国旅游的领先之道》详细地介绍了武隆发展县域旅游的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和顶层设计,系统地阐述了武隆聚势锐变县域旅游发展的集成创新、关键策略、运作模式和战略路径,深度分析了武隆县域旅游的要素经济、载体经济、内容经济、融合经济的梯度发展规律。访谈武隆县域旅游的决策者、领导者、管理者、规划者、经营者、创业者、旅游者、见证者和取经者,直接地切入现实历程之中的真知灼见,更具有启发性和实操性。
目 录
章 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依据
第二章 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第三章 襄阳文化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第四章 襄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第五章 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第二章 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第三章 襄阳文化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第四章 襄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第五章 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前 言
世界范围内来看,旅游业于18世纪40年代诞生于欧洲,到20世纪5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当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产业规模和发展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旅游业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旅游需求的日益扩大和旅游经济规模的扩张,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我国旅游业起步要晚于欧美国家,普遍认为近代中国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建国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业才真正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国开始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从无到有,依次经历了性质变革、功能变革和管理变革,即由事业接待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由单一功能的观光式旅游向多功能的参与式旅游转变,由行业内部管理向全方位管理转变。中国的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中国经济产业丛林中的地位日渐提高。1991年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中央首次将旅游业界定为产业,并将其列入加快发展和重点扶持的行业。1998年12月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将旅游业确立为“应积极培育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更好的发挥其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刺激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作用。1999年,为了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三大作用,国家正式实施了包括春节、五一、国庆在内的旅游“黄金周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旅游业取得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三大功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包括《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三大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上将旅游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当作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重要组成内容和实现手段,自此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与融合顺理成章的成为国家意志。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正式的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定位,这一定位赋予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中更为重要的位置。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法可依,同时也表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襄阳,因其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1986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定为襄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2年湖北省委“两个中心,四个襄阳”、2013年“两圈两带”战略的确立以及2013年底“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都昭示着襄阳在新世纪的美好愿景和发展的决心。襄阳作为汉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位于汉江中游的中心位置,城市综合实力居流域内其他城市之上。尽管襄阳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却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的带动作用,和省内的十堰、宜昌和武汉等三大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相比,表现出旅游资源有待整合、旅游发展实力明显不足、旅游竞争力亟待提高的不利局面。一直以来,襄阳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的转变,将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整合资源和产业要素来推动襄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书便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结果。纵观全书,在理论上主要以竞争优势理论、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旅游目的地营销理论和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理论等为指导,对襄阳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作者的研究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可以将其简单的概括为:把握宏观论襄阳、通过比较析襄阳、深入其中塑襄阳和跳出襄阳看襄阳的四大原则,以大旅游发展观观照襄阳旅游发展,能够做到跳出旅游谈旅游、跳出襄阳谈襄阳,能够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遵循由宏观把握到微观观照,再从微观产品开发、重点项目落实到宏观发展路径的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样一个研究思路,立足于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大背景,对襄阳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作者从盘活旅游资源、做强旅游产业的角度,围绕着襄阳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在系统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对襄阳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诊断的基础上提出:要振兴襄阳旅游业必须从历史文化旅游化、旅游资源产品化、旅游经济产业化和旅游发展可持续化的“四化”要求出发,在振兴文化产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和汉江综合开发的大背景下,通过旅游开发来盘活资源存量、拓展旅游功能,促进襄阳的文化旅游实现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文化资源保护向以开发促保护的两大转变,做大做强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襄阳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三赢。相信这些思想和观点能够为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的学术研究和襄阳旅游产业发展经济实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朱运海分别于2003年和2009年在湖北大学旅游学院和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完成了旅游管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业,他的学术兴趣一直在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策划方面,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参与了我所主持的多个文化旅游项目。他是一个学习刻苦而又非常勤奋的人,十多年来经过坚持不懈理论学习和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严格学术训练,已初步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学术素养。自参加工作以来,坚持扎根于教学和科研的一线,密切关注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学以致用、接地气的原则,将自身的学术专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做到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本书便是作者多年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一个见证。作为朱运海的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扎根基层、学有专长,多年来持续关注襄阳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些成绩,我深感欣慰。尽管书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年轻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一定会得到一步深化。现如今,看到自己昔日的学生在学术上略有小成,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并欣然应允作序,以资鼓励,并真诚的希望他在以后的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中国经济产业丛林中的地位日渐提高。1991年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中央首次将旅游业界定为产业,并将其列入加快发展和重点扶持的行业。1998年12月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将旅游业确立为“应积极培育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更好的发挥其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刺激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作用。1999年,为了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三大作用,国家正式实施了包括春节、五一、国庆在内的旅游“黄金周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旅游业取得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三大功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包括《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三大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上将旅游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当作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重要组成内容和实现手段,自此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与融合顺理成章的成为国家意志。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正式的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定位,这一定位赋予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中更为重要的位置。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法可依,同时也表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襄阳,因其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1986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定为襄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2年湖北省委“两个中心,四个襄阳”、2013年“两圈两带”战略的确立以及2013年底“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都昭示着襄阳在新世纪的美好愿景和发展的决心。襄阳作为汉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位于汉江中游的中心位置,城市综合实力居流域内其他城市之上。尽管襄阳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却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的带动作用,和省内的十堰、宜昌和武汉等三大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相比,表现出旅游资源有待整合、旅游发展实力明显不足、旅游竞争力亟待提高的不利局面。一直以来,襄阳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的转变,将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整合资源和产业要素来推动襄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书便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结果。纵观全书,在理论上主要以竞争优势理论、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旅游目的地营销理论和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理论等为指导,对襄阳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作者的研究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可以将其简单的概括为:把握宏观论襄阳、通过比较析襄阳、深入其中塑襄阳和跳出襄阳看襄阳的四大原则,以大旅游发展观观照襄阳旅游发展,能够做到跳出旅游谈旅游、跳出襄阳谈襄阳,能够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遵循由宏观把握到微观观照,再从微观产品开发、重点项目落实到宏观发展路径的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样一个研究思路,立足于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大背景,对襄阳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作者从盘活旅游资源、做强旅游产业的角度,围绕着襄阳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在系统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对襄阳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诊断的基础上提出:要振兴襄阳旅游业必须从历史文化旅游化、旅游资源产品化、旅游经济产业化和旅游发展可持续化的“四化”要求出发,在振兴文化产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和汉江综合开发的大背景下,通过旅游开发来盘活资源存量、拓展旅游功能,促进襄阳的文化旅游实现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文化资源保护向以开发促保护的两大转变,做大做强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襄阳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三赢。相信这些思想和观点能够为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的学术研究和襄阳旅游产业发展经济实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朱运海分别于2003年和2009年在湖北大学旅游学院和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完成了旅游管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业,他的学术兴趣一直在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策划方面,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参与了我所主持的多个文化旅游项目。他是一个学习刻苦而又非常勤奋的人,十多年来经过坚持不懈理论学习和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严格学术训练,已初步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学术素养。自参加工作以来,坚持扎根于教学和科研的一线,密切关注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学以致用、接地气的原则,将自身的学术专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做到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本书便是作者多年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一个见证。作为朱运海的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扎根基层、学有专长,多年来持续关注襄阳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些成绩,我深感欣慰。尽管书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年轻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一定会得到一步深化。现如今,看到自己昔日的学生在学术上略有小成,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并欣然应允作序,以资鼓励,并真诚的希望他在以后的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在线试读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文化是旅游的助推器,依靠文化来增加旅游的品位和质量,推动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武隆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今,武隆准备把2901平方公里的县域全境,打造成一个生态得到保护、景观得到充分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公园——“中国武隆公园”。可以说,申报世界遗产迈出了武隆旅游通达世界的步,重点发展户外运动因应了国际休闲文化趋势,联合中国知名导演打造“印象武隆”提升了地方文化内涵。国际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将是武隆县努力的方向,在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时,同步进行地域文化的挖掘包装,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
武隆深刻明白文化品牌建设对于旅游的作用,故推进旅游文化创新。旅游既是一个经济产业,也是一个文化产业。旅游业只有借助文化才更具魅力,更具生命力,也才能使其独具的特色得以弘扬。经过多年的思索和实践,武隆终于在文化、体育、旅游三结合上找到了出路。将文化活动、体育赛事融入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去。
武隆深刻明白文化品牌建设对于旅游的作用,故推进旅游文化创新。旅游既是一个经济产业,也是一个文化产业。旅游业只有借助文化才更具魅力,更具生命力,也才能使其独具的特色得以弘扬。经过多年的思索和实践,武隆终于在文化、体育、旅游三结合上找到了出路。将文化活动、体育赛事融入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