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10378
编辑推荐
●北美知名儿童自闭症治疗师多年治疗手记。书中既有先进有效、全球通用的儿童自闭症行为干预训练方式,也有她与许多自闭症儿童相处的温暖故事、感人点滴。
●这本是一个点击过千万的网络热帖。DR·何利用自己少许的空闲时间在网上记录自己与自闭症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结果受到千万读者的追捧,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行为纠正治疗记录,它更多的让大家走进星星的孩子那天真无邪而又有些寂寞孤单的内心。
●如果你认为它仅仅是一本治疗手记,那你就错了。全书由几十个关于不同的星星的孩子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充满的温情,触及我们心灵的深处。它既是一个治疗手记,更是一本温暖的微疗愈。当你对人生充满抱怨、当你对际遇感到愤然、当你对人际交往感到无奈。。。看看这本书吧,看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世界是那么的美好。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看不开的。
●这本是一个点击过千万的网络热帖。DR·何利用自己少许的空闲时间在网上记录自己与自闭症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结果受到千万读者的追捧,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行为纠正治疗记录,它更多的让大家走进星星的孩子那天真无邪而又有些寂寞孤单的内心。
●如果你认为它仅仅是一本治疗手记,那你就错了。全书由几十个关于不同的星星的孩子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充满的温情,触及我们心灵的深处。它既是一个治疗手记,更是一本温暖的微疗愈。当你对人生充满抱怨、当你对际遇感到愤然、当你对人际交往感到无奈。。。看看这本书吧,看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世界是那么的美好。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看不开的。
内容简介
儿童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本书从行为治疗师的角度出发,通过真实的治疗案例,介绍了北美流行的自闭症强化行为干预训练方式。从幼儿园、学生家中,到正式的特殊学校,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患有自闭症的学生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强化行为干预治疗,训练课程从发声、认字、上厕所到煮饭、洗衣、使用银行卡等,为你展示了强化行为干预训练是如何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学生跨过障碍,尽情展现自己的长处,成为独一无二的小明星的。
目 录
媒体评论
DR·何的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国外先进的自闭症治疗经验,非常值得推荐。——社科院专家 马平安
我身边没有自闭症孩子,但这本书我却认真看完了。它更像是一本暖暖的故事集,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特别的孩子,在认真、努力、积极快乐的活着。所以,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作家 江城
温暖的笔触,感人的故事,祝福全天下所有星星的孩子。——微博大V 爱书者联盟
在线试读
1. 3 那一句“不知道”——从沉默到表达
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们大多都会说一句“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初我们到底是怎样学会说这一句“不知道”的呢?我想大多数人都是由沉默开始,然后学会摇头示意,再变为开口说出“不知道”。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那自闭症的儿童呢?我见过一直保持沉默的小朋友,也有立刻开始自言自语转移话题的小朋友,也有发脾气想把面前的东西推开的小朋友……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学会说一句“不知道”并不一定是自然发生的学习过程。我曾经短暂地教导过一位年约三岁的学生彼得。彼得非常聪颖,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也非常享受有治疗师陪伴能一起轻松上课的时光。彼得对学习新词汇很有兴趣,但在沟通方面却较弱,所以训练沟通能力便是我们和彼得的训练重点。由于彼得年纪较小,所以我会在正式上课前先做一些幼儿园会做的活动。我们会先唱儿歌,然后学习看月历。彼得喜欢一边唱歌一面数出今天的月份、日期和星期(也往往十分准确),然后再把写上正确答案的贴纸贴在特制的月历上。数过年月日后,我便会牵着彼得走到窗边,教彼得看天气。每次我都会问彼得:“彼得,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怎样?”然后彼得会看着外面炎热的太阳,告诉我:“今天下雨!”初训练时,彼得对于拥有开放式答案的问题显得很没自信。当我问“你今天好吗?”的时候,彼得会因为不知道怎样回答而紧张得连词都忘了,然后会说出一连串奇怪的词语,后让我不得不打断他,从而放弃再问他“今天好吗”这一类问题。一次我和彼得一起做数学题,刚开始彼得一笔一画,认真地计算着,而我坐在他的对面也专注地挑选下一个题目,只有我们两人房间里一片宁静。“呀!”突然彼得发出一声尖叫,我抬头一看,只见彼得一把把手中的铅笔扔掉了。“彼得你怎么了?!”我反应是彼得受伤了或是头痛,赶紧问他到底哪里不舒服。“呀!呀!呀!”彼得对我的问题不加理会,他一边闭着眼睛捂着耳朵,一边降低了声调继续叫喊。爸爸妈妈听到声音,很快便从房间来到客厅。“彼得和我正在做数学练习,但突然就扔掉了铅笔,一边捂着耳朵一边尖叫。”我慌忙向彼得的父母解释。相对于我的紧张,闻声而来的爸爸妈妈却很镇定地看着已经停止尖叫的彼得。“彼得,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妈妈低声问道。彼得看着妈妈, 换上笑脸说:“男孩生气了,说‘呀,呀’。”“那男孩为什么生气?”妈妈继续问。“男孩生气,女孩哭了,妈妈说‘不’。”彼得开始言不达意地说起了故事。“呃,”妈妈转头对我解释道,“我想这些数学题对他来说太难了。彼得有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觉得生气时便会这样,平静下来便好了。”次遇见这种情况,我当时简直目瞪口呆,真想不到平日总是笑嘻嘻的彼得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这件事,我一边小心注意题目的难度,避免难度过高让彼得难以接受,另一边也更加注重训练彼得的功能性沟通能力,经常提点他使用“我不懂”“不知道”“我需要帮忙”等句子。有时候我甚至会特意给彼得一些难以独自完成的指示,然后在彼得开口说出难以明白的句子前,立刻打断道:“彼得,你可以说……”“我要帮忙!”彼得顺着我的提示回应道。“你能使用这个句子我真是太喜欢了!来,让我帮你。”大力称赞了彼得后,我立刻提供帮助,让彼得不用完成那些我特意给出的难题。至于彼得大喊大叫的发泄,我后来也遇到好几次,逐渐懂得冷静对待,不让彼得趁机逃避,每次都要求他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后才提供帮忙或满足他的要求。训练日子渐长,彼得越来越常使用“我需要帮忙”或“我不知道”等句子。纵然有时候会过分泛化,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却要求帮忙,但总的来说,彼得大多时候能够恰当地进行求助。有一天,彼得的另一位治疗师在她的课堂记录上称赞彼得,说他在感到困惑的时候说了句非常适宜的“我不知道”,治疗师惊喜得差点想为彼得开个派对庆祝。看到这段记录我感到非常安慰!原来彼得不但真的听懂了我不断重复的教导,而且还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在其他环境下很自然地加以运用。这小小的进步其实真的花了我很多心血!一直以来,我都很努力地教导每一个学生用言语去表达他们遇到的困难。有时候遇上年纪较大或高功能的学生,治疗师往往要用尽心思去制造一些让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境。例如,有一次上课时,我看见有一位治疗师在教室外鬼鬼祟祟地把门往外拉,我连忙扭头问身边的同事:“她在门外干吗啊?”同事笑着回答:“她在教帕卡说‘我要帮忙’。柏卡太聪明了,我们试过很多方法,给他制造了很多难题,可他都能够顺利解决,我们甚至把他的作业簿放到隔壁教室藏起来了,他都不会向我们求助,却会自己走到办公室拿过一本新的作业簿……我们现在想偷偷地把门拉住让他开不了门,然后向我们求助……”我真的很佩服同事们的创意,因为我自己也经常需要制造一些情境,让学生向我求助,来练习使用“我不知道”或“我要帮忙”等语句。我希望让学生明白不懂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让别人知道他不懂,从而让别人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给他提供帮助。我严格要求我的学生,不能在不知道答案的时候保持沉默或走神分心,而是要学会说“不知道”。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当我开始从学生口中频繁地听到这句话时,真的觉得无数重复的训练是值得的!
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们大多都会说一句“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初我们到底是怎样学会说这一句“不知道”的呢?我想大多数人都是由沉默开始,然后学会摇头示意,再变为开口说出“不知道”。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那自闭症的儿童呢?我见过一直保持沉默的小朋友,也有立刻开始自言自语转移话题的小朋友,也有发脾气想把面前的东西推开的小朋友……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学会说一句“不知道”并不一定是自然发生的学习过程。我曾经短暂地教导过一位年约三岁的学生彼得。彼得非常聪颖,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也非常享受有治疗师陪伴能一起轻松上课的时光。彼得对学习新词汇很有兴趣,但在沟通方面却较弱,所以训练沟通能力便是我们和彼得的训练重点。由于彼得年纪较小,所以我会在正式上课前先做一些幼儿园会做的活动。我们会先唱儿歌,然后学习看月历。彼得喜欢一边唱歌一面数出今天的月份、日期和星期(也往往十分准确),然后再把写上正确答案的贴纸贴在特制的月历上。数过年月日后,我便会牵着彼得走到窗边,教彼得看天气。每次我都会问彼得:“彼得,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怎样?”然后彼得会看着外面炎热的太阳,告诉我:“今天下雨!”初训练时,彼得对于拥有开放式答案的问题显得很没自信。当我问“你今天好吗?”的时候,彼得会因为不知道怎样回答而紧张得连词都忘了,然后会说出一连串奇怪的词语,后让我不得不打断他,从而放弃再问他“今天好吗”这一类问题。一次我和彼得一起做数学题,刚开始彼得一笔一画,认真地计算着,而我坐在他的对面也专注地挑选下一个题目,只有我们两人房间里一片宁静。“呀!”突然彼得发出一声尖叫,我抬头一看,只见彼得一把把手中的铅笔扔掉了。“彼得你怎么了?!”我反应是彼得受伤了或是头痛,赶紧问他到底哪里不舒服。“呀!呀!呀!”彼得对我的问题不加理会,他一边闭着眼睛捂着耳朵,一边降低了声调继续叫喊。爸爸妈妈听到声音,很快便从房间来到客厅。“彼得和我正在做数学练习,但突然就扔掉了铅笔,一边捂着耳朵一边尖叫。”我慌忙向彼得的父母解释。相对于我的紧张,闻声而来的爸爸妈妈却很镇定地看着已经停止尖叫的彼得。“彼得,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妈妈低声问道。彼得看着妈妈, 换上笑脸说:“男孩生气了,说‘呀,呀’。”“那男孩为什么生气?”妈妈继续问。“男孩生气,女孩哭了,妈妈说‘不’。”彼得开始言不达意地说起了故事。“呃,”妈妈转头对我解释道,“我想这些数学题对他来说太难了。彼得有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觉得生气时便会这样,平静下来便好了。”次遇见这种情况,我当时简直目瞪口呆,真想不到平日总是笑嘻嘻的彼得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这件事,我一边小心注意题目的难度,避免难度过高让彼得难以接受,另一边也更加注重训练彼得的功能性沟通能力,经常提点他使用“我不懂”“不知道”“我需要帮忙”等句子。有时候我甚至会特意给彼得一些难以独自完成的指示,然后在彼得开口说出难以明白的句子前,立刻打断道:“彼得,你可以说……”“我要帮忙!”彼得顺着我的提示回应道。“你能使用这个句子我真是太喜欢了!来,让我帮你。”大力称赞了彼得后,我立刻提供帮助,让彼得不用完成那些我特意给出的难题。至于彼得大喊大叫的发泄,我后来也遇到好几次,逐渐懂得冷静对待,不让彼得趁机逃避,每次都要求他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后才提供帮忙或满足他的要求。训练日子渐长,彼得越来越常使用“我需要帮忙”或“我不知道”等句子。纵然有时候会过分泛化,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却要求帮忙,但总的来说,彼得大多时候能够恰当地进行求助。有一天,彼得的另一位治疗师在她的课堂记录上称赞彼得,说他在感到困惑的时候说了句非常适宜的“我不知道”,治疗师惊喜得差点想为彼得开个派对庆祝。看到这段记录我感到非常安慰!原来彼得不但真的听懂了我不断重复的教导,而且还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在其他环境下很自然地加以运用。这小小的进步其实真的花了我很多心血!一直以来,我都很努力地教导每一个学生用言语去表达他们遇到的困难。有时候遇上年纪较大或高功能的学生,治疗师往往要用尽心思去制造一些让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境。例如,有一次上课时,我看见有一位治疗师在教室外鬼鬼祟祟地把门往外拉,我连忙扭头问身边的同事:“她在门外干吗啊?”同事笑着回答:“她在教帕卡说‘我要帮忙’。柏卡太聪明了,我们试过很多方法,给他制造了很多难题,可他都能够顺利解决,我们甚至把他的作业簿放到隔壁教室藏起来了,他都不会向我们求助,却会自己走到办公室拿过一本新的作业簿……我们现在想偷偷地把门拉住让他开不了门,然后向我们求助……”我真的很佩服同事们的创意,因为我自己也经常需要制造一些情境,让学生向我求助,来练习使用“我不知道”或“我要帮忙”等语句。我希望让学生明白不懂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让别人知道他不懂,从而让别人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给他提供帮助。我严格要求我的学生,不能在不知道答案的时候保持沉默或走神分心,而是要学会说“不知道”。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当我开始从学生口中频繁地听到这句话时,真的觉得无数重复的训练是值得的!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