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73831
内容简介
赵冬梅、周宗奎所*的《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 适应/人的发展与创造丛书》是一项持续三年的追踪研 究,以同伴交往的四个水平为基础,动态地考察了儿 童从中期到晚期,同伴交往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心理适 应的影响。本研究有三大特色:一是采用多层线形模 型和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对追踪数据进行分析,揭示 了同伴交往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心理适应发展轨迹的影 响;二是充分重视同伴交往中性别的作用,将儿童的 友谊数和同伴接纳水平进行了性别区分,证明了性别 疏离现象的存在;三是呈现社会技能干预训练的过程 和结果,不仅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而且尝试将理论 应用到实践中。
目 录
“人的发展与创造丛书”总序
引言
第1章 儿童同伴交往及其相关理论
1.1 认知发展观
1.1.1 皮亚杰学派观点
1.1.2 维果茨基的观点
1.2 生态学观点
1.3 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2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变化:性别和文化差异
2.1 同伴交往四水平的划分
2.2 同伴交往的个体水平:性别
2.3 同伴交往的互动水平:儿童的退缩和攻击行为
2.3.1 社交退缩行为
2.3.2 攻击行为
2.4 同伴交往的双向关系水平:儿童的友谊
2.4.1 友谊的测量
2.4.2 友谊的发展变化
2.4.3 友谊的文化特征及性别差异
2.5 同伴交往的群体水平:儿童的同伴接纳
2.5.1 同伴接纳的测量
2.5.2 同伴接纳的发展变化
2.5.3 同伴接纳中的性别差异
第3章 儿童同伴交往中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1 退缩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1.1 退缩行为与友谊
3.1.2 社交退缩行为与同伴接纳
3.2 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2.1 攻击行为与友谊
3.2.2 攻击行为与同伴接纳
第4章 儿童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4.1 儿童同伴交往与社交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4.1.1 社交自我概念的定义和结构
4.1.2 社交自我概念的测量
4.1.3 社交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
4.1.4 自我概念的文化特征
4.1.5 同伴交往与社交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4.2 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4.2.1 孤独感的定义
4.2.2 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4.2.3 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
4.2.4 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综合作用模型
第5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的总体研究设计
5.1 研究背景
5.1.1 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5.1.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5.1.3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5.2 总体研究思路
5.3 研究意义
5.3.1 理论意义
5.3.2 实践意义
第6章 儿童同伴交往中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社会行为测量的信、效度分析
6.3.2 安静退缩的发展趋势
6.3.3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趋势
6.3.4 小结
6.4 讨论
6.4.1 安静退缩行为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
6.4.2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各自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
第7章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1 研究目的与假设
7.1.1 研究目的
7.1.2 研究假设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工具
7.2.3 数据处理
7.3 结果分析
7.3.1 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
7.3.2 社会行为对互选友谊数的影响
7.3.3 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
7.3.4 社会行为对友谊质量的影响
7.3.5 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
7.3.6 社会行为对同伴评定分的影响
7.4 小结
7.4.1 关于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4.2 关于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4.3 关于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 讨论
7.5.1 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2 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3 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8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1 研究目的与假设
8.1.1 研究目的
8.1.2 研究假设
8.2 研究方法
8.2.1 研究对象
8.2.2 研究工具
8.2.3 数据处理
8.3 结果分析
8.3.1 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
8.3.2 同伴交往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4 小结
8.4.1 关于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
8.4.2 关于同伴交往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5 讨论
8.5.1 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趋势
8.5.2 同伴交往对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的影响
第9章 儿童社会技能的干预训练
9.1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
9.2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的干预方法
9.2.1 儿童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 Training,SST)
9.2.2 同伴一中介和同伴一匹配干预法
9.2.3 促进儿童社会技能的干预研究
9.3 本研究的干预训练过程
9.3.1 同伴交往状况的开放式问卷调查
9.3.2 选取干预训练对象
9.3.3 干预训练方案的实施
9.4 干预训练小结
第10章 研究总结
10.1 统计方法
10.2 主要结论
10.2.1 儿童的安静退缩、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趋势
10.2.2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10.2.3 JL童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趋势和同伴交往的影响
10.3 儿童同伴交往的理论思考
10.4 对儿童同伴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0.4.1 不宜鼓励儿童的安静退缩行为
10.4.2 应充分重视儿童外部攻击行为的消极影响
10.4.3 对儿童的关系攻击行为应加以适当引导
10.5 创新和局限
10.5.1 特色和创新
10.5.2 局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友谊提名问卷
附录Ⅱ 同伴评定问卷
附录Ⅲ 班级戏剧量表
附录Ⅳ 哈特(Harter)问卷
附录V 孤独感问卷
附录Ⅵ 同伴交往开放式问卷(学生)
附录Ⅶ 同伴提名问卷
附录Ⅷ 教师提名问卷
附录Ⅸ 社会技能干预训练的家庭作业
后记
引言
第1章 儿童同伴交往及其相关理论
1.1 认知发展观
1.1.1 皮亚杰学派观点
1.1.2 维果茨基的观点
1.2 生态学观点
1.3 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2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变化:性别和文化差异
2.1 同伴交往四水平的划分
2.2 同伴交往的个体水平:性别
2.3 同伴交往的互动水平:儿童的退缩和攻击行为
2.3.1 社交退缩行为
2.3.2 攻击行为
2.4 同伴交往的双向关系水平:儿童的友谊
2.4.1 友谊的测量
2.4.2 友谊的发展变化
2.4.3 友谊的文化特征及性别差异
2.5 同伴交往的群体水平:儿童的同伴接纳
2.5.1 同伴接纳的测量
2.5.2 同伴接纳的发展变化
2.5.3 同伴接纳中的性别差异
第3章 儿童同伴交往中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1 退缩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1.1 退缩行为与友谊
3.1.2 社交退缩行为与同伴接纳
3.2 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3.2.1 攻击行为与友谊
3.2.2 攻击行为与同伴接纳
第4章 儿童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4.1 儿童同伴交往与社交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4.1.1 社交自我概念的定义和结构
4.1.2 社交自我概念的测量
4.1.3 社交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
4.1.4 自我概念的文化特征
4.1.5 同伴交往与社交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4.2 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4.2.1 孤独感的定义
4.2.2 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4.2.3 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
4.2.4 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综合作用模型
第5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的总体研究设计
5.1 研究背景
5.1.1 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5.1.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5.1.3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5.2 总体研究思路
5.3 研究意义
5.3.1 理论意义
5.3.2 实践意义
第6章 儿童同伴交往中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社会行为测量的信、效度分析
6.3.2 安静退缩的发展趋势
6.3.3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趋势
6.3.4 小结
6.4 讨论
6.4.1 安静退缩行为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
6.4.2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各自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
第7章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1 研究目的与假设
7.1.1 研究目的
7.1.2 研究假设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工具
7.2.3 数据处理
7.3 结果分析
7.3.1 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
7.3.2 社会行为对互选友谊数的影响
7.3.3 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
7.3.4 社会行为对友谊质量的影响
7.3.5 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
7.3.6 社会行为对同伴评定分的影响
7.4 小结
7.4.1 关于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4.2 关于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4.3 关于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 讨论
7.5.1 互选友谊数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2 友谊质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7.5.3 同伴评定分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8章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1 研究目的与假设
8.1.1 研究目的
8.1.2 研究假设
8.2 研究方法
8.2.1 研究对象
8.2.2 研究工具
8.2.3 数据处理
8.3 结果分析
8.3.1 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
8.3.2 同伴交往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4 小结
8.4.1 关于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
8.4.2 关于同伴交往影响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8.5 讨论
8.5.1 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线性增长趋势
8.5.2 同伴交往对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曲线的影响
第9章 儿童社会技能的干预训练
9.1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
9.2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的干预方法
9.2.1 儿童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 Training,SST)
9.2.2 同伴一中介和同伴一匹配干预法
9.2.3 促进儿童社会技能的干预研究
9.3 本研究的干预训练过程
9.3.1 同伴交往状况的开放式问卷调查
9.3.2 选取干预训练对象
9.3.3 干预训练方案的实施
9.4 干预训练小结
第10章 研究总结
10.1 统计方法
10.2 主要结论
10.2.1 儿童的安静退缩、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趋势
10.2.2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10.2.3 JL童心理适应的潜变量增长趋势和同伴交往的影响
10.3 儿童同伴交往的理论思考
10.4 对儿童同伴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0.4.1 不宜鼓励儿童的安静退缩行为
10.4.2 应充分重视儿童外部攻击行为的消极影响
10.4.3 对儿童的关系攻击行为应加以适当引导
10.5 创新和局限
10.5.1 特色和创新
10.5.2 局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友谊提名问卷
附录Ⅱ 同伴评定问卷
附录Ⅲ 班级戏剧量表
附录Ⅳ 哈特(Harter)问卷
附录V 孤独感问卷
附录Ⅵ 同伴交往开放式问卷(学生)
附录Ⅶ 同伴提名问卷
附录Ⅷ 教师提名问卷
附录Ⅸ 社会技能干预训练的家庭作业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