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8113丛书名: 无
1、客观真实。这是一本写白岩松的书,作者与白岩松共事十年,亦师亦友,白岩松曾经寄语作者刘楠:
“一种无形的力量仿佛有生命一般继续生长,自由而有活力,跨越着回忆的羁绊急速向前。我们必须因此知道,一切都没有结束。”,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与白岩松多次沟通,全面展示了一个“*段子手”“自带弹幕解说员”,一个主流又另类的“新闻守夜人”的形象。
2、独一无二。这是一本记录白岩松和央视评论部的书。其中提到了两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事件,一个是肃宁枪击案中媒体的立场,一个是央视在曼德拉纪念特别节目中体现的历史观,作者从新闻伦理的角度都给予了解答,白岩松是一个全面但并不是全能的媒体人,他有他的知识盲点,也有他的局限性,这些都在书中作者给予了解答。
3、生动精彩。首次全面展示白岩松的“新闻私塾”,这是白岩松的一场新闻教学乌托邦,他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新闻人的模样进行新闻教学,《南方周末》曾对白岩松的“东西联大”进行报道,这次完整呈现了“东西联大”的创办过程。
作为知名新闻人,白岩松主流又“另类”。成名于1993年央视新闻评论部的电视改革,从《东方时空》到《新闻1 1》,从香港回归直播到里约奥运会解说,从《岩松看日本》到《岩松看美国》,他见证了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新闻时刻,其独具特色的采访主持评论,拓展了新闻话语实践的范式。
除了新闻人,白岩松还拥有多重身份,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学生导师、公益代言人等。作为社会公众人物,他被各种标签包围,“*段子手”“自带弹幕解说员”“正确先生”“新闻守夜人”等。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崛起,媒体人辞职潮汹涌,曾经激情燃烧的新闻理想如何安放?白岩松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刘楠博士,曾与白岩松在央视新闻评论部共事十年,担任记者、策划、主编等职,她用富于画面感的笔触立体勾画了白岩松幕后工作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真实立体的白岩松。这本书的独家性在于,既有对白岩松职业成长历程的追根溯源、“东西联大”新闻教育的一手观察,也有对“肃宁枪击案”报道争议事件的正视,揭秘编辑部选题策划背后的故事,是全面梳理白岩松新闻业务和演讲口才的“武功秘籍”。
刘楠的“寻找”,不仅有关白岩松,更是寻找优秀新闻人的工具箱和新闻“黄金时代”的基因密码。这是一个人的新闻理想,也是一代新闻人的理想。
自序:三个十年 皮囊寻心 // 001
第一章 寻找白岩松
从“寻找苏慧廉”到寻找白岩松 // 003
起于“南院”的一场电视新闻改革 // 019
上学记:白岩松的新闻课堂试验 // 048
第二章 新闻编辑室的故事
给我六个字,四集“蚁族”撬动新政 // 073
乡村里的中国:我的“烂尾”和“长尾” // 087
守护报刊亭 将呼吁进行到底! // 100
扶贫的火候:从凉山孤儿说起 // 105
枪击案报道,真理能越辩越明吗 // 116
第三章 专业主义与新闻理想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个框? // 131
从术至道:采访的十八般武艺 // 141
从广州亚运会到里约奥运会的“自带弹幕” //
184
重大事件直播出镜,咋驾驭气场? // 190
新闻 1 1 :时评的牙齿与韧带 // 204
人性与时代:演讲如何“出口成章”? // 236
第四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白说“四朵金花”:张泉灵、柴静、李小萌、欧阳夏丹 //
259
三兄弟“无间道” // 278
“白猫芳熊”:和台湾主播卢秀芳的“海峡组合” //
293
“意见领袖”如何参政议政 // 304
记者节论坛里的“白变大咖” // 321
第五章 另一种镜头
狮子座及火车狂热者指南 // 337
侦查白岩松阅读路的蛛丝马迹 // 344
春节里的“国家级段子手” // 359
清华教授:曼德拉节目该评奖吗? // 363
网络上的黑白粉丝,孰是孰非? // 368
第六章 时间去哪儿了
小学同桌白说 // 379
渴望年老:向老头学习! // 386
50 岁来了,“2049 年我是 81
岁的老人了”! // 394
侠客行 // 399
白岩松给“东西联大”推荐的书单 // 409
后记:一种新闻考古 // 419
2018年3月24日,我给自己设定的初稿截稿日。
限期的好处是,紧迫感让回忆从时光缝、骨头缝一点点沁出来。
大半年间,我奔波于加拿大、美国两国做课题研究。我得承认,写这本书稿像挤牙膏一样,一股一股,写写停停。
时间灰烬拷走生命菁华,记忆也净在边缘一抹儿打转。
有时,我故意在桌上摆满带到国外的白岩松的书,好像在宣誓我写作的气势。偶尔,我翻开扉页,看这个评论部十年的同事曾写给我的寄语,恍如隔世。当然,人是丈量万物的尺寸,丈量人的尺寸又如何界定呢?“理性先生、狡黠先生、正确先生”?坊间,太多声音,缥缈、神秘又遥远。
这个时代,他似乎是主流中的另类,又是另类中的主流。
“白岩松”,某种意义也是一种符号。在中国,很难找到像他一样身份多元的新闻人,包括知名主播、意见领袖、政协委员、学生导师、公益代言人、励志作者等等,在中国新闻史上,关于记者型主持人、直播评论、新闻语态改变等实践上,他是难以复制的开拓者。
写白岩松,无疑是一项浩大磨心的冒险工程。如何避免景观式名人消费的指摘?如何把其个人探索与时代变迁有机结合?如何让学术研究转换成更普世朴实的叙述?
我怒而不争于自己的工具理性,又在书写边界上伸缩不定,开始沮丧起来。
截稿前的日子,我在国外病恹恹。口疮上火,咳嗽叠着胸腔的鸣响,持续多日。夜晚,我这具皮囊转侧难眠,翻看白岩松在“东西联大”推荐过的《皮囊》一书。书中对往事回忆之细腻极致,也恰到好处地催醒了皮囊里的沉睡神经元。
记忆之闸畅开,天际露出微光。我的文字快马飞驰,竟然按时兑现了计划。
《寻找白岩松》,其实是刘楠写给新闻理想的一封职业情书。她细腻、缜密、系统地梳理呈现新闻人白岩松的“攻守道”,但审视与烛照的是新闻专业主义者在夹缝中不断拓展话语空间的豪情、智慧与悲悯,是对在后真相时代坚持继续寻找如何“用新闻让世界变得更好”的那群人的怀远、温暖与致敬!翻阅本书的过程,也是我校准、重整内心“新闻理想”的过程,感谢刘楠,感谢老白。
——前搜狐网总编辑、360公司副总裁陈朝华
在UBC大学邂逅刘楠,她穿一件红得似火的大衣,提问时语速颇快,是熟悉的新闻人的风采。看她的书,年轻时作为新闻人曾有的壮怀激烈在今夜的灯下似乎回马来归。知道拙著《寻找·苏慧廉》有幸被白岩松老师推荐为“东西联大”的参考书,刘楠说,是我的寻找衍生出她的寻找。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苏慧廉”需要寻找。“月升处是弯弯的桥,是上一世纪的弓/ 礁石守着鱼,塔守红砖的方场。”
——《寻找•苏慧廉》作者、学者沈迦
白岩松坚持在电视上说了二十多年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他一直在以自己的话语测量中国社会公共表达的尺度。这本书看似是寻找真实的白岩松,实际是在寻找中国新闻报道的真实轨迹,寻找一群严肃探讨社会、道德议题的新闻人的群像,而他们靠勇气和坚持所争取的尊严,是传承给下一代新闻人*珍贵的礼物。
——青年作家 蒋方舟
网上很多以白岩松为名的鸡汤名言真真假假,见证着他的影响力,也见证着他的被误解、被征用和被消费,刘楠作为白岩松的同事、同道和同人,这本书也是一次还原,还原一个真实的老白。脱胎于央视调查报道黄金时代,刘楠写的不仅是历史、人物和新闻幕后的故事,更是不休不止的新闻理想和公共关怀。因了这份理想,刘楠才不断记录,无论是一个调查者,一个研究者,无论身在田野,还是书斋。
——《中国青年报》编委、首席评论员曹林
我和白岩松同事的时间,如今定格在十年。
在进入央视新闻评论部十年、《新闻1 1》七年时,2015年底,我选择离职。
2016年初,《人物》杂志关于白岩松的报道采访我,最后这样成稿:
“刘楠觉得自己对白岩松的认识,也是一个从‘神化’到‘去神化’的过程,11岁她是《东方时空》的铁杆观众,14岁高一演讲题目是《我最喜欢的主持人白岩松》,16岁高中毕业册,写的最崇拜的人还是白岩松。到央视10年后,刘楠交了辞职信,去了一家门户网站做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她觉得那是新的契机”。
那篇报道叫《新闻守夜人》,其中引用白岩松最喜欢的杨牧的诗:“灯下细看我一头白发,去年风雪是不是特别大?”
那时,还真有风有雪撩拨着我,卷走我的心。
我曾写过本书叫《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书中描摹的人物纷纷离职:崔永元、张泉灵、柴静、李小萌、李伦、张洁等等,都是激情燃烧岁月里引路的前辈们。
央视辞职潮中,去做投资人的张泉灵的话成了沸点:“人生时不时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习惯了一种自圆其说的逻辑,高级的还能形成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洽。”
2015年底,看着泉灵的“玻璃缸”理论,那个我陌生又好奇的互联网世界,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诱惑满满,我动心了。
放眼缸外,新媒体时代浪花飞溅、自媒体异军突起、“特种兵”“敢死队”分类中记者尊严感式微,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论战正酣。
业界风云变幻,新闻人如何在风暴中安顿内心,定位角色,是个痛并不快乐的命题。2016年3月两会期间,媒体人离职潮甚至成为记者对政协发言人提问的问题之一。
面对身边人离职、以及外界离职潮追问,白岩松用自己“太傻太贵太笨”这样的修辞轻轻滑过。转身,他坐火车去更偏远的高校“传教”,他推崇《道德经》、提倡“无用论”,他沉默、呐喊、妥协、突围、拓展。
曾经和领导叫板的白岩松棱角分明,但也深谙游戏中“几滴血”的限度。
就像前同事王开岭老师的形容:“他有成熟的价值观,更可贵的,他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在和体制寻找接口、组织有效对话上,他尽力了。他的语言很体现糖衣设计,圆润中有尖锐,防守中有侵略,有时已脱了‘衣’,基本裸了。正因为这种分寸把握、建设的诚意、口型口吻的稳健和关键词的牢固,使得他的话,不带敌意但也不怎么动听的话,体制和被批评者都能听进去。”
在王开岭看来:“老白已成熟得金黄了”。他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角色,等我们走出很远,回过头,会清楚这种角色的意义,会把一部分掌声给白岩松。
白岩松一本书的扉页印着仓央嘉措的诗歌:“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从青涩到金黄,需要多少巧妙的步伐,以及打怪升级的强大心频?
白岩松成名于1993年中国电视改革,“《东方时空》的银屏飓风,席卷大江南北;求实创新的电视理念,震动黄河泰山、长城内外。”那也是燃起我记者梦的时代。
那些年,很多新闻学子,和我一样,抱着一本关于评论部的书《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划着上面的句子。
天苍茫,雁何往。我用了十年追到了央视评论部,又用了十年选择离开。
《人物》杂志那篇报道的结尾,还有这样一段话:
“辞职前那晚,刘楠一夜未眠,回忆曾经和白岩松去他老家内蒙古,采访鄂温克的驯鹿部落。她觉得白岩松就像采访的鄂温克驯鹿部落百岁首领玛利亚索,洞悉人心,威望极高、高处也胜寒。作为精神领袖,被重点保护,但是鄂温克族人的文化问题依旧面临外部的激荡。
我和白岩松同事的时间,如今定格在十年。
在进入央视新闻评论部十年、《新闻1 1》七年时,2015年底,我选择离职。
2016年初,《人物》杂志关于白岩松的报道采访我,最后这样成稿:
“刘楠觉得自己对白岩松的认识,也是一个从‘神化’到‘去神化’的过程,11岁她是《东方时空》的铁杆观众,14岁高一演讲题目是《我最喜欢的主持人白岩松》,16岁高中毕业册,写的最崇拜的人还是白岩松。到央视10年后,刘楠交了辞职信,去了一家门户网站做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她觉得那是新的契机”。
那篇报道叫《新闻守夜人》,其中引用白岩松最喜欢的杨牧的诗:“灯下细看我一头白发,去年风雪是不是特别大?”
那时,还真有风有雪撩拨着我,卷走我的心。
我曾写过本书叫《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书中描摹的人物纷纷离职:崔永元、张泉灵、柴静、李小萌、李伦、张洁等等,都是激情燃烧岁月里引路的前辈们。
央视辞职潮中,去做投资人的张泉灵的话成了沸点:“人生时不时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习惯了一种自圆其说的逻辑,高级的还能形成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洽。”
2015年底,看着泉灵的“玻璃缸”理论,那个我陌生又好奇的互联网世界,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诱惑满满,我动心了。
放眼缸外,新媒体时代浪花飞溅、自媒体异军突起、“特种兵”“敢死队”分类中记者尊严感式微,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论战正酣。
业界风云变幻,新闻人如何在风暴中安顿内心,定位角色,是个痛并不快乐的命题。2016年3月两会期间,媒体人离职潮甚至成为记者对政协发言人提问的问题之一。
面对身边人离职、以及外界离职潮追问,白岩松用自己“太傻太贵太笨”这样的修辞轻轻滑过。转身,他坐火车去更偏远的高校“传教”,他推崇《道德经》、提倡“无用论”,他沉默、呐喊、妥协、突围、拓展。
曾经和领导叫板的白岩松棱角分明,但也深谙游戏中“几滴血”的限度。
就像前同事王开岭老师的形容:“他有成熟的价值观,更可贵的,他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在和体制寻找接口、组织有效对话上,他尽力了。他的语言很体现糖衣设计,圆润中有尖锐,防守中有侵略,有时已脱了‘衣’,基本裸了。正因为这种分寸把握、建设的诚意、口型口吻的稳健和关键词的牢固,使得他的话,不带敌意但也不怎么动听的话,体制和被批评者都能听进去。”
在王开岭看来:“老白已成熟得金黄了”。他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角色,等我们走出很远,回过头,会清楚这种角色的意义,会把一部分掌声给白岩松。
白岩松一本书的扉页印着仓央嘉措的诗歌:“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从青涩到金黄,需要多少巧妙的步伐,以及打怪升级的强大心频?
白岩松成名于1993年中国电视改革,“《东方时空》的银屏飓风,席卷大江南北;求实创新的电视理念,震动黄河泰山、长城内外。”那也是燃起我记者梦的时代。
那些年,很多新闻学子,和我一样,抱着一本关于评论部的书《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划着上面的句子。
天苍茫,雁何往。我用了十年追到了央视评论部,又用了十年选择离开。
《人物》杂志那篇报道的结尾,还有这样一段话:
“辞职前那晚,刘楠一夜未眠,回忆曾经和白岩松去他老家内蒙古,采访鄂温克的驯鹿部落。她觉得白岩松就像采访的鄂温克驯鹿部落百岁首领玛利亚索,洞悉人心,威望极高、高处也胜寒。作为精神领袖,被重点保护,但是鄂温克族人的文化问题依旧面临外部的激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