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80372丛书名: 苏联物理学家的时代与冒险
章
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科学的开端
第二章
社会主义科学(大科学)
第三章
自由、集体主义以及电子
第四章
文化大清洗中列夫·朗道的理论物理学
第五章
斯大林资助的科学家:P.L. 卡皮扎事件
第六章
追赶并超越
第七章
斯大林科学院院长:S.I. 瓦维洛夫的面具生活和履行的责任
第八章
苏联的民主游戏
第九章
现代主义科学,热衷于意识形态
第十章
集体的激发
第十一章
极权政治文化下知识和权力的对话
结
语
中文版后记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历史学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使命。中国历史
学家对中华文明中的科学技术传统做了大约一个世纪的研究,60 多年前甚
至开始了职业化的科技史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厚的学术成果。相比之下,
我们对中国以外的科技传统了解还很不够,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在
全球化的当代,我们须放眼世界,着力研究世界科技史,同时译介国外科
技史研究的新成果,以增进中国读者对世界科技与文明的全面理解和深刻
认识,启发中国读者思考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等诸多问题。
20 世纪世界科技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社会的 发展。苏联在几十年内崛起为一个超级大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也扮演了
很重要的角色,并且对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以及工业化等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然而,我们对苏联科技史的认识却非常有限,所获得的有关知识
比较陈旧。目前,绝大多数中国科技史学者还不能阅读俄文资料和论著,
而要借助少数英文论著和更少的中文译著了解苏联(俄罗斯)的科技传统。
这使我们对苏联科技存在碎片式的印象,甚至觉得其有某种神秘感。
我有幸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学史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与 旅 美 俄 罗 斯 学 者 卡 捷 夫 尼 科 夫(Alexei B. Kojevnikov)教授相识。他主要研究苏联和俄罗斯科学史,特别是物理学 史,是为数不多的活跃于欧美国家的俄裔科学史学者。2008 年,我得到他赠送的新作《苏联时期的伟大科学:苏联物理学家的时代与冒险》(Stalin’s Great Science:The Times and Adventures of Soviet Physicists ),当时就想将这 部力作介绍给中国读者。2010
年秋,我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敏博士合
作,为该校文科实验班开科技史课,得知她在外语学院指导英语翻译专业
学生解读李约瑟的科技史英文原著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于是, 我向她推荐《苏联时期的伟大科学:苏联物理学家的时代与冒险》。现在, 我欣慰地看到这部书由她译成中文,即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此,我向董敏博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表示祝贺!
苏联学者曾充分地颂扬苏联科学技术的非凡成就及其体制优势;相反,
许多西方学者则更关注李森科事件等苏联科技的负面事件,并批评苏维埃
体制妨碍了科学的健康发展。这两类倾向容易使人们对苏联科技发展产生
误解或疑惑。在《苏联时期的伟大科学:苏联物理学家的时代与冒险》中,
卡捷夫尼科夫教授试图摆脱公式化的旧说和偏见,仔细考察苏联物理学和
其他学科的重要案例及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努力重构苏联科
技的历史,阐释这个大国的“伟大科学”及相关的体制和意识形态等问题,
探讨政府、科学、工业等几个方面的互动关系。这部专著为人们理解苏联
的科技与社会提供了新知识及启发,很值得推荐给中国同行和广大读者。
张柏春
2018
年 5 月 9 日
1. 沙俄帝国晚期的科学、工业和军事
1901 年,莫斯科大学马尔科夫尼科夫(1837 -1904)为自己辩护:”我认为,作为一名俄国化学教授,进行应用方面的工作并非不光荣。”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化学在工业和经济上是 19 世纪后期z重要的科学学科,但俄国学术型化学家仍以进行”纯”学术研究为豪。尽管马尔科夫尼科夫在调查高加索油田石油的化学成分时,发现了几种新的重要有机物质,但是这背离了公认的准则,需要特殊的理由来解释(索洛维耶夫,1985:310)。
20 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尔科夫尼科夫受邀总结国家化学工业的形势,参与到俄国石油的研究中来。由于缺少直接可用的工业统计资料,他分析了一些现有的对外贸易数据,结论是国家工业只能生产z简单的化学品,而几乎所有需要特殊化学知识或专业知识的产品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尽管莫斯科纺织工业发展迅速,但合成染料从德国进口,甚至苏打水都依赖德国进口。1879 年,马尔科夫尼科夫在他的公开讲座”近代化学和俄国的化学工业”中警告说,当更发达国家开发出新的人造产品时,落后国家在经济上就处于不利地位。这是”所有文化欠发达国家的命运”。他得出的结论是:”很难指望俄国工业刺激俄国化学的发展”,基于此,他支持保护关税以鼓励生产更尖端的化学产品(马尔科夫尼科夫,[1879]1955:646,666)。演讲后,马尔科夫尼科夫同企业家拉戈津进行了接洽,拉戈津为巴库的一个石油研究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沙俄帝国晚期,与糟糕的化学工业相比,化学、数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到 19 世纪末,大多数大学和工程学校为教授的研究配备了先进的化学实验室(罗蒙诺索夫斯基,1901)。根据马尔科夫尼科夫的判断,尽管俄国化学家的研究”主要是在理论领域”,但他们的研究”有时超越了其他国家”。他的观察与当时英国典型的抱怨相似:俄国化学家齐宁发现了苯胺是如何合成的,随后英国化学家威廉·珀金利用这一发现,合成了种人造染料苯胺等,但德国人通过垄断世界上此类发明的工业应用,获取了所有利润。马尔科夫尼科夫还抱怨俄国工业极度缺少合格的技术人员,也没有给从大学毕业的化学家们提供工作(马尔科夫尼科夫,[1879]1955:642,648)。
但是马尔科夫尼科夫对俄国和德国同行的共同信念表示赞赏,他们坚持认为大学的化学教学决不能偏离纯理论科学的严格规范,以免其理论水平受到影响。他希望工业能够更加成熟,与理论科学互相促进,而不是指望理论科学失去根基(马尔科夫尼科夫,[1879]1955:672 – 675)。20 年后,即 1900 年前后,俄国仍然对国家是该工业化还是停留在农业阶段这一问题争论不已。即使引进外资和技术使该国的工业迅速发展,但没有先进的独立工业实验室,工业与学术科学也没有任何重要联系。与同事中学术占主导地位的情况相反,马尔科夫尼科夫侧重于应用科学的研究,这和以前一样备受争议。俄国的学术型化学家享有巨大的国际声誉,石油出口增长迅速,但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工业总产量中只占区区 2.1%(科瓦列夫斯基,1900:24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