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494382
张爱玲、林徽因、萧红、陆小曼、凌叔华、孟小冬、唐瑛、潘玉良、周璇、黎莉莉……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段段震彻心扉的故事。
这是一群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或哀怨、或彷徨、或落寞……
她们行走在历史的烟雨中,或出身名门,或才情万千,或绝代风华……
张爱玲、林徽因、萧红、陆小曼、凌淑华、孟小冬、唐瑛、潘玉良、周璇、黎莉莉……这是一群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她们行走在历史的烟雨中,或哀怨、或彷徨、或落寞,她们明明如烟花般绚烂,却比夕阳更寂寞,她们如美玉般温润,却有一颗七窍玲珑之心,敢爱敢恨。她们或出身名门,或才情万千,或绝代风华,明明是一代绝世佳人,拥有无数人的追捧,但世事浮沉,当繁华落尽,最终剩下的也不过自己孤身一人。然后人大多在感叹她们绽开时的美丽与繁华,却独独忽略了她们内心飘零中的伤感,或许她们从来都是一个人。
当你想起昔日的上海滩,当你走在悠长的雨巷,当你看到穿着旗袍的姑娘,如果你想了解那些湮没已久的传奇,想邂逅那些奇异璀璨的女子,不妨翻开本书,读一读她们的爱恨情仇,看一看她们的美丽与忧伤。生命如歌,有欢歌,也有悲歌;生活如梦,有美梦,也有噩梦。这些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以血泪为墨,谱写了一段段动人心魄的
序言 那些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张爱玲:沉香里飘出的惊世才女
阴霾的童年
父亲于她暴力相向的日子
与时髦母亲的生活
一朝成名,百世流芳
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
花开花谢间,人已分别
落寞却高贵的存在
迟来却珍贵的爱情
孤寂灵魂的悄然离开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家的“天才女儿”
康桥之恋
情有归属结良缘
建筑世界里的灵魂皈依
蓝颜知己金岳霖
你是人间四月天
孟小冬:梨园“冬皇”
“冬皇”托生梨园世家
少年成名,技惊四座
孟小冬遇到梅兰芳
《游龙戏凤》促就真姻缘
一场惊世血案
“冬皇”威名冠绝天下
奔丧受辱,从此竟成陌路
拜名师习得真传
上海皇帝与绝世名伶
繁华落尽,“冬皇”驾鹤
陆小曼: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一代名媛,风华绝代
首度婚恋为世困,人前欢笑人后泪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传奇之恋
灯火阑珊处,当受已成往事
亲人翁瑞午
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晚年素服终生
萧红:文学洛神的一世飘零
呼兰河的憧憬
求学坎坷终遂愿
那场有悖道德与伦理纲常的爱情
初遇萧军
颠沛流离,才情初露
结识鲁迅,人生最大的幸事
当爱情走到尽头
积劳成疾,文坛女神的陨落
凌叔华:民国时期的豪门才女
高门巨族,书香世家
哥哥姐姐走了
小试身手,崭露头角
与“民国书生”结缘
和徐志摩的一段情缘
“抄袭”风波
“八宝箱”风波
一段婚外情
流离在外,思念故土
唐瑛:旧上海的交际女王
唐家有女初长成
民国头号交际花
“交际女王”的奢靡生活
风光而华丽的人生
旧上海的时尚女王
近代史上最尴尬的饭局
“交际女王”的情缘人生
美丽了一辈子
胡蝶:民国最美影后
最是童年幸福时
深爱表演艺术
初出银幕后的芳心期许
古装热潮中露头角
“明星公司”成“明星”
终觅良人
无辜胡蝶与“跳舞”事件
左翼影片铸造胡蝶辉煌
胡蝶西行
战后告别影坛
“胡蝶”飞走了
潘玉良:一代画魂
悲惨童年几多事
一曲惊扰一池水
相惜不若结发相守
画中寻真知
《裸女》事件
痴迷艺术的女人
优秀的中国画人
人性的不公平对待
辛劳换来赞誉
广博的地域却无她的容身地
我们是中国人
与田守信姐弟般的友谊
一代画魂的离去
阮玲玉:美丽如昙花的女人
苦难童年多自哀
阮家有女,灿若繁星
情窦初开芬芳时,却如镜花水月
初入影坛,悲戚天成
深陷迷茫与彷徨
影坛上渐亮的那一颗星
愈加成熟的演技
再遇错的人
与蔡楚生相携在影坛巅峰
默片的影坛皇后
周璇:音影皇后
凄零女子话童年
更名周璇,闪亮新生
金嗓子响彻上海滩
马路天使
桃花潋滟相缠绵
战火繁乱中的演出
婚姻的裂痕
疯狂世界的病态折磨
凤凰于飞寻生母
与话剧皇帝的邂逅
“璇”风又一次的刮起
事业得意、情场失意
生命从此沉寂
黎莉莉:永远的“甜姐儿”
行走在动荡的童年
小荷才露尖尖角
横空出世的体育皇后
毅然投身到抗战中
纷飞战火中的另类婚礼
一颗赤心留丹青
上官云珠:影坛“坏女人”
1.照相馆里来了个西施
2.第二段婚姻的失败
3.红遍整个上海滩
4.用转型来证明自己
5.荣耀背后的坎坷情路
6.腾空一跃的绝唱
龚秋霞:上海滩上一枝梅
能歌善舞最多才
丰产时期的到来
成为影坛中的“大姐”
塑造贤妻良母的形象
活在一百年的歌声里
序言:那些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如果世上真有诗人戴望舒先生所说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我想,她或是沉香里飘出的惊世才女张爱玲,有才有貌却为爱所伤,哪怕看透情爱也挣不出“牢笼”,她是民国的荆棘鸟,明知是错,还是忍不住飞蛾扑火,把荆棘狠心刺进自己的“喉咙”,最终以憾然收场……胡兰成是她爱情的救赎,却是她人生的劫难,或许连她自己也说不清,这场倾世之恋是不是从一开始遇见就是个不可挽回的错误。
她或是一代文学洛神萧红,明明满腹诗书,才情四溢,却悲观地告诉世人:“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她长得漂亮,活得丰盛,却像丁香一样有着“淡紫色”的忧伤,既为自己的境遇,也为数不清的和她一样的姐妹们,在她的眼里,“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她渴望高飞远翔,却被“时代”束缚了脚步,被“命运”折断了翅膀。
她或是在电影里、画报上的美女胡蝶,性格开朗,热爱演绎,招牌式的酒窝和旗袍让她成了影后,却也带来了苦难……有时候,美丽也是一种原罪,尤其是生逢民国乱世。“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与你正式结为夫妻,为了你,我什么都可以不要”,看似深情的表白背后,却是令人不忍提及的伤痛,胡蝶不爱戴笠,却无力反抗,在长达三年的幽禁日子里,她一滴泪也没掉,静等时间来化解这份屈辱。
她或是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的一代影星阮玲玉,演绎了无数别人的故事,却参不透自己人生这场大戏,为什么就不能释然一点,为什么就不能坚强一点,为什么就选择了自杀这样的结局?阮玲玉就似一朵昙花,无比美丽,却绽放在民国这样一个“黑夜”里,她积蓄了一生的力量奋力绽放,却是如昙花般迅速凋零了,于她而言,这究竟是一种强硬的反抗?还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解脱?
她或是独具才情的林徽因,写出了“你是爱,你是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旁人眼里,她是上天的宠儿,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在爱情这条路上,她比张爱玲似乎要幸运的多,可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徽因的哀伤藏在阳光后,淡淡的,如渐渐流逝的光阴。
……
陆小曼、凌叔华、孟小冬、唐瑛、潘玉良、周璇、黎莉莉……这是一群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她们行走在历史的烟雨中,或哀怨、或彷徨、或落寞。她们明明如烟花般绚烂,却比夕阳更寂寞;她们如美玉般温润,却有一颗七窍玲珑之心,敢爱敢恨。她们不仅外貌漂亮,活得也异常丰盛,真正的美人经得住命运的洗礼,熬得过岁月的历练,不管是云来还是雨来,无论是盛还是衰,在民国那个喧嚣躁动的时代,她们无所畏惧,其心不改,不迎不拒,两不相碍。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她们或出身名门,或才情万千,或绝代风华,明明是一代绝世佳人,拥有无数人的追捧,但世事浮沉,当繁华落尽,最终剩下的也不过自己孤身一人。然后人们大多在感叹她们绽开时的美丽与繁华,却独独忽略了她们内心飘零中的伤感,或许她们从来都是一个人。
时光荏苒,这些曾经的绝代佳人,正如戴望舒的诗中所说:“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当我们想仰望她们的风华时,她们早已经撑着油纸伞,带着自己的忧伤和丁香般的惆怅在历史的长河里渐行渐远,只剩下一个模糊可见的影子。
当你想起昔日的上海滩,当你走在悠长的雨巷,当你看到穿着旗袍的姑娘,如果你想了解那些湮没已久的传奇,想邂逅那些奇异璀璨的女子,不妨翻开这本书,读一读她们的爱恨情仇,看一看她们的美丽与忧伤。生命如歌,有欢歌,也有悲歌;生活如梦,有美梦,也有噩梦。这些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以血泪为墨,谱写了一段段动人心魄的生命之曲。
阴霾的童年
1920年初秋的上海,细雨微凉、毫无生气。9月30日这天,位于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降生了一名女婴,名唤张煐。张爱玲这个名字,是她母亲在她要上学时匆匆起的名字。然而任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普通到极致的名字,却雕刻般地印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任历史和时光如何打磨,都不曾减去半点光辉,直至今日,仍旧伴着她瑰丽的佳作,流露着她永恒的魅力。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为同治辛未科进士,在娶张爱玲祖母李菊耦之前已先后有过两位病逝的夫人,而李菊耦乃李鸿章之女,早已倾慕张佩纶的才学,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他。这在当时也是一段佳话。
3岁的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那时一家人的生活惬意又自在,因此张爱玲有着一个充满了明快与温馨的短暂童年。崇尚西方生活的母亲坚持着对张爱玲的西式教育,并不和女儿一起睡,而每日清晨从梦中苏醒的张爱玲总是被抱到母亲的床上,跟着母亲背唐诗。再后来,家里为她和弟弟请来了私塾先生,张爱玲因为背书又总背不出来而苦恼不已。
而此后再大一点,张爱玲领略到真正有点严重性的“不快”似乎来自她的弟弟。她与弟弟相差一岁,可是旧式家庭中男孩子地位的尊贵是不言而喻的。况且她的弟弟生得漂亮而文静,幼时自然是家里得宠的人物。最让她受气的让她不能忍受的是家里照顾弟弟的佣人处处与她对着干,只是因为她是女孩,将来的这个家是她弟弟的。从佣人那受的气使张爱玲发誓要“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弟弟。
张爱玲八岁的时候,他们一家又搬回了上海,当时面对这个新的环境,张爱玲显得很兴奋,可是不久,却因为她嗜毒成瘾的父亲而终止。她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有着旧式的文化教养,会吟诗作赋。他早先对张爱玲还是喜欢的,并且对她自小显露出的写作才能也颇为得意。但是他留有了遗少的恶习,挥霍祖产、吸食鸦片、养姨太。因此张爱玲从他那里领略到的是封建家长式的独断专权,并无多少父爱。
她的母亲是一个西洋化的夫人,在她父亲命不保夕之时从海外归来。张爱玲的母亲在无法忍受丈夫腐化堕落的时刻,以留学的名义出国,那时候,张爱玲才4岁。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童年的生活不幸在张爱玲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深深地影响到她的性格和对人生的态度,从她的作品里,常可看到童年的影子。
在她父亲将命捡回来的时候,也把少爷的脾气捡了回来。他没有钱,便想方设法地留住张爱玲的母亲,从而挥霍她的钱财。张爱玲的母亲自然也明白这一点,为此两人时常争吵,每当这个时候,她与弟弟便被吓得提心吊胆,被佣人拉出去。这一幕也给张爱玲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使她很早便领略到无爱的婚姻是多么不幸。
1930年,10岁的张爱玲被带到黄氏小学,母亲匆忙之中为她改了名字,从此张爱玲这个被母亲随意想出的名字,在她以后的岁月中,散发出了无限瑰丽的色彩。
父亲于她暴力相向的日子
张爱玲的小说《心经》,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子和自己的父亲相爱的故事。张爱玲说自己的小说大多有所指,不知这篇小说的原型是否就出自她的生活经历。张爱玲的文章里,偶而会提到她父亲张志沂,这寥寥的文墨里,张志沂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妖魔化的形象,他抽烟、逛妓院,没有责任感,行为方式堪称简单粗暴。当年,张爱玲揭露她父亲对自己施暴的文章《私语》以英文发表时,那家杂志就用了“What a life!What a girl’slife!”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张爱玲的父母最后是协议离婚的,她与弟弟都跟父亲过,但是条约上明写着她可以常常去看母亲,这给了她很大的满足。虽然母亲在离婚不久便又动身去了法国,可是与父亲气味不投的姑姑还在,因此她上学时不大回家,都是去姑姑那里。
父亲在她两三岁时便在外面讨了姨太太,姨太太是一个比她父亲年岁大的泼辣粗野的妓女,张家被她搅得鸡犬不宁。她是不喜欢张爱玲的弟弟的,因此为了在张家站稳脚跟,便抬举张爱玲。
当她姑姑在夏夜的阳台告诉她就要有一位继母的消息时,张爱玲哭了。因为她即将扮演的是一位饱受虐待的悲苦角色,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继母也是一位大家闺秀,可是却丝毫没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张爱玲住在学校,很少回家,虽然受到冷漠刻薄的对待,却暂时没有领教到继母的淫威,而她的弟弟便成了受害者。直到母亲从海外归来,她才与继母有了正面的冲突,也正是这场冲突,才最终使她离开了父亲的家。
她的母亲是在她中学毕业那年回来的,在父亲家里早已积下的无穷的怨愤,使她在看到母亲的归来时万分欣喜,可是在家里却不敢表现出来,甚至还要加以掩饰。但是她的父亲还是察觉到了她态度上的变化,这些年来一直由他养活的女儿,心却向着另一边,是他不能忍受的,于是他与前妻的芥蒂和怨恨加重了他对女儿的愤怒。
张爱玲与父亲的关系立即陷入了僵局,父亲怎么看她都不顺眼,所以当张爱玲提出留学的要求时,父亲马上大发雷霆。
后来,她与继母的矛盾也很快在一件小事中爆发了。当时正值1937年夏天,淞沪会战爆发,张爱玲因炮声吵得不能入睡,在得到父亲同意后,便跑到母亲的住处待了两周。
几天后,等到张爱玲回来时,继母孙用蕃问她,去她母亲那儿为什么不告诉自己,张爱玲说告诉父亲了,孙用蕃怒道:“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儿还有我呢?”便一个耳光打过去,张爱玲何时受过这样的侮辱,更何况打她的是她一向怀恨在心的继母,张爱玲本能地还了手,却被两个老妈子拉住了。于是,孙用蕃便一路锐叫着奔上楼去:“她打我!她打我!”
父亲冲下楼来,对着张爱玲便是一顿毒打,她被打的挫下身去,躺在地上,父亲还是揪住了她的头发又是一阵脚踢。之后她被关进了巡捕房,她在里面试着撒泼、踢门,企图引起门外岗警的注意,可是还是不行。
紧接着张爱玲患了严重的痢疾,可是她的父亲却不请医生,也不给药,令她一病就是半年,还差点死掉,她常常躺在床上出神,渐渐地对这里便产生了相当深的恐惧。
终于张爱玲从小时候领她的何干那里得知了两个巡警换班的时间,于是在一个隆冬的夜晚逃了出去。她在文中生动地描写了那个逃脱之夜:“等到我可以扶墙摸壁行走,我就预备逃。先向何干套口气打听了两个巡警换班的时候,隆冬的晚上,伏在窗子上用望远镜看清楚了黑路上没有人,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拔出门闩,开了门,把望远镜放在牛奶箱上,闪身出去。———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而且我在距家不远的地方和一个黄包车夫讲起价钱来了———我真高兴我还没忘了怎样还价。”
自此之后,张爱玲基本就与父亲断绝了往来。在她看来,父亲在她生命垂危时这般对她,那父女间的亲情早已荡然无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