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7091
——目前市场上十分全面、精深、实用的关于违约金制度研究的专著。
——综合运用比较法、历史考察、类型化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丰富了违约金研究的角度、资料。
——实务性强,特别注重研究中国违约金制度既有的裁判实践。无论是宏观的问题提取,还是微观的具体评价,作者都力求有司法实践作为佐证与说明。作者不仅对法院的裁判立场或思路予以解读,还对案件事实中当事人的具体约定加以关注。本书的目光没有局限于*法院或高级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以免忽视来自基层的更为丰富的裁判争议和多元的解决方案。
本书先通过概览中国法上违约金制度在规范、学说与实践三个层面的现况,提取形成违约金构造图的四个主题,即:违约金的功能定位、类型构造、给付效力、司法调整,再依据主题间的逻辑关联,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分别探讨,*后就中国法上较具特色的法定违约金制度作补充专论。此外,考虑到本书关注中国现行法规范适用的立场,特设“附章”收录作者针对《合同法》第114条的条文评注。
回顾本书探讨的诸项主题,不难发现,从双重功能的定位到法定模范类型与意定类型的区分,从违约金与相关制度的体系互动到司法权介入调整的问题,甚至约定违约金和法定违约金在规范思路上的差异,无一不围绕着一个永恒的追问:民法究竟应该如何到位而又妥当地落实私法自治?本书的整体性研究所力图呈现的,正是这一追问照射进违约金制度板块内的斑斓投影。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主题与立场
1.2 研究现状概述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4 基本结构安排
1.5 有关限定与说明
第2章 违约金制度在中国
2.1 规范层面的违约金
2.2 学理层面的违约金
2.3 实践层面的违约金
2.4 评析与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违约金的功能定位
3.1 违约金功能发展史
3.2 违约金的压力功能
3.3 违约金的补偿功能
3.4 双重功能作为违约金的“体系标签”
3.5 违约金功能定位的中国问题
3.6 从违约金的预定性看双重功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违约金的类型构造
4.1 违约金类型构造的必要性
4.2 违约金类型要素的比较法观察
4.3 违约金的类型要素与类型谱系
4.4 违约金类型的中国法构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违约金的给付效力
5.1 违约金给付效力的发生要件
5.2 违约金与法定违约责任
5.3 违约金与合同解除
5.4 违约金与定金
5.5 违约金与诉讼时效
5.6 本章小结
序
违约金责任,是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一种重要的违约责任形式,在民商事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少疑难问题,引发了民法学界的持续关注。姚明斌博士的新著《违约金论》立足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违约金制度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该书坚持解释论的研究立场,既对现行规定的形成历史和具体构成作了细致的梳理,也能围绕现行规定的解释和适用这一中心,安排研究的布局,配置研究的材料,使得研究的成果能较好地响应理论与实践的需要。第二,该书运用了比较法、历史考察、类型化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丰富了违约金研究的角度、资料,体现出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第三,该书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灵活、妥当地运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既有“面”上的考察,也不乏针对典型案例的“点”上的分析。
明斌博士是在 2010 年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由我指导攻读博士学位的。在读期间,他始终保持着专注、认真的学习态度,专业成绩在同级博士生中位列名,还获得了法学院的“学术新秀”称号。入学后经过和我的几次讨论,明斌博士确定以违约金制度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为了掌握重要的原始文献,还专程到德国访学。终提交的论文得到了外审专家和答辩专家的好评,并代表法学院获得了当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毕业后,明斌博士在教学工作之余,继续完善自己的研究,经过几年的耕耘,完成了这部作品。作为他的导师,我很高兴看到他能够在教学科研上持续用力。值此新作出版之际,也希望他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术道路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崔建远
2018年 7 月 6 日
本书综合采用法释义学、比较法及判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研讨中国大陆违约金制度解释适用的基本问题,以“历史—比较”的视角,分析本土裁判案例,有助于推动法律体系的发展。作者认为违约金亦属私法自治的工具,为因应私法交易的复杂性,主张其具有双重功能,此项见解具有启发性。本书也彰显了中国年轻民法学者在研究中实践法学方法的努力,具有法学方法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 王泽鉴
这是一部违约金制度史,亦是违约金学说史。更重要的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双重功能论的统合下,本书将历史纳入现实,从理论与逻辑、制度与规范及适用与经验各方面,借助类型化方法,为违约金制度构建起精致缜密的解释论体系。而所有这一切,无不剑指“私法自治及其限度”之民法核心追问。本书显示,明斌不仅对于作为具体主题的违约金制度各项细节了然于胸,更有着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与宏阔的理论视野,此正是通往“致广大而尽精微”治学境界的不二法门。
—— 朱庆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