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5139637
内容简介
《抚顺朝鲜族志》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姓氏及家谱、人口与语言文字、经济发展、革命斗争、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与体育、教育与科学技术成果、风俗、宗教信仰、人物、相关文献资料。
目 录
岁月的痕迹
概述
概述
章 民族、姓氏及家谱
节 来源
第二节 姓氏
第三节 家族谱系图及口述录、采访录
第二章 人口与语言文字
节 人口
第二节 语言文字
第三章 经济发展
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第四节 家庭生活
第五节 走向非农化和城镇化
第四章 革命斗争
节 朝鲜族共产主义者的早期活动
第二节 朝鲜族共产主义者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活动
第三节 抗日战争年代的抗日活动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活动
第五节 抗关援朝时期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第五章 政治生活
节 朝鲜族自然村
第二节 朝鲜族乡镇
第三节 参政议政
第四节 社会团体
第六章 文学艺术与体育
节 文学艺术
第二节 文化事业机构
第三节 广播事业
第四节 体育
第七章 教育与科学技术成果
节 移居初期的教育
第二节 日伪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学校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第五节 朝鲜族学校与民族教育研训部
第六节 科学技术成果
第八章 风俗
第九章 宗教信仰
第十章 人物
第十一章 相关文献资料
附录
参考资料
编后记
在线试读
《抚顺朝鲜族志》:
李石朝鲜族村位于抚顺市区西部、浑河南岸,东距抚顺市中心15公里,西与沈阳市东陵区相邻,南与大南经济区接壤,北靠沈抚公路。李石朝鲜族村是抚顺沈抚新城管委会的所在地。境内平均海拔高度为66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为浑河河谷平原。
李石寨地名的来历有两种民间传说:其一是公元667年的新城之战。据说唐朝为了攻克高句丽新城,唐朝名将李绩率领的大军到达以后,在新城西南安营扎寨。新城指今日的抚顺城北的高尔山,安营扎寨的地方就是今李石寨。由于李绩安营扎寨而得名“李氏寨”,后来演化为现在的“李石寨”。其二是李石寨的地名来源于满族清太祖时期存在的小村镇,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这里有两条砂石坎,故此人们以自然景物日“李二石寨”,后来经过数年的变化,就简化成为“李石寨”。上述民间传说,究竟是否确实,以待考证。但传说足以说明了李石寨的悠久历史。
现居住在李石朝鲜族村的朝鲜族大部分为朝鲜平安道人和庆尚道人,平安道人和庆尚道人基本上各占一半。由于先来到李石寨的朝鲜族多数为平安道人,因此,李石寨朝鲜族使用的语言普遍为平安道方言。
朝鲜族究竟何时移居李石寨,由于历史过久,当事者又早已离世,年代上限已无法查明。据老人们说,20世纪20年代后期,李石寨已有几户朝鲜人居住。1930年之前,朝鲜人朴世斗已居住在李石寨村,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和劳动。40年代,李石寨村有姓张的朝鲜人地主。1932年,年仅9岁的朝鲜人李龙大,从外地移居李石寨村以后,给姓朴的朝鲜人地主当过佣人。1934年前后,朝鲜农民都元述移居李石寨。1937年前后,朝鲜农民朴龙瑞、金春子等从外地迁入李石寨定居,开始开荒种水稻。先是在村北、浑河南岸开垦,并从大官屯一带拦浑河水、修渠道、引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成功。开垦初期,全村的水田面积并不多,产量也很低。当时,有开荒种水稻经验的朴龙瑞担任水渠监督员。
田正安于1915年9月在朝鲜平安北道宣川郡出生,1932年随兄迁人中国新宾县旺清门村,后又搬到清原县南口前,以开荒种水稻谋生。于1942年移居李石寨村,租种20亩水田维持生活。解放以后,田正安担任村农会主任兼水利委员,他带领村民修渠引水,大力开发水田,使李石寨地区的水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进入50年代,从外地迁来很多朝鲜族,因此朝鲜族人口逐年增加,李石寨地区成了主要生产水稻区。朝鲜族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提高科学栽培技术,引进优良稻种,水稻产量不断提高。1958年12月,抚顺市上游人民公社(李石寨人民公社前身)李石寨作业区(朝鲜族)青年队因其对农业生产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颁发的奖状。
1947年,李石寨已有30多户朝鲜农民,全部以垦荒种水稻为生。土地改革时已有93户朝鲜农民,其中贫农86户、中农5户、富农1户、地主1户。进入50年代,又有许多朝鲜族从抚顺周边地区陆续迁居李石寨村。
到1970年,李石寨朝鲜族大队有400余户2084人,分5个生产小队。其中,烈属13户、军属37户;男989名、女1095名;中共党员53名,共青团员100名,复转军人32名。有耕地面积2356亩,其中蔬菜地面积556亩、水田面积1800亩;另社员自留地199亩。
1982年,李石寨农业生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一大批水稻、蔬菜、养殖等专业户、重点户。
据统计,1983年前后,李石寨朝鲜族村有750余户2000多人口。这是李石寨朝鲜族村人口、户数多的时期。
……
李石朝鲜族村位于抚顺市区西部、浑河南岸,东距抚顺市中心15公里,西与沈阳市东陵区相邻,南与大南经济区接壤,北靠沈抚公路。李石朝鲜族村是抚顺沈抚新城管委会的所在地。境内平均海拔高度为66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为浑河河谷平原。
李石寨地名的来历有两种民间传说:其一是公元667年的新城之战。据说唐朝为了攻克高句丽新城,唐朝名将李绩率领的大军到达以后,在新城西南安营扎寨。新城指今日的抚顺城北的高尔山,安营扎寨的地方就是今李石寨。由于李绩安营扎寨而得名“李氏寨”,后来演化为现在的“李石寨”。其二是李石寨的地名来源于满族清太祖时期存在的小村镇,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这里有两条砂石坎,故此人们以自然景物日“李二石寨”,后来经过数年的变化,就简化成为“李石寨”。上述民间传说,究竟是否确实,以待考证。但传说足以说明了李石寨的悠久历史。
现居住在李石朝鲜族村的朝鲜族大部分为朝鲜平安道人和庆尚道人,平安道人和庆尚道人基本上各占一半。由于先来到李石寨的朝鲜族多数为平安道人,因此,李石寨朝鲜族使用的语言普遍为平安道方言。
朝鲜族究竟何时移居李石寨,由于历史过久,当事者又早已离世,年代上限已无法查明。据老人们说,20世纪20年代后期,李石寨已有几户朝鲜人居住。1930年之前,朝鲜人朴世斗已居住在李石寨村,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和劳动。40年代,李石寨村有姓张的朝鲜人地主。1932年,年仅9岁的朝鲜人李龙大,从外地移居李石寨村以后,给姓朴的朝鲜人地主当过佣人。1934年前后,朝鲜农民都元述移居李石寨。1937年前后,朝鲜农民朴龙瑞、金春子等从外地迁入李石寨定居,开始开荒种水稻。先是在村北、浑河南岸开垦,并从大官屯一带拦浑河水、修渠道、引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成功。开垦初期,全村的水田面积并不多,产量也很低。当时,有开荒种水稻经验的朴龙瑞担任水渠监督员。
田正安于1915年9月在朝鲜平安北道宣川郡出生,1932年随兄迁人中国新宾县旺清门村,后又搬到清原县南口前,以开荒种水稻谋生。于1942年移居李石寨村,租种20亩水田维持生活。解放以后,田正安担任村农会主任兼水利委员,他带领村民修渠引水,大力开发水田,使李石寨地区的水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进入50年代,从外地迁来很多朝鲜族,因此朝鲜族人口逐年增加,李石寨地区成了主要生产水稻区。朝鲜族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提高科学栽培技术,引进优良稻种,水稻产量不断提高。1958年12月,抚顺市上游人民公社(李石寨人民公社前身)李石寨作业区(朝鲜族)青年队因其对农业生产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颁发的奖状。
1947年,李石寨已有30多户朝鲜农民,全部以垦荒种水稻为生。土地改革时已有93户朝鲜农民,其中贫农86户、中农5户、富农1户、地主1户。进入50年代,又有许多朝鲜族从抚顺周边地区陆续迁居李石寨村。
到1970年,李石寨朝鲜族大队有400余户2084人,分5个生产小队。其中,烈属13户、军属37户;男989名、女1095名;中共党员53名,共青团员100名,复转军人32名。有耕地面积2356亩,其中蔬菜地面积556亩、水田面积1800亩;另社员自留地199亩。
1982年,李石寨农业生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一大批水稻、蔬菜、养殖等专业户、重点户。
据统计,1983年前后,李石寨朝鲜族村有750余户2000多人口。这是李石寨朝鲜族村人口、户数多的时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