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63487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研究思路
第五节研究方法
第二章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科学基础
第一节以人的发展为社会建设的旨归
一、人与社会的内在同一性
二、“以人为本”的历史发展
三、马克思“以人为本”
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以唯物史观为社会建设的基础
一、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
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三节以实践经验为社会建设的依据
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二、解放的工人阶级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
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社会建设思想的古典哲学来源
一、求学时期哲学视野的社会建设思想来源
二、社会建设思想的黑格尔哲学来源
三、社会建设思想的费尔巴哈哲学来源
第二节社会建设思想的空想社会主义来源
一、文学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
二、理论探讨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三、现实批判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
第三节社会建设思想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来源
一、威廉•配第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影响
二、亚当•斯密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影响
三、大卫•李嘉图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影响
第四章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方法论
第一节系统整体方法论
一、系统整体方法的历史发展
二、马克思的系统整体方法与社会建设
第二节辩证思维方法论
一、辩证思维方法的否定之否定
二、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社会建设
第三节世界历史方法论
一、世界历史观从觉醒到自觉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方法与社会建设
第五章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从“自由意志”到“国家有机体”时期的社会建设思想
一、“自由意志”对个体的确证与突破
二、对伊壁鸠鲁“自由意志”的审视
三、“国家有机体”理论对社会建设的初步构想
第二节法哲学批判时期的社会建设思想
一、发现“市民社会”
二、对“国家”存在的困惑与思考
三、消除国家与社会分离的尝试
第三节批判“异化劳动”时期的社会建设思想
一、“异化劳动”本质的揭示
二、对“自我异化”的扬弃
三、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主要进展
第四节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建设思想一、基于实践探讨社会建设思想
二、从实践范畴的具体化探讨社会建设
三、社会分工与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五节社会建设的完整表达
一、社会建设的再发现
二、社会建设中的人及人与人的关系
三、社会建设的条件及其基本样态
第六章马克思晚年的探索
第一节马克思社会建设视野走出西欧
一、两种研究方法
二、从世界历史视野看人的全面发展
三、世界历史与当代人的发展
第二节俄罗斯进入社会建设的可能与障碍
一、俄罗斯进入社会建设的可能性
二、俄罗斯进入社会建设的障碍
第三节马克思晚年的继续探索
一、时代发展与研究方法
二、历史研究与历史公式
参考文献
前言
马克思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社会建设的目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建设的指引,以实践经验为社会建设的依据,运用系统整体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和世界历史方法,总结和借鉴前人的思想与智慧,经过不断的否定和批判,不断的继承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社会建设思想。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中学时期,马克思写了三篇作文,从宗教、自由和历史等方面严肃而认真地思考了人性问题,力求实现对人类本性研究的突破和超越。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由于受到启蒙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开始作为康德—费希特哲学的追随者,接触到自己曾一度反感的黑格尔哲学并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开始寻求对自我意识与现实关系的新理解。
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主要是通过考察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得来的,还吸纳了其他思想,并批判地考察了当时比较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对待和扬弃私有财产的几种不同的方式与做法,以此获得社会建设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深入理论研究,而且积极参与欧洲的工人阶级运动,这些丰富的经验为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随着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逐步深入探究,马克思发现人的社会性在费尔巴哈那里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原则。马克思从“作为感性对象的人”转向了“作为感性活动的人”,把“实
践”作为其世界观的核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内涵。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建设,是将事实与价值相统一。它不仅是一种包含价值的伦理理想,而且是一种基于现实可能性的社会组织模式。这种社会组织模式的主体是全面自由的个人,由对社会生活过程和社会产生的共同控制所构成。
首先,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建设是人与人之间的首要联系形式,主要是社会关系而不再是经济关系。
其次,生产活动成了一个共同体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人们共同决定生产活动的目的及分配的方式。
最后,社会建设是由关系中的个人组成的一种社会,个人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全面实现都需要一个共同体。社会建设是人格交互性社会关系的全面的一种实现,也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将人类的发展看作一个历史的过程,并将其纳入了世界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观察分析,完成了从民族的地域性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视角转变。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实现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从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束缚关系中不断地解放出来。
在社会建设思想的阐释中,马克思始终立足于当时现存社会最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西欧各国(尤其是英国),这既与马克思所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有关,也与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世界历史思想和关于历史的研究方法有关,甚至还与马克思受欧洲中心论文化视角的影响有关。但是在面对东方革命高涨的形势和受到民粹派的“跨越”思想的影响时,马克思重新思考了以往的社会建设思想。
马克思曾一直以为社会主义革命必然首先发生在西欧各国。然而,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缓解等一系列事实让他意识到,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短时间内并不会走向灭亡。俄国掀起的改革浪潮,使马克思在西欧以外看到了希望。
马克思晚年着力于追根溯源,阅读了大量涉及两千多年前西方社会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历史方面的著作,撰写了《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和《卡尔•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在同一时期,马克思著有《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以及《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这个时期的著作有直接的联系,具有共同的主题。它们都是马克思晚年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未来前景”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将这两部笔记联系起来予以解读,可以看出当时马克思已然从世界通史的广阔视野高瞻远瞩,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统一性与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又进行了一次总体性的探索。这种探索进一步升华了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体系,为人类社会走向“自由人联合体”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