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70380
本书从历史演进与文明发展的角度,透视能源进化背后的深刻动因与重要线索,找 出底层规律,进而展望能源发展前景;以多学科视角,将理论观察与史实讲述相结合,立 体展示能源的重要性、独特性及其与大众的密切关联; 立足于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着眼 能源的国际化、数字化、金融化等趋势,从国家政策、企业战略、社会行为等不同层面, 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以促进能源与社会经济及大众生活的交融。本书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格局宏大,笔法生动,具有思想性和前瞻性,历史与现 实交织,科学与人文熔于一炉。
第一部分 变与不变 001
做时间的朋友 002
追寻能源本质:储存的进化 004
热力、移动力与电力 013
技术与能源边界的拓展 026
信息对能源的替代 035
补偿性能源044
第二部分 时空变异 051
给能源一个支点052
伸缩的地球 054
当地的能源与移动的能源062
能量的跨国迁徙 067
当能源遇上金融 075
第三部分 能源转型 081
揭开能源进步的面纱 082
点燃火种:突破能源发展的临界点 085
穿越“ 能源三峡 ” 092
能源民主的新图景 097
隐形能源与能效革命 102
第四部分 走出迷津 109
当我们在谈论能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10
能源的第一个名字是商品 112
恐惧与贪婪的灾变心理 118
为能源神话祛魅 126
作为隐喻的能源 132
第五部分 共生之道 137
以人为本的能源观 138
在自然面前,“ 人 ”字有两种写法 140
能源作为一种素养 148
跨越能源鸿沟 162 迈向低熵 169
能源治理新秩序 174
气候革命的理想与现实 182
第六部分 未来畅想 189
未来走到我们中间 190
多元化能源拼图 192
智慧能源 196 挖掘未来的“ 石油 ” 204
链接产生价值 210
交通革命 217
后记:写在能源边上 223
参考文献 225
自 序
——寻找慢变量:能源历史观与方法论
大约在八九年前,我开始做一些能源方面的粗浅研究,那时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地立下了目标:“ 致力于从政治、经 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多重视角,思考能源行业的变迁 及其动因,追寻能源行业发展的深层逻辑,展望能源行业 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与路径,并观照中国现实问题,提出建 设性的政策建议。”现在想来,当初还只是初生牛犊的我, 口气不可谓不大。
在这一鹄的指引下,这些年来,我写了一些文章,也 出版了两本能源方面的书籍,在这个以数量取胜的时代, 出书速度算是比较慢的。在《 破解石油迷局 》一书的自序 中,我有这样一番心迹的自陈:按照我的想法,自己应该多研究一些“ 冷门 ”的问题, 追寻能源行业的变迁脉络,思考行业发展的深层逻辑。我 总是认为,“ 热门 ”是“ 冷门 ”的映射,眼前发生的事儿,无非是长周期规律偶然、暂时、片断的反映。世间万物是以逻辑的方法运行的,透过事物表象寻找背后的本质规律,攫其要,循其理,在看待现实问题时 就能多一份清醒,在实践中就会多一份自觉。“ 形而上者谓之道 ”,对于任何 有志于思想学术创造的人来说,形而上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虽然 石油和能源领域相对冷僻,但追本溯源,其中也有很多接通天道人世的深层次 的元命题,值得认真探究。
所以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远离喧嚣的热点,潜心涤虑,静水流深,才是 真心有志于学者应有的姿态,而不是急于自售,在人人都能插上嘴的热门问题上浪 费时间和精力。太史公曰:“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一向将之奉作为治学运思之圭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为此,我也选定了 长期思考的方向和写作计划,日拱一卒,跬步而不休。
之所以回头检视这些,是因为本书的思考和写作,同样是上述思维理路的 产物。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中,相对于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快变量,我更乐 意寻找那些看似变动不居实则影响深远的慢变量。我认为,它们反映了事物的 本质,从深层支配了能源的进化。
准确地说,这不能算是一部系统严谨的能源史著作,而更像一个对人类经 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充满好奇心的人,在回溯能源发展历史时产生的片段式的 思考和感悟。为了让读者了解本书背后的思维脉络,以及贯穿其中的历史与哲 学观点和方法,在此,我需要做一个真诚的说明。
经济史与能源史
从大的门类来说,能源史属于经济史的一个分支。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 门独立学科,是 19 世纪后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 史学和经济学都发生了革命,在两方面冲击下,经济史学也发生了革命性变 化。除政治因素外,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进入经济史研究领域; 除技 术因素外,地理资源、气候环境以及文化、民俗等受到更多注意。传统的因果 论逐渐式微,线性发展被结构分析所代替。这一阶段的西方经济史有三大学派: 一是 20 世纪 30 年代兴起的法国年鉴学派进入第二代,形成以布罗代尔为首的 整体观史学; 二是以福格尔为首的计量史学; 三是以诺斯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经 济史学。
中国是史学大国,不仅史料典籍浩如烟海,史论也蔚为大观。在经济史 方面,中国其实很早就有雏形,《 史记?货殖列传 》中就应用了自然主义的经 济理论。在古代,经济史往往散见于各朝史书的《 食货志 》中,不过,历代的《 食货志 》之类都偏重典章制度,实际材料不足以连缀起中国经济历史的宏观 结构。中国系统的经济史是 20 世纪早期通过学习西方而建立起来的。例如,知 名学者钱穆先生所著的《 中国经济史 》颇有可观之处,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 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 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真实地还原了传统社会的财政历史,以 便后人追溯社会变革的经济动因。钱穆先生并不精通西方经济学原理,他的一些论断大体承袭了中国历代的《 食货志 》。但从《 中国经济史 》的体例与写作上看,其价值在于钱穆不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史,而是从整个历史的 角度讲经济史。
人类从诞生以来就使用能源,能源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正如经济 史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需要以经济理论的发展为基础一样,能源史成为经济史 的一个分支,也是在能源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并受到足够关注的时候。第二次工 业革命以来,石油得到了蓬勃发展,在 20 世纪更是成为经济的主角,被誉为 “ 工业的血液 ”。廉价石油、汽车和消费主义,可以说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3 个基础。特别是在石油危机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投向了石油,能 源经济逐步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相应地,关于能源史的研究和写 作也逐渐从经济史中独立出来。
当然,由于能源经济出现的时间较晚,能源史还不可能像其他专门史一样 系统详尽,对很多问题也还缺乏足够深入的探讨。关于能源历史的著作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高校相关专业使用的教材类书籍,着重纵向的知识普及,对于行业入门很有必要,但难以进入大众视野; 第二类是能源行业从业者所撰的史料分析类书籍,例如,意大利莱昂纳尔多?毛杰里的τe Age of Oil(中文译名《 石油!石油!》)是其中的翘楚,国内的王才良先生也在这一领域勤于耕耘, 著述颇多; 第三类是围绕单一史实而深入现场查访、贴近事实而写成的著作, 例如,关于美国非常规油气发展的《 页岩革命 》,关于俄罗斯石油工业的《财富轮转 》,以及国内新华社记者江红围绕石油战争而撰写的《 为石油而战 》等。
此外,还有更让人瞩目的两类能源历史著作,一是从更广阔深邃的角度对能源发展进程的分析述评。其中,丹尼尔?耶金的τe Prize( 中文译名《 石 油大博弈 》)采用重大事件加深描的方式书写石油历史,获得了普利策奖,并 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阿尔弗雷德?克劳士比的《 人类能源史 》从历史脉络入 手解读能源,激发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深思。瓦茨拉夫?斯米尔的《 能源转型 》《 能源的神话与现实 》和《 能源与文明 》等著作,梳理隐藏于当代能源状况背 后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客观理性地论证能源的趋势和未来图景,并将能源置 于社会文明发展的背景下加以考察,给了我们关于能源问题崭新的思维。这些 著作在大众中更为人熟知,作者往往并非能源界专业工作者,而是有着人文社 科背景的学者或研究者。应该说,这些著作对于能源界人士加深对自己所处行 业的深度了解和向业外人士介绍能源的真实情况,都有着不凡的贡献。
二是以恩道尔的《 石油战争 》为代表,以“ 阴谋论 ”为基调,充满惊悚 内容和不经之语的大量著作充斥图书市场,误导读者,加深了大众与能源的 隔膜。
历史哲学与历史观
在对历史的不同观察、理解与论述背后,是历史观的不同。而要理解这 些不同,需要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加以认识。历史哲学起源于 18 世纪西方理性 主义,最早的历史哲学家是意大利的维科,他提出“ 人类自己创造历史 ”的命 题。康德则认为,人类历史可以看做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它按照逻辑规律演进,目的在于实现一个理性的社会。黑格尔破除了康德二元论,把精神、自然界和历史描绘成一个统一的辩证法运动过程,认为绝对理性( 绝对精神 )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而直接动力就是人类对自我利益的“ 热情 ”。在维科和 康德眼里,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性的恶。黑格尔把人性的恶归于“ 理性的狡黠 ”,从而把它合理化了。
汤因比是 20 世纪的一位历史学家,他突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历史一元论、 康德以来的主体历史论、工业革命以来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各种文明都是在 “ 挑战和应战 ”中发展的。自汤因比以后,史学理论的讨论不再是“ 思辩的历 史哲学 ”,而成为“ 分析的历史哲学 ”。或者说,汤因比以后的史学理论主要 不是关注历史本身,而是方法论问题。
当我们用历史哲学的眼光来看待能源史时,可以看到,20 世纪能源史出 现时,历史哲学已经终结。能源史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分析哲学当中,被 地缘政治、能源科技、博弈论、经济供需理论等所肢解,变得面目不清。讨论 者往往探讨的不是能源史本身,也不是历史发展进程、动力和规律,而是国际 政治格局、经济数据、技术等表面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十分遗憾的。而如果从 历史哲学的角度加以观察,不难找到更多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揭示更多的历 史规律性。
在历史哲学之前,人类早就有了历史意识,有了对历史的看法,即历史观。 历史观的演变,在中国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上溯到古希腊和古罗 马。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历史观时,着重讨论两种观点,即对人与自然界的关 系的看法、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而在认识论上,这两者也都是对思维与 存在关系的看法。当我们探讨能源史时,选择这三种历史观也正好是恰当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称为天人关系。儒家、道家、法家对天人关系有不 同的看法,但后来逐渐融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在中国的历史观 中,天人相通,天人之间是和谐的关系。天与人、人与人、主体与客体、思维 与存在,都是一致的,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同一性。因此,中国的史观目的 论色彩不浓厚,历史决定论也很淡薄。这一历史观集中体现在《 史记 》中,用 司马迁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这种历史观用现代 语言来描述就是人与自然界是可以相通的( communicable )、人类社会是同质 的( homogeneous )、历史的发展是辩证的( dialectic )、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
( identity )。历史有曲折,正如自然界有变化,通过“ 变 ”,即向对立面转化,最后归于祥和,而且这种“ 变 ”具有周期性。这就是中国人对历史的看法。 再来看西方的历史观。古希腊以后,就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这成为西方哲学的传统,以致在认识论上常导致思维与存在的分离,并为各种形式的二 元论和自我主义的历史观开辟道路。在康德的历史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 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他的先验论的理性判断突出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