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6048334
内容简介
成荫,是我国著名导演,曾执导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停战以后》《万水千山》《西安事变》等经典影片。
《成荫画传:从战士到导演/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家系列丛书》一书,编者以时间为序,收录了与成荫有关的史料文字,配合珍贵的图片资料,勾画出成荫导演的一生艺术剪影。
《成荫画传:从战士到导演/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家系列丛书》一书,编者以时间为序,收录了与成荫有关的史料文字,配合珍贵的图片资料,勾画出成荫导演的一生艺术剪影。
目 录
序
1917—1938 青少年时期
1938—1948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1948—1951 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期
1951—1956 电影局艺委会时期
1956—1980 北京电影制片厂时期
1980—1983 北京电影学院时期
1984—永远的怀念
成荫生平及创作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1917—1938 青少年时期
1938—1948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1948—1951 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期
1951—1956 电影局艺委会时期
1956—1980 北京电影制片厂时期
1980—1983 北京电影学院时期
1984—永远的怀念
成荫生平及创作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前 言
我读过的人物画传,基本上一种形态:开篇的序言或长篇大论,或要言不烦地对传主做出评介;接下来的主要篇幅大都是图片;画传中插入不多的文字,对图片作简要说明、补充;后则是对传主生平按年代排列的大事记。画传当然以画为主,文字属于配角。拿到《成荫画传——从战士到导演》一看,发现这本画册中的文字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图文争辉,别具一格。图片的选择和文字的表述与其它画传也显然有别。
本书编撰人成征何以要摈弃画传的常态另辟蹊径呢?书的“后记”中有明确交代。“全部采用当年和成荫合作的同事、他的领导、当时的电影评论家和学者们的评说,以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成征为这本画卷提供了一个新的样式,其编撰工作就会麻烦得多,艰险得多,弃易就难,其意图也一目了然,为了更出色地完成父(成荫)母(申伸)留下的遗愿。
在《成荫画传——从战士到导演》中,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可谓达到极致。这里举一个事例以见一斑。在成荫晚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年轻导演王君正先后给成荫写了两封信求教。成荫的复信在本书中全文照登。如成荫这样的大忙人,能为一位晚辈复一封数百字的信,足见成荫对培养青年一代的热忱。信的内容,更令人感动。“在选本子上要严格一点,不好不拍。我一生就吃这个亏,经不起人家三促两促,就马马虎虎地搞了,搞完了自己也不满意”。别看这短短的几句话,这可是许多电影大师们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教训『我曾拜访过成荫同辈的另一位电影大师水华,他当电影导演深刻教训:“人物没有立起来的剧本,我决不去拍!”两位前辈的总结,异曲同工。王君正的反应呢?将这封信珍藏至今
我尤其欣赏大量摘引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评论家对不同作品的评论,其可谓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丰富多彩。这些评论原汤原汁,既显示作者的个性和思考深度,又反映不同时代电影思潮的趋向。对于了解和深入研究成荫和作品,均会有所裨益。
我于1953年初调入电影界工作,随即参加了中国届电影剧本创作会议。这次会议主题就是为了解决电影制片厂面对重大矛盾,没有可供拍摄的电影剧本,停工待料。编剧不敢写剧本,导演不敢拍影片,因为怕犯政治错误,当年在电影艺术家中流行一句话,“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这句话之所以广为流传,因为它表达了绝大多数电影艺术家的心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1950年,中国电影开门红。一年生产了几十部故事片,其中包括颇受好评的《白毛女》《钢铁战士》《乌鸦与麻雀》《我这一辈子》等。何以一两年之后,制片厂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呢?根源在于1951年中《人民日报》在醒目位置发表了一篇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文章,指出该片不去歌颂农民革命而去美化一个行乞办学的武训,定性为政治立场的原则性错误,大加挞伐,震惊了中国文化界。对此我曾写过一篇长文《反思“武训传”批判》①,在此不再赘述。与此同时,还有另一部影片《荣誉属于谁》(编剧:岳野,导演:成荫)同样被裁定为“犯有严重政治错误”,遭到批判。由于工作上的要求,我曾对能找到的有关文字资料仔细研究,却始终不得要领。这本画传中选载了岳野的《有关“荣誉属于谁”的情况》一文,才算找到比较确切的答案。
本书编撰人成征何以要摈弃画传的常态另辟蹊径呢?书的“后记”中有明确交代。“全部采用当年和成荫合作的同事、他的领导、当时的电影评论家和学者们的评说,以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成征为这本画卷提供了一个新的样式,其编撰工作就会麻烦得多,艰险得多,弃易就难,其意图也一目了然,为了更出色地完成父(成荫)母(申伸)留下的遗愿。
在《成荫画传——从战士到导演》中,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可谓达到极致。这里举一个事例以见一斑。在成荫晚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年轻导演王君正先后给成荫写了两封信求教。成荫的复信在本书中全文照登。如成荫这样的大忙人,能为一位晚辈复一封数百字的信,足见成荫对培养青年一代的热忱。信的内容,更令人感动。“在选本子上要严格一点,不好不拍。我一生就吃这个亏,经不起人家三促两促,就马马虎虎地搞了,搞完了自己也不满意”。别看这短短的几句话,这可是许多电影大师们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教训『我曾拜访过成荫同辈的另一位电影大师水华,他当电影导演深刻教训:“人物没有立起来的剧本,我决不去拍!”两位前辈的总结,异曲同工。王君正的反应呢?将这封信珍藏至今
我尤其欣赏大量摘引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评论家对不同作品的评论,其可谓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丰富多彩。这些评论原汤原汁,既显示作者的个性和思考深度,又反映不同时代电影思潮的趋向。对于了解和深入研究成荫和作品,均会有所裨益。
我于1953年初调入电影界工作,随即参加了中国届电影剧本创作会议。这次会议主题就是为了解决电影制片厂面对重大矛盾,没有可供拍摄的电影剧本,停工待料。编剧不敢写剧本,导演不敢拍影片,因为怕犯政治错误,当年在电影艺术家中流行一句话,“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这句话之所以广为流传,因为它表达了绝大多数电影艺术家的心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1950年,中国电影开门红。一年生产了几十部故事片,其中包括颇受好评的《白毛女》《钢铁战士》《乌鸦与麻雀》《我这一辈子》等。何以一两年之后,制片厂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呢?根源在于1951年中《人民日报》在醒目位置发表了一篇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文章,指出该片不去歌颂农民革命而去美化一个行乞办学的武训,定性为政治立场的原则性错误,大加挞伐,震惊了中国文化界。对此我曾写过一篇长文《反思“武训传”批判》①,在此不再赘述。与此同时,还有另一部影片《荣誉属于谁》(编剧:岳野,导演:成荫)同样被裁定为“犯有严重政治错误”,遭到批判。由于工作上的要求,我曾对能找到的有关文字资料仔细研究,却始终不得要领。这本画传中选载了岳野的《有关“荣誉属于谁”的情况》一文,才算找到比较确切的答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