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39512
1.大木雕刻与小木雕刻各个木构件位置、功能、形状差异的详细介绍;木雕不同应用部位的精美图片展示与雕刻手法与题材内容的深度阐释;
2.大量精美实拍木雕图展示古典木雕工艺的精湛;
3.在传承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上具有极大地推进作用,对现代设计及木雕工艺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演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本系列图书收录了中国南北各地精美的建筑装饰精品,分为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灰塑、琉璃等专题。
《天工开悟:中国古建装饰 木雕2》延续上册图书,仍以木雕为主题,主要从木雕的应用部位来展示木雕中斗拱、枋、雀替、挂落、撑拱牛腿、梁架、柱、罩等的精美与雕刻内容与雕刻手法的内在规则与逻辑;大木雕刻与小木雕刻各个木构件位置、功能、形状差异的详细介绍;木雕不同应用部位的精美图片展示与雕刻手法与题材内容的深度阐释。
第四章
木雕的应用部位
外檐木雕
斗拱
枋
雀替
挂落
撑拱(牛腿)
其他
内檐木雕
梁架
柱
罩
欣赏中国古建筑,你会被古人善借外物,创造性地搭建出来的各式建筑所折服。不仅有宫殿、坛庙、寺观、王府等建筑的豪华壮丽,也有民间宅第的精细雅致。古人对建筑的装饰有异乎寻常的热爱。从屋顶,到檐下,到室内,到台基,只要有条件,能够装饰的地方就都不遗余力地进行装饰。在民间,住宅不能施金绘彩时,人们就用砖雕、木雕、石雕等原色雕刻装饰房前屋内。在徽州商宅之中,精美绝伦的木雕、砖雕、石雕号称“三绝”,留下“无雕不成屋,有雕斯为贵”的名句,以及“无宅不雕花”的美誉。而中华大地,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装饰融入了地方特色,并且每一个朝代的更替带来的一代新风与民间地方手法相互影响,成就了无数精彩的建筑装饰作品。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这些装饰需求养育了一大批手工匠人。他们穷尽一生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装饰作品。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中,几十数百位工匠协同装饰一个建筑的场景并不鲜见。在一些豪门巨富家中,甚至会专门雇佣几位雕刻工匠为宅院进行雕刻装饰,有的一做就是几十年,有的甚至是几代人。在古代,有“百工牛腿”“千工床”“万工轿”等物品,说的是要花百个工时、千个工时、万个工时才能打造出来,可见一件精品的诞生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打造出来的。这些手工匠人心无旁骛、吃苦耐劳,同时富有浪漫主义创作思想和娴熟高超的技艺。在技艺的攀登上从不止步,并勇于创新。在山西常家庄园,大大小小几十个院落,每一个院落的门窗都绝不雷同,更不用说每一座主楼的装饰创作,更是争奇斗艳、你追我赶。
中国现在提倡“工匠精神”:精专一件事,将之做到极z,合乎于道。我国古代的手工匠人就有这种精神,在这些留存于世的精品中,别出心裁的布局,精湛娴熟的技艺和那些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韵味,都是匠心独运的创造。有人说“美术是越接近理想就越美,工艺是越接近现实就越美。”各种建筑构件首先是满足实用需求才存在,而建筑装饰是在建筑构件上进行的美化。它们的存在,让建筑有轮廓之美外,更有细节的精致。就像人一样,吃饱穿暖外还要有精神上的满足,人生才不会虚度。
在策划《天工开悟:中国古建装饰》系列图书时,有人问我:很多古老的建筑构件,在现代建筑中已经用不上了,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还有什么用呢?从纯实用的角度看,好像没有用了。连古建筑中标志性的斗拱在现代建筑中都用不上,更别说古老的梁架、额枋、垂柱、牛腿、藻井了。很多古建博物馆或景区,普通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它们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意义吗?毕竟现代生活中没有这些构件、装饰我们也能过得很好。这让我想起了董仲蠡在《教育的意义》的演讲中的一段话:“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我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希望的明灯。”这里谈的是教育的意义,其实也适用于建筑装饰。中国人是一个很务实的群体,我们现在看来只是做装饰的东西,在古时候,并不是为装饰而装饰,它们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宣传、一种教育。
古建筑装饰的原则是“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古建筑选择的装饰题材、图案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建筑装饰一般选在建筑中视线所及,较为醒目的部分。有的用于显示屋主的身份地位。在古代,什么阶层能使用什么图案的装饰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龙凤图腾只有皇家才能用),绝不能违制,否则轻则罚没,重则灭族,是非常严酷的。有的以吉祥图案做装饰,比如三星高照、吉祥八宝、麒麟吐玉书、鲤鱼跳龙门、鹿鹤同春、莲子石榴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的则采用屋主一生值得炫耀的事件或屋主钟爱的物品为题材,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还有的是山水自然、民间习俗、亭台楼阁,是对现实生活的美化。有的以梅、兰、竹、菊、松、柏、荷花隐喻高尚的情操。有的以各种谐音隐喻吉祥(如蝙蝠谐“福”,鹿谐“禄”,猴谐“侯”,竹谐“祝”,瓶谐“平安”等)。还有一类装饰题材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及戏曲人物,这些都有明显的教化作用。古时候,民众大多是不识字的,这些装饰题材担负起教化世人的作用,图案比文字内涵更丰富,更生动,更有故事性,更好传播,所以我们常会看到郭子仪上寿、百忍图、二十四孝等符合大众道德标准的教化题材,传递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有人或许会问,很多装饰题材中都有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厢记》,这与教化有什么关系。这或许与现代要看电影、打游戏是一个道理,古人没有手机、电视,但也要娱乐生活。古时候,十里八村庙会上一出出的地方戏广泛传播,将主要情节固定在装饰图案上,也为老人们给儿孙讲故事提供了素材,民众交流也有了共同话题、谈资。
还有人会说,时移事易,古代民众多不识字,要靠这些装饰来教化和传播。现代人都有文化了,娱乐生活也很丰富,古代的那些装饰都适应不了新时代了,除非仿古,现代人生活中哪里还用得上这些装饰?从形式上来说,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确实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没有也无可厚非。但从内容上来说,我们文化的根都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有了这些文化作依托,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是不同的,我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审美。现代化进程让很多新兴城区变得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分不出这是国内还是国外。“少即是多”的极简设计理念在全球盛行,少到极点变得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一个社区内几百上千户人家,都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房子,风格一样,只是面积大小不同,你看不出自家和别家有什么区别。在古代,光从门庭的规格、门前的装饰、门上的匾额,就知道这家和别家是不一样的。文化传播和当代设计中,只要把龙、凤、狮子(中式的狮子形象)、麒麟这些形象拿出来,我们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图腾,在我们的意识中早已刻下深深的印记。我们文化中很多图形的应用都是有寓意的。比如:和合二仙代表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福、禄、寿三星高照代表迎福纳祥、招财、长寿;八仙代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鱼化龙代表我们只要努力就可以鲤鱼跃龙门,走向成功;枣、花生、桂圆、莲子合起来代表早生贵子;喜鹊站在梅枝上,代表喜上眉梢;竹枝比喻虚怀若谷;石榴、桃、佛手合起来寓意多福多寿多子;鹭鸟和莲花合在一起,代表一路清廉……这些文化寓意外国人是不清楚的,而我们因为懂得,所以能感通共鸣,才会觉得传播的信息与我们息息相关,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化和归属感。
回到古建筑装饰上,那些精美的斗拱、额枋、雀替、牛腿、藻井在现代建筑结构中或许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但是它的受力原理、艺术美感并没有消失,仍有参考价值。它们是匠人们对美的感悟,以心造出来的世界,不仅是美,还有和谐的价值观。哪怕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看,那些精美的造型、图案、创作手法仍然可以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将其重新提炼再创造,不就是现代中式的另一种延续和创新吗?
形式变了,内核还在。北宋教育家张载说的读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当代设计来说,在传统文化的大树上,开出新花,结出新果,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又何尝不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好途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本系列图书收录了中国南北各地精美的建筑装饰精品,分为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灰塑、琉璃等专题。匠人们以手开天地,以心造万物。欣赏这些精美绝伦的装饰艺术品时,我常常有种“时不我待”的焦虑感。尤其是建筑装饰中的木雕、砖雕、彩绘、灰塑等,本身就比较脆弱,在日复一日的日晒雨淋与时光无声的磨砺中,不可避免地老化、朽损,不但褪去了本身鲜亮的色彩,有些已经风化到面目模糊,这种损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不见。即使很多地方都在努力地修复,但总觉得失了一些神韵。所以喜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读者有机会都应该去亲眼看看这些精品,以自己的方式保存和记录下来,这是我们中国宝贵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欣赏这些精美绝伦的木雕装饰艺术品时,我们常常有种“时不我待”的焦虑感。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本身就比较脆弱,在日复一日的日晒雨淋与时光无声的磨砺中,不可避免地老化、朽损,不但褪去了本身鲜亮的色彩,有些已经风化到面目模糊,这种损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不见。即使很多地方都在努力地修复,但总觉得失了一些神韵。所以喜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读者有机会都应该去亲眼看看这些精品,以自己的方式保存和记录下来,这是我们中国宝贵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斗拱是联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的托架。斗拱初是为了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而产生,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而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结构功能逐步衰弱,而渐渐变成梁枋上下木架间的过渡性装饰物。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是位于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其功能在于承受上部伸出的屋檐,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的作用,并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斗拱可以有效地增加柱与梁的接触面积,使结构更为稳固,并且减少外弯矩。一般来说,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设置有斗拱。此外,斗拱榫卯结合还是抗震的关键部分,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一定的抗震作用。
斗拱由斗、升、拱、翘、昂等构件组成,一组斗拱称为“攒”。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翘用于承挑檐桁,昂起杠杆作用。一攒斗拱,纵横交错,层层叠叠,构成了立体的建筑装置,富于韵律美感,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特色构造。
……
枋
木结构古建筑中主要的承重构件是柱和梁,横在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辅助稳定柱与梁的构件就是枋。枋类构件很多,有用于下架,联系稳定檐柱头和金柱头的檐枋、金枋、随梁枋及穿插枋;有用在上架,稳定梁架的中金枋、上金枋、脊枋;有用在建筑物转角部分,稳定角柱的箍头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殊功能的天花枋、间枋、承椽枋、围脊枋、花台枋、跨空枋、关门枋、棋枋、麻叶穿插枋等。这些枋类构件虽不是主要的承重构件,但在辅助主要梁架、组成整体构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枋分布在建筑不同位置,功用也各不相同。比如:
金枋、脊枋
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间的所有枋子都称为金枋,它们依次可分为下金枋、中金枋、上金枋。处于正脊位置的枋子称为脊枋。
平板枋
大式带斗拱的建筑中,置于外檐额枋之上,承接斗拱的扁枋称为平板枋。
穿插枋
穿插枋用于抱头梁或挑尖梁之下,联系檐柱与金柱的枋。
箍头枋
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为箍头枋,多角亭与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头枋。箍头枋一端做燕尾榫,一端做箍头榫和霸王拳或三岔头。
燕尾枋
燕尾枋是悬山建筑檩木悬挑端的衬托木,主要是为加强悬挑檩木的强度,兼起装饰作用。
承椽枋
承椽枋是用于重檐建筑,承接下层檐椽后尾的枋子,枋两端作榫交于重檐金柱或重柱侧面。
额枋
额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的石窟建筑中可以看到这种结构,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重叠,称为重额枋,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额枋上置平板枋。
额枋主要位于建筑立面上比较醒目的位置,因而也是雕刻绘画等装饰的重点。常用多种雕刻结合彩绘的方式,还有的会描金沥金,使之光彩夺目。
枋部装饰
考虑到构件用于承重,装饰雕刻一般采用浮雕或线雕工艺。枋则少量或小面积地使用镂空雕。其中,额枋常设在显眼之处,装饰更为丰富多彩,本节展示的木雕作品也主要见于额枋部位。常用的题材为祥禽瑞兽、仙花芝草、人物、如意纹、云头纹、卷草纹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