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163632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资源丰富,且大多历史悠久,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诞生了多位优秀作家。阿明·马洛夫是中东文学界的一个独特人物,拥有黎巴嫩和法国双重国籍,为法兰西学院院士,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得主。《塔尼奥斯巨岩》是马洛夫的dianfeng之作,荣获法国文学zuigao奖龚古尔奖,在西方和阿拉伯文学界享有很高地位,语言和叙事变化多端,仿佛一部虚实结合、与一般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黎巴嫩民俗与生活史,形式开放自由,史料与叙述相互交织,别具风味。
内容简介
塔尼奥斯,巨岩的名字,全村人禁忌的去处。
塔尼奥斯,被命运打上烙印的年轻人,出生时被称为“杂种”,承担了全村不该加诸于他的敌意。然而,因缘和巧合,使他成为山之子,一段传奇的主角……
为了追寻塔尼奥斯的传奇,马洛夫以同乡艾利亚斯修士长达近千页的《山区史记》为蓝本,融入神话和祖国的复杂历史,用隽美而强力的文字,变化多端的叙事,写成了这本趣味十足、重述黎巴嫩村庄生活史的“虚拟”历史小说。
塔尼奥斯,被命运打上烙印的年轻人,出生时被称为“杂种”,承担了全村不该加诸于他的敌意。然而,因缘和巧合,使他成为山之子,一段传奇的主角……
为了追寻塔尼奥斯的传奇,马洛夫以同乡艾利亚斯修士长达近千页的《山区史记》为蓝本,融入神话和祖国的复杂历史,用隽美而强力的文字,变化多端的叙事,写成了这本趣味十足、重述黎巴嫩村庄生活史的“虚拟”历史小说。
目 录
烙印1 拉蜜亚的诱惑
烙印2 蝗虫肆虐的夏季
烙印3 疯子口中的命运
烙印4 英国牧师的学校
烙印5 少年白头
烙印6 荒诞的斡旋
烙印7 楼梯间的橘子
烙印8 为荣耀而受屈
烙印9 慈悲之罪
后记
烙印2 蝗虫肆虐的夏季
烙印3 疯子口中的命运
烙印4 英国牧师的学校
烙印5 少年白头
烙印6 荒诞的斡旋
烙印7 楼梯间的橘子
烙印8 为荣耀而受屈
烙印9 慈悲之罪
后记
媒体评论
伟大的作家作品。
——《世界报》
马洛夫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他对人性的精确刻画贯穿全书。
——《星期日电讯报》
一部如童话般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
——《泰晤士报》
非常出色的借古讽今的故事。
——《独立报》
小说将东方的村庄生活以一种精美、细腻的方式呈现。
——《观察者报》
马洛夫不仅仅关注社会变迁,还将目光聚焦于黎巴嫩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读起来别有一番若有若无、虚虚实实的趣味。
——《图书馆杂志》
——《世界报》
马洛夫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他对人性的精确刻画贯穿全书。
——《星期日电讯报》
一部如童话般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
——《泰晤士报》
非常出色的借古讽今的故事。
——《独立报》
小说将东方的村庄生活以一种精美、细腻的方式呈现。
——《观察者报》
马洛夫不仅仅关注社会变迁,还将目光聚焦于黎巴嫩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读起来别有一番若有若无、虚虚实实的趣味。
——《图书馆杂志》
在线试读
我出生的那个村里,每块大岩石都会有个名字。譬如“军舰”“熊头”“伏兵”“大墙”,还有“双生仔”——也说成“吸血女鬼的大奶奶”,特别还有一块“士兵岩”,以前每当部队追捕“刁民”时便可从那儿望得到。几乎没有哪座大岩石不被顶礼膜拜,不被说成神勇传奇。不过,每回梦中忆起孩提时的情景,出现在眼前的总是另一块大岩石,它的外观基座宽大,呈凹形,像被屁股久坐而磨损;靠背高而笔直,并向左右两侧下倾,恰巧形成两条扶手。我确信当中就只有这一块大岩石取了个人名,人们管它叫“塔尼奥斯巨岩”。
我常凝视这块御座而不敢轻易靠向它,但并非惧怕会发生危险。整个村庄就数这些岩石是我们的游乐场。即使年纪还很小,我早已习于向大孩子们挑战,专挑危险的大岩石比赛攀登。不用任何装备,全凭赤手空拳,因为我们的皮肤知道如何贴住岩石表层,而几乎没有哪一座巨岩能挡得住我们。
不!绝不是因为害怕摔下来而不去攀登它。而是基于一种信仰、一份誓言吧!我祖父在过世的前几个月要我发下的:“任何岩石都可以去爬,这座除外!”村里的孩子们也都一样的迷信,始终与它保持距离,敬而远之。他们大概也像我一样,以手抚着嘴上稀疏的胡须,发过重誓。而且也都获得一个相同的解释:“大家都称他‘塔尼奥斯—麦奶汤’这个绰号,有一回他爬到这块大石头上坐,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了。”
人们常在我面前提及这个人物——本地无数个逸事里的主角,此外,这个名字也一直困惑着我:“塔尼奥斯”。我听得出这是本地人将“安东尼”说成不同读音的其中一个,像是“安托安”“安东尼奥斯”“姆塔尼奥斯”“塔诺斯”或者“塔诺乌斯”等等,但为什么还会加上“麦奶汤”这个滑稽可笑的绰号呢?这个嘛,我祖父却不愿意告诉我,只说他自会衡量轻重,告诉孩子们可以知道的事情:“塔尼奥斯是拉蜜亚的儿子。‘拉蜜亚’这个女人名字你一定听过。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故事,当时我都还没出生啊!连我的亲爸爸也都没有。那时候埃及总督正与奥斯曼土耳其人打仗,我们的祖先吃尽了苦头。尤其是在那桩主教被杀事件之后更是凄惨。就在村庄入口,有人拿起当时英国领事的那一把枪,当场将他撂倒……”每每当祖父不愿意回答我的询问时,就只会讲上这些话。他总是搁下只字片语,像要指点迷津般似的,然后东给一个,西放一个,却不会让它们串扯在一起。这样过了好几个年头,直到我发现了真相。
好在当时我已经知道了“拉蜜亚”这个名字,也就掌握到有力的线索。多亏有那么一句已经流传了二百年的谚语:“拉蜜亚,拉蜜亚,你怎么能够藏得住你的美丽呢?”从古至今,整个村庄的人都知道有这个名字。
甚至直到我们那个时代,当一群年轻人聚在村里的广场,一旦瞧见全身裹着披肩的女子走过,当中总是有人会低声喃喃:“拉蜜亚,拉蜜亚……”这句话经常是出于年轻人真心的赞美,不过有时候却意在挑起一种恶毒的嘲弄。
这些年轻人对于拉蜜亚是何许人物所知无多,也弄不清这句谚语里所蕴藏的那段悲惨故事。他们只是乐于记诵从父执辈,甚至祖父辈处所听到的这句话罢了。有时候他们也会像长辈们那样,一边说着这句话,一边用手指向村庄高处,那座如今已经荒芜无人居住,但仍依稀可见其雄伟旧观的城堡废墟。
由于一再瞧见他们做出这个手势,长久以来我便想像拉蜜亚应是一位如同公主般的人物,借着高耸的城垣,以便让她的美丽避开村民的视界。唉!可怜的拉蜜亚,倘若我亲眼见她在厨灶前那样不停歇的张罗打点,头扎方巾,手提瓦罐,在前厅内外碎步急行的话,我就很难会将她与城堡女主人混为一谈。
她的身份可也不是女仆!对于她的身世,现在我终于多了解了些。我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询问村里的每个老人,男男女女;二十余年来,这些老人相继谢世,除了一位高龄已九十六的杰布雷,他是我祖父的表亲。我之所以提到他并非只因他的寿命比别人长,而是这位担任过教员、对本地历史着迷不已的耆老,他的见证必定是珍贵的。而说实在,也是别的线索所无法替代的。我会花上好几个小时牢牢盯住他,他头小光秃又满是皱纹——岁月的痕迹很扎实地烙印着,鼻孔如穴,阔唇大口。近并没有再见到他,不过,有人告诉我,他还是那副信心十足的样子,说起故事来高谈阔论,外加无懈可击的记忆力。看我即将要写出的这些字字句句,还不如去听听他口中的天地乾坤。
除了有关神话的层面,杰布雷表叔公很早就让我分享一项挚友之间才有的看法,那就是塔尼奥斯的的确确是个血肉之躯。这些证据在几年后才被发掘;靠着几分机运,我终于亲手翻阅到一些权威可靠的记载。
我经常引述的这些文件共有三处,其中两份来自一些熟识塔尼奥斯本人的人,而第三份资料则是比较晚近的;作者是一名住在卡法亚布达——这是我们村庄的名字(我想在这之前我都还没提到这个名字吧!)——的艾里亚斯修士,他在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过世。他的这本书名称如下: 《山区史记: 卡法亚布达村庄诸村落暨农庄历史——依形成风俗之重大纪念物件、出生该地之杰出人士,以及依上帝意旨行事之重大事件摘记》。
一本奇特、瑕瑜互见,同时也相当令人受窘却步的作品。许多部分是以个人观点陈述的,言事热切,行文不羁,若干奔放的情绪,放肆的离题颇能引人入胜,直叫人信以为乃出自哪位大作家手笔。然后逆转直下,像是担心会犯下骄恣的罪孽似的,这位神甫复又自我驳斥,自行忘却,曲意扮演好一个虔诚编纂者的角色,以遂行苦行赎罪。他在书中抄录了一大堆早期的作者或彼时一些显贵的作品,而且尽可能采用诗体——十三世纪颓废时期的阿拉伯诗体,因此也就带有顺从的形象以及冷漠的情绪。
在细读了两遍这本近千页的巨书之后,我才有了上述的感知。整本书正确地说共计九百八十七页,起自序言,止于一句传统的书末诗文:“汝将读吾书,宽容以待之……”捧起这本精装的大书,绿色的封面只印上一个黑色大菱形图案;而当我次翻阅它时,并没有注意到密密麻麻的字体中既没有任何标点,甚至也没有分段,只有如波浪翻滚的阿拉伯书法字体,由四侧的空白紧紧套住,像一幅上了框的油画;倒是书页上下皆可见着一个扬起的字体,用以提醒读者转页。
正当犹豫着是否还要继续翻阅这本可能令人气馁的庞然大书时,我随意用手指拨页,眼角瞟见几行文字赫然在眼前跃闪而过,我连忙抄录下来,过后还替它上了标点并翻译如下: 一八四年十一月四日,“塔尼奥斯—麦奶汤”离奇失踪的这一天……不管怎么说,他拥有过一切,有过每个人一辈子想要的一切。他的过去已真相大白,未来之途也坦荡荡。他并非真心想离开这个村庄。那块取上他的名字的大岩石,没有谁会去怀疑附着在其上的厄运。
顿时,这千页巨册已不再令我感到昏晦难懂,我改以另一种方式,像阅读一本导览,像对待一位良伴益友,甚至像有了一头坐骑一般,来阅读这本手稿。
我的探索之旅于焉展开。
我常凝视这块御座而不敢轻易靠向它,但并非惧怕会发生危险。整个村庄就数这些岩石是我们的游乐场。即使年纪还很小,我早已习于向大孩子们挑战,专挑危险的大岩石比赛攀登。不用任何装备,全凭赤手空拳,因为我们的皮肤知道如何贴住岩石表层,而几乎没有哪一座巨岩能挡得住我们。
不!绝不是因为害怕摔下来而不去攀登它。而是基于一种信仰、一份誓言吧!我祖父在过世的前几个月要我发下的:“任何岩石都可以去爬,这座除外!”村里的孩子们也都一样的迷信,始终与它保持距离,敬而远之。他们大概也像我一样,以手抚着嘴上稀疏的胡须,发过重誓。而且也都获得一个相同的解释:“大家都称他‘塔尼奥斯—麦奶汤’这个绰号,有一回他爬到这块大石头上坐,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了。”
人们常在我面前提及这个人物——本地无数个逸事里的主角,此外,这个名字也一直困惑着我:“塔尼奥斯”。我听得出这是本地人将“安东尼”说成不同读音的其中一个,像是“安托安”“安东尼奥斯”“姆塔尼奥斯”“塔诺斯”或者“塔诺乌斯”等等,但为什么还会加上“麦奶汤”这个滑稽可笑的绰号呢?这个嘛,我祖父却不愿意告诉我,只说他自会衡量轻重,告诉孩子们可以知道的事情:“塔尼奥斯是拉蜜亚的儿子。‘拉蜜亚’这个女人名字你一定听过。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故事,当时我都还没出生啊!连我的亲爸爸也都没有。那时候埃及总督正与奥斯曼土耳其人打仗,我们的祖先吃尽了苦头。尤其是在那桩主教被杀事件之后更是凄惨。就在村庄入口,有人拿起当时英国领事的那一把枪,当场将他撂倒……”每每当祖父不愿意回答我的询问时,就只会讲上这些话。他总是搁下只字片语,像要指点迷津般似的,然后东给一个,西放一个,却不会让它们串扯在一起。这样过了好几个年头,直到我发现了真相。
好在当时我已经知道了“拉蜜亚”这个名字,也就掌握到有力的线索。多亏有那么一句已经流传了二百年的谚语:“拉蜜亚,拉蜜亚,你怎么能够藏得住你的美丽呢?”从古至今,整个村庄的人都知道有这个名字。
甚至直到我们那个时代,当一群年轻人聚在村里的广场,一旦瞧见全身裹着披肩的女子走过,当中总是有人会低声喃喃:“拉蜜亚,拉蜜亚……”这句话经常是出于年轻人真心的赞美,不过有时候却意在挑起一种恶毒的嘲弄。
这些年轻人对于拉蜜亚是何许人物所知无多,也弄不清这句谚语里所蕴藏的那段悲惨故事。他们只是乐于记诵从父执辈,甚至祖父辈处所听到的这句话罢了。有时候他们也会像长辈们那样,一边说着这句话,一边用手指向村庄高处,那座如今已经荒芜无人居住,但仍依稀可见其雄伟旧观的城堡废墟。
由于一再瞧见他们做出这个手势,长久以来我便想像拉蜜亚应是一位如同公主般的人物,借着高耸的城垣,以便让她的美丽避开村民的视界。唉!可怜的拉蜜亚,倘若我亲眼见她在厨灶前那样不停歇的张罗打点,头扎方巾,手提瓦罐,在前厅内外碎步急行的话,我就很难会将她与城堡女主人混为一谈。
她的身份可也不是女仆!对于她的身世,现在我终于多了解了些。我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询问村里的每个老人,男男女女;二十余年来,这些老人相继谢世,除了一位高龄已九十六的杰布雷,他是我祖父的表亲。我之所以提到他并非只因他的寿命比别人长,而是这位担任过教员、对本地历史着迷不已的耆老,他的见证必定是珍贵的。而说实在,也是别的线索所无法替代的。我会花上好几个小时牢牢盯住他,他头小光秃又满是皱纹——岁月的痕迹很扎实地烙印着,鼻孔如穴,阔唇大口。近并没有再见到他,不过,有人告诉我,他还是那副信心十足的样子,说起故事来高谈阔论,外加无懈可击的记忆力。看我即将要写出的这些字字句句,还不如去听听他口中的天地乾坤。
除了有关神话的层面,杰布雷表叔公很早就让我分享一项挚友之间才有的看法,那就是塔尼奥斯的的确确是个血肉之躯。这些证据在几年后才被发掘;靠着几分机运,我终于亲手翻阅到一些权威可靠的记载。
我经常引述的这些文件共有三处,其中两份来自一些熟识塔尼奥斯本人的人,而第三份资料则是比较晚近的;作者是一名住在卡法亚布达——这是我们村庄的名字(我想在这之前我都还没提到这个名字吧!)——的艾里亚斯修士,他在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过世。他的这本书名称如下: 《山区史记: 卡法亚布达村庄诸村落暨农庄历史——依形成风俗之重大纪念物件、出生该地之杰出人士,以及依上帝意旨行事之重大事件摘记》。
一本奇特、瑕瑜互见,同时也相当令人受窘却步的作品。许多部分是以个人观点陈述的,言事热切,行文不羁,若干奔放的情绪,放肆的离题颇能引人入胜,直叫人信以为乃出自哪位大作家手笔。然后逆转直下,像是担心会犯下骄恣的罪孽似的,这位神甫复又自我驳斥,自行忘却,曲意扮演好一个虔诚编纂者的角色,以遂行苦行赎罪。他在书中抄录了一大堆早期的作者或彼时一些显贵的作品,而且尽可能采用诗体——十三世纪颓废时期的阿拉伯诗体,因此也就带有顺从的形象以及冷漠的情绪。
在细读了两遍这本近千页的巨书之后,我才有了上述的感知。整本书正确地说共计九百八十七页,起自序言,止于一句传统的书末诗文:“汝将读吾书,宽容以待之……”捧起这本精装的大书,绿色的封面只印上一个黑色大菱形图案;而当我次翻阅它时,并没有注意到密密麻麻的字体中既没有任何标点,甚至也没有分段,只有如波浪翻滚的阿拉伯书法字体,由四侧的空白紧紧套住,像一幅上了框的油画;倒是书页上下皆可见着一个扬起的字体,用以提醒读者转页。
正当犹豫着是否还要继续翻阅这本可能令人气馁的庞然大书时,我随意用手指拨页,眼角瞟见几行文字赫然在眼前跃闪而过,我连忙抄录下来,过后还替它上了标点并翻译如下: 一八四年十一月四日,“塔尼奥斯—麦奶汤”离奇失踪的这一天……不管怎么说,他拥有过一切,有过每个人一辈子想要的一切。他的过去已真相大白,未来之途也坦荡荡。他并非真心想离开这个村庄。那块取上他的名字的大岩石,没有谁会去怀疑附着在其上的厄运。
顿时,这千页巨册已不再令我感到昏晦难懂,我改以另一种方式,像阅读一本导览,像对待一位良伴益友,甚至像有了一头坐骑一般,来阅读这本手稿。
我的探索之旅于焉展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