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30085
陈勤群
福州作为中国近现代的漆艺重镇,有着丰富的漆文化生态与深厚的漆艺传承,它在中国漆艺当代性的进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及世界范围的漆艺创作也在当代文化的激荡中日益产生着深刻的变化,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举行,它以漆语时代为题,尝试在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的漆艺做一次阶段性的回顾与梳理。
本展以漆艺术的三种形态把展览分成三个部分:器型、架上、空间。
一、器型(器韵/器度)
器是漆艺古典精神的载体,型是漆艺现代主义的基础,本单元精选两类作品,一类是具有功能的日用漆器,另一类是漆立体造型,它们代表了漆学科语言建构的双维度:即人造物的境界和人工物的视野,一个是漆艺语言实践的直觉的维度,另一个是漆艺语言研究的理性的维度。
漆艺作为非遗是中国造物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造物”在辞源中出自庄子大宗师中的“伟哉夫造物者”一句,泛指天地造物,后引申为手工的制器造物,所以人造物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造物概念。
漆艺是粘稠的液体,相对于陶艺,它缺乏造型的直接性,即使它有堆或盘泥状与陶相似的造型手法,但它还是要与其他粉末搅拌成泥才稍具可塑性的,漆液的附着性是漆艺的本性所在。漆器中的胎制:木胎、竹胎、陶胎、金属胎……与其说是纯粹的漆艺,不如说首先研究的漆艺语言基础应是造物中的木艺、竹艺、陶艺、金工显得更准确些,一部漆艺史,在漆造物语言上首先是一部各种材料的胎制史。
所以人造物的传承不仅要研究髹饰技法,还要学习胎制所利用的各种材料的成型技法,更要关注承载在造物演变史背后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体察造物中所呈现的东方气质,造物永远是漆艺创作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基因。
与东方人造物对应的是西方人工物的概念,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审视的人工制品,是人以自己的意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运用技术通过劳动产生的第二自然物。人工物是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设计概念。漆立体造型是立体构成训练的延伸,它是漆艺现代教育的基础,在以人为本的目标下,对漆艺创造的对象进行从物质元素属性、物理结构属性、意向功能属性和符号信息属性的全方位的了解,再对设计的可能性进行充分的演绎和创新,进而在作品或者说人工物的设计所涉及的材质、成型、形态、工艺、对称、韵律、均衡、节奏、色彩、功能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取舍,虽然不乏感性直觉的灵感,但整体呈现了理性缜密的思维特征,并贯穿作品创作的整个流程。由八大美院为首的漆立体造型代表了这一方向的成果。李明谦、郭小一、胡秀姝、谭大利是此领域坚持不懈的语言研究者。
近现代的中国漆艺是在社会巨变产生的文化断层中展开的,所以对传统的回望成为漆艺家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并汇成了近年来漆艺界对古器物研究的潮流:梁远、王亚雄对唐宋古琴的复制,陈杰对古家具的探索,郑磊、赵建伟对古器物的广泛收藏涉猎,陈勤立对张成雕漆经典的体验,肖传斌尝试陶瓷与漆艺的融合,李州武对高古器物的钻研……都呈现了对中国造物传统足够的敬畏和认知,体现了一个当代漆艺家对本民族文化应有的教养。值得一提,有两个重要的个案:一是钟声,他从金缮入手接触传统,中经修复,在补缺和复原中,与前人对话,向传统致敬,潜移?a化后从全陶瓷的金缮、半瓷半漆的修复,终走向纯粹大漆器物
的再造,对传统的膜拜有如书法的日课临帖,亦步亦趋日见精深;另一重要的漆艺实践是远离漆圈喧嚣的甘而可,他对传统器物的景仰和传承达到了近乎苛刻的严谨,瓣形盒从单瓣、数瓣到数十瓣,任意方向都严丝密缝地合盖,对漆艺的胎制、上灰、打磨,每道工序都达到一丝不苟的完美程度,并对各朝代的器物都有所揣摩借鉴。在髹饰上,他在传统的屯溪菠萝漆上贴多层金箔,使传统的菠萝漆更显贵气与精致。
中国漆艺母语的建构是一种走向传技、授艺、悟道充满禅意的造物过程。而技、艺、道是中国人对造物的一种特殊观照,是从东方人造物的直觉维度去感悟:眼与手、心与物、文与质、器与道等传统精华。在熟悉造物的“器”之观的基础上,培养精神的“器”之观,从而超越东洋漆艺流行的纤秾、华丽和精美,追循勾沉中国传统中雄浑、高古、豪放、疏野、奇崛、瑰诡、荒寒、瘦劲、枯澹等丰富的文化特质和深邃的精神资源,从而在东西洋漆器与名牌双峰林立的漆艺界发出中国自已的声音。
从人造物和人工物的双维度推进中国漆艺的语言建构,是实现中国漆艺现代性的一种可能。
二、架上(漆语/境语)
漆画是漆艺的架上形态,作为架上形态,中国油画是对西方诸多流派价值标准亦步亦趋深入较深的画种,也是早提出油画民族化、寻找自身价值的画种,意象油画、写意油画都是此种努力的成果,漆画需要民族化吗?或者反过来问,漆画西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