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74401丛书名: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五批图书之一。池志强四我国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领导的实验室是我国分子药理学受体研究的主要单位。在国内领先开展阿片受体及其亚型高选择性配体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独创设计的研究成果——阿片μ受体高选择性激动剂羟甲基芬太尼是国际承认为*好的μ受体激动剂之一。传记生动展现了池志强在神经领域的非凡学术生涯和他踏实而精彩的人生。
目 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 济
序 池志强
导 言 1
章 家世渊源和中小学时期 11
将军门第 11
烽火弦歌 17
初为人师 25
神乎其经 池志强传II
第二章 大学和浙江文化局期间 27
龙泉分校 27
姐弟之间 32
入党前后 34
名列前茅 38
长生路精神 43
第三章 血吸虫防治新药研究 47
得力助手 47
留苏预备班 53
成绩斐然 57
第四章 国防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 65
抗放药物 65
6003 任务 70
“文化大革命”磨砺 76
第五章 羟甲芬太尼系列和神经受体研究 81
镇痛新药 81
阿片受体 89
结构攻坚 98
第六章 学术传播和传道 109
培育后学 109
主编《生命科学》 119
目 录III
第七章 兼职行政领导 127
副职不副 127
尽职的副院长 134
国际交流 141
第八章 爱的奉献和收获 150
和谐团队 150
幸福家庭 157
结 语 163
附录一 池志强年表 169
附录二 池志强主要论著目录 194
参考文献 209
后 记 211
神乎其经 池志强传IV
图片目录
图1-1 池志强父亲池雲 11
图1-2 池志强母亲何宗淑 12
图1-3 将军第大门 13
图1-4 祠堂八角形天花板 15
图1-5 池志强初中学业操行成绩表 19
图1-6 广度寺旁的台州中学校舍废墟 22
图1-7 五院士合影以贺母校百年华诞 24
图2-1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曾家大屋全景 30
图2-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 31
图2-3 姐弟合影 33
图2-4 1949 年1 月26 日,浙江大学学生迎接五位学生出狱 37
图2-5 1950 年池志强在浙江大学实验室工作 42
图2-6 池志强和夫人胡文瑛结婚照 44
图2-7 2007 年在浙江省文化厅前和老同事赵殿鳌合影 45
图3-1 丁光生创建的药理组 51
图3-2 1955 年北京俄语学院门前全班同学留念 54
图3-3 1955 年董必武接见北京留苏预备班的学生干部合影 56
图3-4 1957 年“五一节”池志强在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宿舍门口
街心花园留影 59
图3-5 池志强、秦伯益与卡拉西克合影 60
图3-6 1958 年池志强留学苏联时在实验室做实验 63
图4-1 1964 年郭沫若任命“池志强为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第五药理室副主任”的任命书 66
图4-2 国防科委资助建成的第五研究室实验楼 73
图4-3 1980 年6003 任务的奖状 74
图片目录V
图4-4 1969 年年底“五七”干校劳动留念 78
图4-5 2007 年7 月在美国旧金山第二十三届国际麻醉品学术会议期间
与赵国民合影 80
图5-1 羟甲芬太尼(F-7302)结构式 84
图5-2 1989 年7 月池志强在实验室看病理切片 87
图5-3 1987 年中法神经科学学术会上与B. P. Roques 交流 93
图5-4 1986 年A.Goldstein 给池志强的来信 93
图5-5 1991 年羟甲芬太尼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奖状 94
图5-6 2002 年7 月,池志强参加第三十三届国际麻醉品会议与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A. Goldstein 合影 96
图5-7 1988 年池志强与药理五室的同事在实验室讨论工作 98
图5-8 1988 年王锋研究生毕业答辩现场 100
图6-1 2003 年池志强与学生高灿合影留念 112
图6-2 池志强与部分研究生合影 119
图6-3 1991 年池志强被任命《生命科学》编辑委员会主编的聘书 121
图6-4 池志强在《生命科学》创刊十周年编委会上做报告 123
图7-1 中国科学院分子药理学代表团赴wasserburg 途中留影 142
图7-2 1985 年池志强参加国务院慰问团慰问留学生 145
图7-3 留学生慰问团在莫斯科红场留影 146
图7-4 1987 年1 月29 日Bernard P Roques 教授的来信 148
图8-1 池志强在美国与原实验室工作人员徐珩全家合影 152
图8-2 2003 年池志强给陈洁的信,叮嘱其安排接待刘景根等事情 155
图8-3 池志强70 岁生日时与全室科技人员及研究生在实验楼前合影 156
图8-4 1985 年池志强与孙子在家里合影 160
图8-5 2003 年9 月24 日池志强夫妇在无锡游览 161
图8-6 2003 年全家福 162__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 济
序 池志强
导 言 1
章 家世渊源和中小学时期 11
将军门第 11
烽火弦歌 17
初为人师 25
神乎其经 池志强传II
第二章 大学和浙江文化局期间 27
龙泉分校 27
姐弟之间 32
入党前后 34
名列前茅 38
长生路精神 43
第三章 血吸虫防治新药研究 47
得力助手 47
留苏预备班 53
成绩斐然 57
第四章 国防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 65
抗放药物 65
6003 任务 70
“文化大革命”磨砺 76
第五章 羟甲芬太尼系列和神经受体研究 81
镇痛新药 81
阿片受体 89
结构攻坚 98
第六章 学术传播和传道 109
培育后学 109
主编《生命科学》 119
目 录III
第七章 兼职行政领导 127
副职不副 127
尽职的副院长 134
国际交流 141
第八章 爱的奉献和收获 150
和谐团队 150
幸福家庭 157
结 语 163
附录一 池志强年表 169
附录二 池志强主要论著目录 194
参考文献 209
后 记 211
神乎其经 池志强传IV
图片目录
图1-1 池志强父亲池雲 11
图1-2 池志强母亲何宗淑 12
图1-3 将军第大门 13
图1-4 祠堂八角形天花板 15
图1-5 池志强初中学业操行成绩表 19
图1-6 广度寺旁的台州中学校舍废墟 22
图1-7 五院士合影以贺母校百年华诞 24
图2-1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曾家大屋全景 30
图2-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 31
图2-3 姐弟合影 33
图2-4 1949 年1 月26 日,浙江大学学生迎接五位学生出狱 37
图2-5 1950 年池志强在浙江大学实验室工作 42
图2-6 池志强和夫人胡文瑛结婚照 44
图2-7 2007 年在浙江省文化厅前和老同事赵殿鳌合影 45
图3-1 丁光生创建的药理组 51
图3-2 1955 年北京俄语学院门前全班同学留念 54
图3-3 1955 年董必武接见北京留苏预备班的学生干部合影 56
图3-4 1957 年“五一节”池志强在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宿舍门口
街心花园留影 59
图3-5 池志强、秦伯益与卡拉西克合影 60
图3-6 1958 年池志强留学苏联时在实验室做实验 63
图4-1 1964 年郭沫若任命“池志强为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第五药理室副主任”的任命书 66
图4-2 国防科委资助建成的第五研究室实验楼 73
图4-3 1980 年6003 任务的奖状 74
图片目录V
图4-4 1969 年年底“五七”干校劳动留念 78
图4-5 2007 年7 月在美国旧金山第二十三届国际麻醉品学术会议期间
与赵国民合影 80
图5-1 羟甲芬太尼(F-7302)结构式 84
图5-2 1989 年7 月池志强在实验室看病理切片 87
图5-3 1987 年中法神经科学学术会上与B. P. Roques 交流 93
图5-4 1986 年A.Goldstein 给池志强的来信 93
图5-5 1991 年羟甲芬太尼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奖状 94
图5-6 2002 年7 月,池志强参加第三十三届国际麻醉品会议与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A. Goldstein 合影 96
图5-7 1988 年池志强与药理五室的同事在实验室讨论工作 98
图5-8 1988 年王锋研究生毕业答辩现场 100
图6-1 2003 年池志强与学生高灿合影留念 112
图6-2 池志强与部分研究生合影 119
图6-3 1991 年池志强被任命《生命科学》编辑委员会主编的聘书 121
图6-4 池志强在《生命科学》创刊十周年编委会上做报告 123
图7-1 中国科学院分子药理学代表团赴wasserburg 途中留影 142
图7-2 1985 年池志强参加国务院慰问团慰问留学生 145
图7-3 留学生慰问团在莫斯科红场留影 146
图7-4 1987 年1 月29 日Bernard P Roques 教授的来信 148
图8-1 池志强在美国与原实验室工作人员徐珩全家合影 152
图8-2 2003 年池志强给陈洁的信,叮嘱其安排接待刘景根等事情 155
图8-3 池志强70 岁生日时与全室科技人员及研究生在实验楼前合影 156
图8-4 1985 年池志强与孙子在家里合影 160
图8-5 2003 年9 月24 日池志强夫妇在无锡游览 161
图8-6 2003 年全家福 162__
在线试读
《神乎其经 池志强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初为人师
离开台州中学后,池志强原来希望考大学继续深造。但由于抗战的形势更加吃紧,杭州、温州相继被日寇沦陷后,国内名校均内迁西南、西北各省,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迁移。浙江大学也已西迁到贵州遵义。池志强对浙江大学心仪已久,想去遵义,但一时无法筹措路费,只好暂且辍学,在家等待时机。不久,经同学介绍,就去临海东塍小学当了一名教员,开始了初为人师的自立生活,每月的薪俸为伪法币80元。由于物价飞涨,教师的薪金就折为口粮计算。不久,校长克扣教师的生活费被发现,引起教师的公愤。当时东塍小学的几个老师,如方杏荣,他是池志强在台州中学的高中同学,年轻人,血气方刚,胆子比较大,大家决定联合起来跟校长评理,搞反对。东塍小学并不是私立小学,但地方政府无暇顾及。一搞反对,关系就僵掉了。两个月后,池志强毅然与几个教师同时离职而去。后离校的场景池志强至今难忘:天真的学生列队欢送我们。还是小孩儿的学生都哭了,他心里也是酸酸的,可见师生关系非常好。这段初次踏上社会的简短经历,体现了池志强为人的正义感,也使他感受到社会的复杂性和自己亟待提高的处世能力。离开东塍小学后,经在浙江泰顺温州师范附属小学教书的大姐介绍,池志强在温州师范附属民教馆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当上了教导主任,主要负责社会教育,兼管图书馆。民教馆实际上就是文化馆,一共就三个工作人员,馆长李鸿梁,兼美术教师;还有一个本地高中生叶国平(同样是等待考大学的高中生)负责教民校。第二年的夏天,池志强考取了大学就离开了民教馆。尽管在温州师范附属民教馆搞社会教育仅10个月,但这段时间使池志强有较多机会接触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大众,体会到他们的疾苦和呼声。1943年8月,池志强考进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进入1945年,全国抗战节节胜利,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要迁回杭州。由于浙江太学本部从遵义搬杭州要一段时间,龙泉分校的学生要借读厦门大学或休学一年。考虑到家里面父亲母亲都已经故世了,弟弟妹妹比较小、还在上中学,池志强选择了休学一年,决定回黄岩老家,安排好弟弟妹妹的学习、生活,同时找一个工作,可以拿到一点薪水,以解决去杭州浙江大学的路费。经过多方努力,1945年8月,他在龙泉县李岱年(李岱年是旧政府的一个职员)家做家庭教师,薪金为每月一万法币。到了年底,李岱年全家迁到杭州,为了照顾弟弟妹妹,池志强就离开了李家。
回老家不到3个月,同住在“将军第”的婶婶与浙江黄岩县中灵石分部的校董比较熟悉,经她的介绍,池志强在离开浙江黄岩县中灵石分部6年后,又重回母校当老师,教初中化学和英语。当时与池志强一起到该校里教书的还有叶国平,他是池志强在温州师范附属民教馆就职的同事。在黄岩中学110周年出版的《精神坐标》一书中,“一九三九年六月初中毕业班名册”和“历任教职工名册”中都留有池志强的姓名。
重返黄岩县中灵石分部,从学生蜕变为老师,池志强深感命运之奇特,人生之精彩。灵石书院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校门口需两三人合抱的古樟依然是华盖如荫,倾身欲亲吻荷塘;六面七级的灵石寺塔看上去则更加厚重而有斑驳的创伤感;石碑、曲桥、小溪、古井,都是那么亲切;唯有的大变化是五间保存完好的大殿已由饭堂改为学校的阅览室。在池志强看来,或许这就是抗战胜利后将给学校带来安定环境的前兆。
此时,国共合作还没有破裂。学校附近的救亡室和书店仍是池志强爱去的地方。书店里的进步书刊也比过去更多了,比如说《文萃》《周报》以及苏商的Daity News,在书店里都可以翻阅或者购买。《文萃》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发行的时事政治性周刊,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黎澍、陈子涛先后任主编,主要选载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报刊上的进步文章,也发表少量特约稿件,作者有郭沫若、茅盾、田汉、马叙伦、宦乡、邓初民、胡绳、姚溱等。该刊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行径,反映群众呼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周报》,1945年9月8日在上海创刊,柯灵、唐驶任主编,是抗战胜利后民主运动中创办的“中间性”刊物,该刊物以“加强团结,实行民主”为使命。由于此前二姐已投奔去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池志强非常留意来自解放区的消息,对形势及时局的变化也特别关心。池志强认为,受这些书刊的影响,何为正义与反动,他看得更清楚了。
……
初为人师
离开台州中学后,池志强原来希望考大学继续深造。但由于抗战的形势更加吃紧,杭州、温州相继被日寇沦陷后,国内名校均内迁西南、西北各省,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迁移。浙江大学也已西迁到贵州遵义。池志强对浙江大学心仪已久,想去遵义,但一时无法筹措路费,只好暂且辍学,在家等待时机。不久,经同学介绍,就去临海东塍小学当了一名教员,开始了初为人师的自立生活,每月的薪俸为伪法币80元。由于物价飞涨,教师的薪金就折为口粮计算。不久,校长克扣教师的生活费被发现,引起教师的公愤。当时东塍小学的几个老师,如方杏荣,他是池志强在台州中学的高中同学,年轻人,血气方刚,胆子比较大,大家决定联合起来跟校长评理,搞反对。东塍小学并不是私立小学,但地方政府无暇顾及。一搞反对,关系就僵掉了。两个月后,池志强毅然与几个教师同时离职而去。后离校的场景池志强至今难忘:天真的学生列队欢送我们。还是小孩儿的学生都哭了,他心里也是酸酸的,可见师生关系非常好。这段初次踏上社会的简短经历,体现了池志强为人的正义感,也使他感受到社会的复杂性和自己亟待提高的处世能力。离开东塍小学后,经在浙江泰顺温州师范附属小学教书的大姐介绍,池志强在温州师范附属民教馆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当上了教导主任,主要负责社会教育,兼管图书馆。民教馆实际上就是文化馆,一共就三个工作人员,馆长李鸿梁,兼美术教师;还有一个本地高中生叶国平(同样是等待考大学的高中生)负责教民校。第二年的夏天,池志强考取了大学就离开了民教馆。尽管在温州师范附属民教馆搞社会教育仅10个月,但这段时间使池志强有较多机会接触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大众,体会到他们的疾苦和呼声。1943年8月,池志强考进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进入1945年,全国抗战节节胜利,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要迁回杭州。由于浙江太学本部从遵义搬杭州要一段时间,龙泉分校的学生要借读厦门大学或休学一年。考虑到家里面父亲母亲都已经故世了,弟弟妹妹比较小、还在上中学,池志强选择了休学一年,决定回黄岩老家,安排好弟弟妹妹的学习、生活,同时找一个工作,可以拿到一点薪水,以解决去杭州浙江大学的路费。经过多方努力,1945年8月,他在龙泉县李岱年(李岱年是旧政府的一个职员)家做家庭教师,薪金为每月一万法币。到了年底,李岱年全家迁到杭州,为了照顾弟弟妹妹,池志强就离开了李家。
回老家不到3个月,同住在“将军第”的婶婶与浙江黄岩县中灵石分部的校董比较熟悉,经她的介绍,池志强在离开浙江黄岩县中灵石分部6年后,又重回母校当老师,教初中化学和英语。当时与池志强一起到该校里教书的还有叶国平,他是池志强在温州师范附属民教馆就职的同事。在黄岩中学110周年出版的《精神坐标》一书中,“一九三九年六月初中毕业班名册”和“历任教职工名册”中都留有池志强的姓名。
重返黄岩县中灵石分部,从学生蜕变为老师,池志强深感命运之奇特,人生之精彩。灵石书院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校门口需两三人合抱的古樟依然是华盖如荫,倾身欲亲吻荷塘;六面七级的灵石寺塔看上去则更加厚重而有斑驳的创伤感;石碑、曲桥、小溪、古井,都是那么亲切;唯有的大变化是五间保存完好的大殿已由饭堂改为学校的阅览室。在池志强看来,或许这就是抗战胜利后将给学校带来安定环境的前兆。
此时,国共合作还没有破裂。学校附近的救亡室和书店仍是池志强爱去的地方。书店里的进步书刊也比过去更多了,比如说《文萃》《周报》以及苏商的Daity News,在书店里都可以翻阅或者购买。《文萃》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发行的时事政治性周刊,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黎澍、陈子涛先后任主编,主要选载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报刊上的进步文章,也发表少量特约稿件,作者有郭沫若、茅盾、田汉、马叙伦、宦乡、邓初民、胡绳、姚溱等。该刊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行径,反映群众呼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周报》,1945年9月8日在上海创刊,柯灵、唐驶任主编,是抗战胜利后民主运动中创办的“中间性”刊物,该刊物以“加强团结,实行民主”为使命。由于此前二姐已投奔去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池志强非常留意来自解放区的消息,对形势及时局的变化也特别关心。池志强认为,受这些书刊的影响,何为正义与反动,他看得更清楚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