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73657丛书名: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丛书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沈克琦是中国杰出的物理教育家(1921—2015),出生于书香门第,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曾经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火纷飞和颠沛流离,也曾是光芒璀璨的西南联大1943届物理系优秀毕业生;他曾在恶劣的环境执起中学教鞭,也曾担任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他曾饱受政治运动的摧残,也曾是动乱中坚持真理的中流砥柱;1977年他有幸随后首次派出的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亲眼目睹了这个教育大国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并试图深入了解该体系的运转机制和管理办法。这些经验对于一辈子从事物理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他而言十分可贵,这次机遇对这位新中国物理教育发展的见证人而言也是千载难逢。1978年,他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师代表参加了由邓小平召开的科教座谈会,亲历了十年动乱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的整个过程。 他长期从事物理教学,为推进理科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博士后制度的建设工作;他与李政道博士一起创立并组织了历时十年的CUSPEA中美联合招考项目,选拔了众多优秀学子出国留学深造,培育了一批高端人才;他参与创建了烟台大学,为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担任国家*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创办并主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晚年的他对中国的物理学的发展和教育依然十分关注,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通过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使得人们有幸近距离接触到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教育家,采集小组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克琦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媒体评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但很少有一位能像沈克琦这样,其毕生的贡献涵盖面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远。沈克琦毕业于颇具传奇色彩的西南联大,他的同窗多数都选择投身科研岗位。相较而言,沈克琦的选择具有了更特殊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亟需通过科技的进步改变长期的积贫积弱的面貌,提升国人的信心和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但另一方面,从基础和本质上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造就充足的人才后备军,才是国家保持长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沈克琦正是在这条战线上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