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66215

◆就用这5招,轻松搞定暴脾气小孩!
◆妈妈请注意:孩子脾气吧暴躁,一定要及早进行教育,要不然长大后严重影响他的社交及发展!
◆妈妈这样做,就能有效化解孩子情绪;妈妈这样定规矩,就能让孩子愿意配合!妈妈这样和孩子沟通,就能让暴脾气小孩懂事起来!
一不高兴就大喊大叫;
妈妈不同意就在地上打滚;
谁劝也劝不住,不答应他就誓不罢休;
……
家有“暴脾气”小孩,估计会让妈妈非常头疼。妈妈给他讲道理,他不听;妈妈耐心劝说,他根本不理;妈妈给他定规矩,他也绝不服从!无论是在超市、餐厅、车站等任何公共场合,他稍不满意就大吼大叫、遍地打滚,劝都劝不住!让妈妈感觉很没面子!
如果不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他长大之后,他就很难融入团体,在社会中也很容易吃亏!所以,妈妈一定要教导他,让他学会控制自己!
○了解孩子的3个叛逆期——正确了解才能有效化解
○对孩子理解、认同与接纳——缓解孩子情绪的3大关键
○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耐心听孩子说,让他释放情绪
○给孩子足够的理性之爱——不缺爱的孩子会少很多脾气
○规矩和管教——说“不”,为孩子耍性子发脾气划边界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暴脾气孩子变懂事的有效技巧
○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情绪的关键
章 孩子动不动就耍性子、发脾气,妈妈怎么办?
好像天使一般温顺可爱的孩子,某一天突然变身为刺猬,动不动就张开一身的小刺,随意地发着脾气,毫无顾忌地耍着性子,让人完全无法靠近,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这就让一直以为能将教育平稳进行下去的妈妈感到疑惑了,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真遗憾,妈妈都不了解我——应读懂孩子在三个叛逆期的表现 2
唉,妈妈看不懂我的需要啊——发脾气是希望妈妈理解、认同与接纳 5
妈妈,请听我说——听不懂孩子的心声,他就会有很多情绪 8
希望妈妈真心爱我——孩子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就会耍性子、发脾气 11
又说我没规矩,您给我立啊——没有给孩子立规矩、管教他 14
心里有委屈,很难过——漠视孩子的心理,忽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17
反正妈妈会帮我做这些事——孩子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21
第二章 了解孩子的三个叛逆期——正确了解才能有效化解
孩子情绪反应强烈的时期,就是叛逆期。叛逆意味着他可能会在很多原本可以正常发展下去的情况之下,突然暴躁起来,突然就走上了岔路,并因此耍性子、发脾气。所以,我们要正确了解叛逆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有效化解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
孩子的叛逆期来啦!——每个孩子可能都会经历的三个叛逆期 26
不,不行,我偏不,就是不行——认识幼儿叛逆期孩子的心理 30
哼,我才不那么干呢!——认识儿童叛逆期孩子的心理 34
不想跟妈妈说,有什么好说的?——认识青春叛逆期孩子的心理 37
还是妈妈有办法——化解孩子在三个叛逆期的耍性子、发脾气 40
第三章 对孩子理解、认同与接纳——缓解孩子情绪的三大关键
闹情绪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个很舒服的体验,孩子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更为强烈一些,因为他对情绪的处理并不那么熟练。显然我们此时就成了帮助他缓解情绪的关键所在,而我们首先要抓住的三个关键,就是对孩子情绪的理解、认同与接纳。
我现在很难受,就是这样的——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状态 46
孩子,换作我,我也跟你一样——对孩子耍性子、发脾气要合理化认同 49
谁的童年不犯错误呢?——要接纳不完美的孩子 52
第四章 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耐心听孩子说,让他释放情绪
孩子并没有多少处理情绪的经验,不过如果能让他把自己感觉苦恼的、悲伤的、愤怒的、不解的事情讲述出来,却可以帮他释放情绪。很多时候,孩子都很期待有人可以倾听他的心声,那么我们就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以耐心去应对,帮助他平静下来。
孩子,有什么不愉快跟妈妈说说——妈妈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 56
妈妈,这就是我的需要——通过倾听,发现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59
您说的那些,我就是不想做——通过倾听,了解孩子为什么要对抗 63
妈妈,您听就好,别发火啊——倾听时,要接纳孩子的情绪 66
请先别打断,别指责我啊!——先听孩子把话说完 70
妈妈,我也要面子啊!——应给孩子留足够的面子 74
第五章 给孩子足够的理性之爱——不缺爱的孩子脾气好
四季如春的地方,温度适宜,让人感觉舒服。极寒、极热、多风、多雨的地方,因为不能获得均衡的气候滋养,就好像环境闹了脾气,降低了生活舒适度。同样的道理,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就如这气候,足够理性的爱自然会平复孩子的坏脾气,让他安静下来。
我只感受到您的脾气,感受不到爱——不要随便对孩子发脾气 80
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给孩子足够的高质量的陪伴 83
又拿钱来补偿我——金钱与物质代替不了精神上的爱 87
请问妈妈,您这是爱我吗?——别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 90
妈妈都替我干了,真没意思——对孩子的事,不包办代替 95
我想让内心变丰盈——重视培养孩子的孝心、仁爱心、感恩心 98
第六章 规矩和管教——
说“不”,为孩子耍性子、发脾气划边界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怎么办?——放下面子,平心静气地教育孩子 104
凭什么给我定规矩?——给孩子定规矩,孩子为什么会如此抵触? 107
好吧,我会遵守规矩的——给孩子定规矩的几个小技巧 110
如果你……那么妈妈……——巧用合约,让孩子主动改善坏性格和脾气 114
妈妈希望你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表达对孩子的期待与立场 117
请不要用“别”来暗示我——对孩子要正面管教,注意隐恶扬善 120
第七章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暴脾气孩子变懂事的有效技巧
很多孩子仗着妈妈的宠爱,会习惯性地表现出任性霸道的一面,随意耍性子、发脾气。孩子一路成长,需要爱,需要温暖,但更需要规矩和管教。规矩和管教为孩子划定了言谈举止的边界,时刻提醒他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限度避免他的为所欲为。
妈妈根本就不理解我,简直烦死了——让正在气头上的孩子平静下来 124
妈妈整天就知道对我说“不”——不要培养跟自己“对着干”的孩子 127
妈妈不是我,怎么会懂我?——共情同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130
警惕,孩子的安全感在缺失!——给足孩子安全感,缓释他的不安情绪 134
孩子,请跟焦虑说再见!——引导孩子从焦虑中走出来 137
生气啦?妈妈来想想办法——探索并发现应对暴脾气孩子的有效方案 141
第八章 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情绪的关键
孩子耍性子、发脾气,有时候的确是因为其内心有心结,有时候则是因为他不懂得应该怎么去调节整理自己的情绪。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被孩子的脾气、情绪牵着走,而应该成为一个冷静的智者,有技巧地及时疏导孩子的内心,让暴脾气的孩子也能变得懂事起来。
我能行吗?恐怕做不了吧!——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146
这么小看我,那干脆就不做了——正确评估并相信孩子的能力 150
我有能力,但妈妈不给机会啊——放手,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 154
要放弃了,我坚持不住了——培养孩子“坚持”与“再试试”的勇气 157
唉,又失败了,我真没用,不干了——重视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161
想控制,可我控制不住啊!——教孩子学会做自己情绪的CEO 164
曾经有一位妈妈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他刚出生时我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渐渐上手了,好比过山车开始缓慢地爬坡,让你觉得可以舒心了。结果一过3岁,立刻一个急转直下,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变得叛逆了,学会发脾气、使性子了,就像过山车一路飞过去,根本刹不住闸。他总能有办法让你焦头烂额,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呢?不说别的,单就孩子动不动就耍性子、发脾气这一点来说,相信很多妈妈都会觉得头疼难耐。因为孩子一旦闹起来,真是毫无理性可言的,他会因为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小事发脾气,“我不要”“我就要”……让你完全无法判断他到底想干什么。
不仅如此,处在耍性子、发脾气状态下的孩子,并不会轻易就接受妈妈的开导或教育,他们会委屈地哭起来,也许是抱怨刚才自己的愿望为什么没有实现;他们还会开始“胡闹”,但具体目的是要实现愿望还是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自己其实也不清楚。
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也许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想要好好教育他,希望他不要这么“没大没小”地乱发脾气、乱使性子;另一方面,如果你自己意志不够坚定,可能就会开始犹豫了,因为孩子若是哭闹得厉害,性子太过暴躁,可能也并不是你希望看到的。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因为年龄和能力的问题,他们无法更好地掌控自我,会忍不住耍性子、发脾气,作为妈妈,应该有更成熟的表现,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需要找一找孩子耍性子、发脾气的原因,看看人生前十几年的叛逆期对他的情绪会有多大的影响;也需要合理地接纳、理解、认同孩子的情绪,耐心倾听,帮他释放。同时,还要让爱与管教齐头并进,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掌控情绪;也要及时对他进行疏导,不让他成为情绪的奴隶。
更具体的教育方案,就在这本书中。本书提供了一些可实际操作的方法,当你遇到孩子类似的问题,不妨尝试使用这些方法,希望这本书能给你的亲子教育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参考与借鉴。
当然,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你要做一个了解孩子的妈妈,不要盲目地直接套用任何方法,更不要因为方法不管用就觉得孩子没救了。适合孩子的方法,是妈妈经过观察了解之后的“对症下药”。
相信每一位妈妈通过认真的思考、学习,都能成为更有智慧的妈妈,带领孩子尽快摆脱情绪的困扰。祝福你和你的孩子!
家有暴脾气小孩,确实能让人疯掉!有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吃饭,她吃饱后就想回家,我没同意就大哭起来,在餐厅打起滚来,*后吵得我们几个朋友都没了兴致,早早回家收场!还有一次,来我们单位,要玩同事桌子上的茶杯,我没让,就在办公室扔东西,打滚撒泼,我当时惭愧得想挖个地缝钻进去。
看了这本书,学到了一些教育方法,比如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如何舒缓他的情绪,如何给他高质量的爱,让他不再经常发脾气,以及如何沟通及定规矩,让他能够遵守,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感觉很实用的一本书,学到了很多。
——本书读者
唉,妈妈看不懂我的需要啊
——发脾气是希望妈妈理解、认同与接纳
如果说成年人的发脾气,多半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宣泄,并希望借助发脾气来实现纠正、掌控他人的目的,那么孩子的发脾气可能就是另一种意义了。没有孩子会无缘无故发脾气,他每一次的哭闹都一定会有原因,只不过并不是所有妈妈都能意识到这些原因,所以在有的妈妈看来,孩子发脾气、耍性子,就只是在“无理取闹”而已。
其实说到底,就是妈妈没有明白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孩子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会感觉不被理解,自己的感受也没有得到认同与接纳,这让他感到很烦躁。于是,孩子很希望能表达出来,然而此时的烦躁心情让他没法正常表达自己的需求,便只能借助发脾气、耍性子的方式,一方面释放一下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唤醒妈妈的关注,并期待妈妈能够变得善解己意。
比如,孩子有了心事,可能暂时并不需要妈妈给予帮助,他只是需要自己待一会儿,自己思考一下,自己体会一下,如果此时妈妈非要干预进来,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因为妈妈的不能理解而感到难过。这种情况在大孩子身上比较常见,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独立的需求会更强烈,他也会逐渐具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希望能由自己去解开疙瘩,而且只要是自己能想通的事情,问题也会更加好解决一些。但很多妈妈却并没有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还习惯性地用对待幼儿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事事操心”“事事都想要掌控”的心理,也会让妈妈不知不觉地就侵犯了孩子的自我感受。
而从妈妈的角度来思考的话,妈妈可能也会感到非常委屈。一位妈妈就是这样说的:“我把他养大,这才几岁,就开始抱怨我管得多,就说我不理解他了,我管吃管喝管学习,还给我一句‘不理解’,我这心里是凉得透透的。”
其实严格来讲,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说如果妈妈与孩子有了类似这样的矛盾,作为成年人的妈妈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孩子慢慢长大,长大的不只是身体,重要的长大是以他的思想为代表的,所以日常对他的关注,就应该随着他的成长而有所改变。如果说对待一两岁的孩子会事事关心,那么当孩子到了三四岁之后,就要开始关注他的心理变化了,孩子会开始有自己的小心思,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妈妈的引导应该逐渐增多,掌控心思要慢慢收敛,
越早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会越清晰地意识到孩子的成长。
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只不过妈妈对爱的表达需要调整,需要跟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认同孩子的成长,理解孩子想要获得理解的心情,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他对成长的渴望,放下想要掌控的心思,不过多地被他的情绪所牵引,也许你会感觉好受许多,至少不会从对错上去评论这原本应该更为深厚的亲子之情。
妈妈,请听我说
——听不懂孩子的心声,他就会有很多情绪
“听话”,你可能更多地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说命令,希望他能认真听你的话,希望他能懂得你的心思。但相应地,你有没有好好听过孩子说话呢?你希望孩子能听懂你的心声,能体谅你的辛苦,那么同样地,孩子也希望你能听懂他的心声。太过强势的妈妈若是总忽略掉孩子想要表达的真正内容,他就会因此而闹情绪。
一位妈妈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女儿已经上4 年级了,但妈妈却总觉得她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什么都不让她做,也不允许她自己做主,还要求她必须每天跟自己汇报这一天做了什么,和谁一起玩。不仅如此,女儿的同桌也是妈妈拜托老师安排的。女儿在外面的一举一动,妈妈都要进行要求与约束,就算是在女儿同学面前,妈妈也毫不避讳,同
学们私下里都笑话女儿是长不大的宝宝。
女儿并不开心,好朋友建议她和妈妈好好沟通。但女儿发现妈妈根本不愿意听她的话,依然一意孤行,凡事都想要把控她。女儿想要获得独立,想要拥有自由,但妈妈却认为她这是长大了,心变野了。
为此,女儿和妈妈经常发生争吵,女儿抱怨妈妈管得太多,妈妈则愤怒于女儿越来越不服管。后来有一次,妈妈无意之间在女儿的房间里发现一本打开的日记本,上面有一句用非常重的笔迹写下的话:“妈妈,你永远不听我说话,永远都不知道怎么爱我,所以放过我吧!”
另一个孩子则在日记里讲述了自己的烦恼:
妈妈换工作,我们从外地来到这里。转学对我来说太痛苦了,我有口音,同学们总是学我说话,老师讲课的进度也和我原来的学校不一样,这里的同学们早就有了各自的朋友,我也找不到朋友。
我跟妈妈说了我的苦恼,她却只要求我好好学习,不要管别人。她自己整天工作工作工作,也不听我说话,只顾着给钱,连饭都不给做,除了关心我考多少分,别的什么都不顾,她根本就不爱我!
今天我跟妈妈吵架了,她却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想要这个福,我想回原来的地方上学,我想让妈妈听我说话,这才是我的幸福。
孩子和妈妈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呢?但是当孩子得不到妈妈的理解时,孩子看待妈妈就会用这样“残忍”的目光。自己的心声不能被妈妈接纳,孩子会感到非常无助,所以才会闹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绪就是人的一种态度体验,依据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符,人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显然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妈妈能全身心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想法,他的内心就会变得轻松得多。
孩子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并不是全封闭的,孩子会有想要隐藏的东西,也会有想要表达的东西,那些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是需要妈妈去关注的。听一听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了解他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