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147204
编辑推荐
光阴似梭,人生短暂,理应不懈努力,沿着前人的履迹,一代一代,在崎岖荆棘中踩踏出一条通往美好明天的康庄大道。 《故乡》、《童年》、《小学》、《中学》、《务农》、《大学》、《教师》、《吴县》、《产业》、《审计》、《党务》、《远洋》、《昆山》、《父母》……《履迹》记述了作者支海坤在一个甲子年中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
内容简介
《履迹》记述了作者支海坤在一个甲子年中学习 、生活、工作的经历。履行人生义务时留下的轨迹。
这条轨迹所反映的是一部真实的历史,它将引起与作 者同龄人的共鸣与感叹,给年轻人以激励与启迪。光 阴似梭,人生短暂,理应不懈努力,沿着前人的履迹 ,一代一代,在崎岖荆棘中踩踏出一条通往美好明天 的康庄大道。
这条轨迹所反映的是一部真实的历史,它将引起与作 者同龄人的共鸣与感叹,给年轻人以激励与启迪。光 阴似梭,人生短暂,理应不懈努力,沿着前人的履迹 ,一代一代,在崎岖荆棘中踩踏出一条通往美好明天 的康庄大道。
目 录
故乡
童年
小学
中学
务农
大学
教师
吴县
产业
审计
党务
远洋
昆山
父母
宗迹
后记
童年
小学
中学
务农
大学
教师
吴县
产业
审计
党务
远洋
昆山
父母
宗迹
后记
在线试读
房子内部南北向以5:3的比例用墙隔开,前5米 ,后3米。东面一间后 边是浴室和猪舍,前边是厅,厅上有一阁楼。说是阁 楼,也只是铺了些木板, 用梯子爬上去,后来成了我们兄弟姐妹的卧室。西面 一间后边是父母的房 间,房间里有一张木床,床前摆放着一张四仙台,床 前地上有几块木板,作踩 脚之用。我们小的时候,还分别在父母房间西边、南 边搭过小床,作为我们睡 觉的地方。略大一点,我们就上东房的阁楼睡觉了。
西房前面是客厅,客厅 里放着一张长台、一张八仙台、几张长凳和夏天乘凉 用的椿榄。
房子没有粉刷,一到雷暴雨或黄梅天,砖缝里就 会淌泥浆;屋内地面也没 有铺设,就是泥巴地,到了黄梅天地面会渗出水来, 走路得十分小心。大概到 1965年春天,才请泥瓦工将两间房子进行了全面粉刷 ,里白外黑,焕然一新; 1966年,东房的阁楼才正式铺上了楼板。房子为什么 不装修呢?为什么不 买几件像样的家具呢?那时我可怜的父母将所有的积 蓄都砸在买田地上了。
农民嘛,有了土地就意味着有了一切,就有了稳定和 幸福。在临近解放的前 夕,父母还花了巨资买了人家几亩土地(至今我还保 留着那几张契约),不久 就土改了。那时买一亩地的钱,足够你盖一幢小楼, 但按照外公的哲理,只要 心宽,不要身宽。
老房子的西边是一大片旱地,栽的主要是桑树,桑树 田地还有许多墓地,我爷 爷、奶奶的墓地都在那里;正北是大支巷,与我家隔 着一条小河。
我家离钱桥约三华里,除了水上交通外,还有两 条田间小道通往钱桥。
一条是正门前的小路,可通往我读书的小学,也可通 往钱桥和无锡,路经苏 庙、天墩头、台埭桥;另一条是后门的小路,经李巷 、孟家桥、前金岸到钱桥,再 从钱桥花一毛钱坐4路公交车,便可到无锡市的惠山 或西门。60年代搞水 利建设,在我家门前修建了两条水渠,一条从缪巷直 通邵巷,其中一条分水渠 就在我家门口,经李巷直通前金岸,我在钱桥中学读 书时,上学放学均走这条 小水渠。
到60年代后期,孩子们都大了,房子显然偏紧, 父母又开始寻思着建房。
那个年代,收人微薄,物质匮乏,维生艰难,哪怕建 一间草房,都是何等的艰 难。也就在这个时候,建房被提上了我家的议事日程 。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我家建房的筹备期。我 和哥哥将父亲原准备 靠西扩建一间平房的计划改为朝东建造两间楼房。在 申请建房宅基地的同 时开始准备建房材料。哥哥在公社采矿厂工作,石头 没问题;哥哥的连襟在 安徽巢湖工作,从巢湖水泥厂解决了水泥的问题,还 帮助我们从巢湖运到无 锡姚湾里;我们从无锡县钢铁厂买了泥煤,到胡埭窑 上去换砖和瓦,到无锡县 钢铁厂买了废钢筋,用来浇制梁和楼板;还通过关系 到无锡市绿化队买了修 剪下来的树棍做椽子。那几年,家里分到的麦柴、黄 豆萁、油菜秆等,凡是可 以用来换砖瓦的,家里都舍不得用来烧饭,通过胡埭 的朋友都送到窑上去换 砖瓦了。
木材是紧缺的物资了,14根梁是怎么凑齐的,至 今已记不起来了。但 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是从三间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把 三间老房子前后墙上 的梁拆下来就有6根了。另外还有桶楞再加上拆下的 东山墙的柱子。椽子 大部分是买来的杂树棍。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1973年元月份,我在公 社专案组复查溪南龚巷上的一个所谓反革命集团,这 个集团牵涉上百人,其 中有一个骨干在江西南昌拖拉机厂工作,我和专案组 长蔡友成(他时任无锡 县政法组副组长)一同到该厂外调,途中先到江西上 饶,在上饶市买了一匹夏 布(专门用来做蚊帐用的布);又到南昌拖拉机厂; 后去了一趟高安县,找到 了在我家养蜂的肖仲伯,由他带我们去买了一些松木 板材,叫肖仲伯他们来 无锡放蜂时顺便带到无锡。
除了梁,还有槁楞、门框、窗框都是要用大木料 的,哪来那么多木材呢? 好在那时初中重新布局,每个大队都要办初中,在建 造竞丰初中时匠人制造 了浇注水泥门框、窗框的木模。当时,我已高中毕业 ,并担任了公社团委副书 记、大队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营教导员,已经结识了一 些朋友,有人建议我浇注 水泥的桶楞、门框和窗框,并将大队的木模给我借了 过来,真是天无绝人之 路。为了保证次年春天时房子能顺利开工建造,1972 年底我们就开始灌注 水泥槁楞、水泥门框和水泥窗框。水泥桶楞是我和哥 哥在东边那间房子里灌 注的,白天要上班,一般多是晚上干。门框、窗框是 在李巷上仓库前的场上灌 注的,晚上拖了一个大灯泡,张锡兴、缪焕伦等一批 朋友经常来帮忙。
那些黄石、砖、瓦、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的运 输,都是靠肩挑人扛,主要 劳力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有时也请表兄弟、堂兄弟和 朋友们来帮忙,虽然辛 苦,但苦中有乐,很有成就感。我印象深的一次是 拖水泥,等公社采矿厂下 班后,哥哥从厂里借了十几辆拖石料的手推三轮车, 将水泥从姚湾拖回家,一 个来回几十公里,在那夜色的山路上浩浩荡荡,显得 十分壮观,我的很多朋 友,例如徐云龙、王华南、庞金义都参加了这次行动 。
那几年,家里的全部收入都花在购买建材上了。
那个年代一个工分几毛 钱,全家七个劳动力,一年忙到头,到年终分不到几 个钱。政府又不允许搞任 何家庭副业,老百姓的生活真够艰苦的。等到房子开 工,母亲干脆把钱全部 交给了我,兄弟姐妹的零用钱全部垫上,后还是向 小阿姨借了几百元,才把 工钱结清。P2-4
……
西房前面是客厅,客厅 里放着一张长台、一张八仙台、几张长凳和夏天乘凉 用的椿榄。
房子没有粉刷,一到雷暴雨或黄梅天,砖缝里就 会淌泥浆;屋内地面也没 有铺设,就是泥巴地,到了黄梅天地面会渗出水来, 走路得十分小心。大概到 1965年春天,才请泥瓦工将两间房子进行了全面粉刷 ,里白外黑,焕然一新; 1966年,东房的阁楼才正式铺上了楼板。房子为什么 不装修呢?为什么不 买几件像样的家具呢?那时我可怜的父母将所有的积 蓄都砸在买田地上了。
农民嘛,有了土地就意味着有了一切,就有了稳定和 幸福。在临近解放的前 夕,父母还花了巨资买了人家几亩土地(至今我还保 留着那几张契约),不久 就土改了。那时买一亩地的钱,足够你盖一幢小楼, 但按照外公的哲理,只要 心宽,不要身宽。
老房子的西边是一大片旱地,栽的主要是桑树,桑树 田地还有许多墓地,我爷 爷、奶奶的墓地都在那里;正北是大支巷,与我家隔 着一条小河。
我家离钱桥约三华里,除了水上交通外,还有两 条田间小道通往钱桥。
一条是正门前的小路,可通往我读书的小学,也可通 往钱桥和无锡,路经苏 庙、天墩头、台埭桥;另一条是后门的小路,经李巷 、孟家桥、前金岸到钱桥,再 从钱桥花一毛钱坐4路公交车,便可到无锡市的惠山 或西门。60年代搞水 利建设,在我家门前修建了两条水渠,一条从缪巷直 通邵巷,其中一条分水渠 就在我家门口,经李巷直通前金岸,我在钱桥中学读 书时,上学放学均走这条 小水渠。
到60年代后期,孩子们都大了,房子显然偏紧, 父母又开始寻思着建房。
那个年代,收人微薄,物质匮乏,维生艰难,哪怕建 一间草房,都是何等的艰 难。也就在这个时候,建房被提上了我家的议事日程 。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我家建房的筹备期。我 和哥哥将父亲原准备 靠西扩建一间平房的计划改为朝东建造两间楼房。在 申请建房宅基地的同 时开始准备建房材料。哥哥在公社采矿厂工作,石头 没问题;哥哥的连襟在 安徽巢湖工作,从巢湖水泥厂解决了水泥的问题,还 帮助我们从巢湖运到无 锡姚湾里;我们从无锡县钢铁厂买了泥煤,到胡埭窑 上去换砖和瓦,到无锡县 钢铁厂买了废钢筋,用来浇制梁和楼板;还通过关系 到无锡市绿化队买了修 剪下来的树棍做椽子。那几年,家里分到的麦柴、黄 豆萁、油菜秆等,凡是可 以用来换砖瓦的,家里都舍不得用来烧饭,通过胡埭 的朋友都送到窑上去换 砖瓦了。
木材是紧缺的物资了,14根梁是怎么凑齐的,至 今已记不起来了。但 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是从三间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把 三间老房子前后墙上 的梁拆下来就有6根了。另外还有桶楞再加上拆下的 东山墙的柱子。椽子 大部分是买来的杂树棍。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1973年元月份,我在公 社专案组复查溪南龚巷上的一个所谓反革命集团,这 个集团牵涉上百人,其 中有一个骨干在江西南昌拖拉机厂工作,我和专案组 长蔡友成(他时任无锡 县政法组副组长)一同到该厂外调,途中先到江西上 饶,在上饶市买了一匹夏 布(专门用来做蚊帐用的布);又到南昌拖拉机厂; 后去了一趟高安县,找到 了在我家养蜂的肖仲伯,由他带我们去买了一些松木 板材,叫肖仲伯他们来 无锡放蜂时顺便带到无锡。
除了梁,还有槁楞、门框、窗框都是要用大木料 的,哪来那么多木材呢? 好在那时初中重新布局,每个大队都要办初中,在建 造竞丰初中时匠人制造 了浇注水泥门框、窗框的木模。当时,我已高中毕业 ,并担任了公社团委副书 记、大队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营教导员,已经结识了一 些朋友,有人建议我浇注 水泥的桶楞、门框和窗框,并将大队的木模给我借了 过来,真是天无绝人之 路。为了保证次年春天时房子能顺利开工建造,1972 年底我们就开始灌注 水泥槁楞、水泥门框和水泥窗框。水泥桶楞是我和哥 哥在东边那间房子里灌 注的,白天要上班,一般多是晚上干。门框、窗框是 在李巷上仓库前的场上灌 注的,晚上拖了一个大灯泡,张锡兴、缪焕伦等一批 朋友经常来帮忙。
那些黄石、砖、瓦、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的运 输,都是靠肩挑人扛,主要 劳力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有时也请表兄弟、堂兄弟和 朋友们来帮忙,虽然辛 苦,但苦中有乐,很有成就感。我印象深的一次是 拖水泥,等公社采矿厂下 班后,哥哥从厂里借了十几辆拖石料的手推三轮车, 将水泥从姚湾拖回家,一 个来回几十公里,在那夜色的山路上浩浩荡荡,显得 十分壮观,我的很多朋 友,例如徐云龙、王华南、庞金义都参加了这次行动 。
那几年,家里的全部收入都花在购买建材上了。
那个年代一个工分几毛 钱,全家七个劳动力,一年忙到头,到年终分不到几 个钱。政府又不允许搞任 何家庭副业,老百姓的生活真够艰苦的。等到房子开 工,母亲干脆把钱全部 交给了我,兄弟姐妹的零用钱全部垫上,后还是向 小阿姨借了几百元,才把 工钱结清。P2-4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