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9370
内容简介
《儿科各家学说及应用》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了儿科各家学说及应用。总论将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儿科主要著作提要、儿科基本理论的各家学说及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诸方面做了系统论述;各论将历代著名医家在儿科学术上自成一家的学术建树一一做了研讨:名著必读将儿科名著中的精辟论述加以辑录,以便于研习、记忆与背诵。
《儿科各家学说及应用》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医师医疗、教学、科研者参阅,也可作为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教材和在读研究生基础课教材。
《儿科各家学说及应用》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医师医疗、教学、科研者参阅,也可作为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教材和在读研究生基础课教材。
目 录
总论
各论
孙思邈
钱乙
陈文中
曾世荣
鲁伯嗣
薛铠薛己
万全
张介宾
夏鼎
谢玉琼
陈复正
庄一夔
吴瑭
恽铁樵
徐小圃
王伯岳
江育仁
名著必读
免费在线读
《儿科各家学说及应用》:
8.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是研究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脾胃功能的健全,从而防治疾病发生发展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脏腑病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的健全与否,是小儿生长发育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否充实以及是否健壮的重要标志。儿科学上的脾胃学说正是围绕这个“后天之本”展开的。
脾胃学说源于《内经》,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均有发展,但大多以成人立论。而钱乙则承上启下,将《内经》及宋以前的脾胃学说,首先运用于儿科,对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及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及李东垣的脾胃学说理论启示甚大。钱乙说“脾主困”(《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小儿药证直诀·腹中有癖》)。万全则提出“脾常不足”之说,特别重视饮食调节对脾胃的重要性,提出节戒饮食也是小儿防病的主要手段,指出:“胃者主受纳,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幼科发挥·原病论》)
明·李中梓从小儿脾胃特点出发,阐述了“脾为后天之本”的著名论点:“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而死。经云:‘安谷者昌,绝谷者亡。’胃气一绝,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清·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脾胃升降理论并创立了胃阴学说,既重视脾升,又重视胃降,善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适用于脾阴不足,胃有燥火之证。使脾胃分治之说更为彰明。
脾胃学说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的充沛、脏腑的健壮与脾胃功能是否健全息息相关。“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脾胃之气既伤,则元气不能充,疾病之所由生。“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小儿药证直诀·诸疳》)。可见,脾胃失调,百病丛生。脾胃健全与否在儿科发病学及治疗学上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和善于调治小儿脾胃,是脾胃学说的特色所在,而这种学说的形成又与脾胃在小儿时期重要的生理作用以及脾胃病在儿科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但脏腑幼嫩,气血虚弱,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这就形成了营养需求大而消化负担重的矛盾;加之小儿饮食不能自节,生活不能自理,一旦冷热饥饱无度,则脾胃纳运之功能更易紊乱而出现纳呆、吐泻而导致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良的积滞、疳证、泄泻、虫证等脾胃病,所以小儿脾胃疾病尤多。调治小儿脾胃病时力求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冷去不热,热去不冷,采用消补兼施、寒热并投、以通为补、力求柔润,以及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等法,以适应小儿脾胃的虚实寒热之变化。脾胃一健,肺气得养,心血得滋,肾水得制,肝阳得御,五脏得安,则不治咳而咳自愈,不治喘而喘自平,不治肿而水自利,不安神而神自宁。
钱乙“脾主困”之说颇多歧义。《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指出:“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困即瞌睡倦怠之意,与心主惊、肺主喘、肝主风所表达的各脏主证相同,应该是一个证候,用“困”涵盖脾经虚实两大证候类型。《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盖脾热则清阳不司布护,故懒倦而多眠……又脾为湿困者,亦多睡眠。”但万全《幼科发挥·脾所生病》中说:“脾主困,谓疲惫也,非嗜卧也。”也就是说“困”是指病机病理,而非症状,是脾气疲惫,脾失健运的概括,是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失于协调的代名词。因而其治疗重在助其运化,升其清浊,斡旋中气,解除湿困,以复其坤静之德,乾健之运。
……
8.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是研究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脾胃功能的健全,从而防治疾病发生发展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脏腑病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的健全与否,是小儿生长发育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否充实以及是否健壮的重要标志。儿科学上的脾胃学说正是围绕这个“后天之本”展开的。
脾胃学说源于《内经》,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均有发展,但大多以成人立论。而钱乙则承上启下,将《内经》及宋以前的脾胃学说,首先运用于儿科,对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及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及李东垣的脾胃学说理论启示甚大。钱乙说“脾主困”(《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小儿药证直诀·腹中有癖》)。万全则提出“脾常不足”之说,特别重视饮食调节对脾胃的重要性,提出节戒饮食也是小儿防病的主要手段,指出:“胃者主受纳,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幼科发挥·原病论》)
明·李中梓从小儿脾胃特点出发,阐述了“脾为后天之本”的著名论点:“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而死。经云:‘安谷者昌,绝谷者亡。’胃气一绝,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清·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脾胃升降理论并创立了胃阴学说,既重视脾升,又重视胃降,善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适用于脾阴不足,胃有燥火之证。使脾胃分治之说更为彰明。
脾胃学说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的充沛、脏腑的健壮与脾胃功能是否健全息息相关。“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脾胃之气既伤,则元气不能充,疾病之所由生。“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小儿药证直诀·诸疳》)。可见,脾胃失调,百病丛生。脾胃健全与否在儿科发病学及治疗学上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和善于调治小儿脾胃,是脾胃学说的特色所在,而这种学说的形成又与脾胃在小儿时期重要的生理作用以及脾胃病在儿科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但脏腑幼嫩,气血虚弱,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这就形成了营养需求大而消化负担重的矛盾;加之小儿饮食不能自节,生活不能自理,一旦冷热饥饱无度,则脾胃纳运之功能更易紊乱而出现纳呆、吐泻而导致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良的积滞、疳证、泄泻、虫证等脾胃病,所以小儿脾胃疾病尤多。调治小儿脾胃病时力求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冷去不热,热去不冷,采用消补兼施、寒热并投、以通为补、力求柔润,以及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等法,以适应小儿脾胃的虚实寒热之变化。脾胃一健,肺气得养,心血得滋,肾水得制,肝阳得御,五脏得安,则不治咳而咳自愈,不治喘而喘自平,不治肿而水自利,不安神而神自宁。
钱乙“脾主困”之说颇多歧义。《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指出:“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困即瞌睡倦怠之意,与心主惊、肺主喘、肝主风所表达的各脏主证相同,应该是一个证候,用“困”涵盖脾经虚实两大证候类型。《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盖脾热则清阳不司布护,故懒倦而多眠……又脾为湿困者,亦多睡眠。”但万全《幼科发挥·脾所生病》中说:“脾主困,谓疲惫也,非嗜卧也。”也就是说“困”是指病机病理,而非症状,是脾气疲惫,脾失健运的概括,是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失于协调的代名词。因而其治疗重在助其运化,升其清浊,斡旋中气,解除湿困,以复其坤静之德,乾健之运。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