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04901
*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
*视角崭新、配图精美;
*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 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亦是近代湖南的真实写照。翻开中国近代史你就会有所感受,从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到谭嗣同为首的戊戌维新志士、黄兴为首的革命先驱,再到*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英才济济。而若再往前追溯,湖南籍的周敦颐、李东阳、王夫之等大师巨匠不胜屈指。近代思想家魏源,亦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引言/001
章 忆昔懵懂方少时
山川俊秀邵邑醇良/001
少年苦读名师高徒/005
博闻广识理学初探/011
第二章 求学交友
北上求学增广见闻/017
君子之交情深意重/022
中榜授馆潜心著述/030
第三章 经世致用幕府谋改革
贺幕编撰经世文选/035
参加诗会写作风流/041
助力改革漕糖海运/046
经营票盐一举多得/052
改革时弊奉献良方/059
目 录
第四章 戎马倥偬
西出阳关烽火连营/065
东临浙海“掷剑”而去/070
第五章 战后反思
前事不忘弘扬圣武/078
海国图志师夷制夷/085
泣挽定庵传抄信史/095
第六章 贤臣难酬报国志
进士题名东台受累/102
二修海志寄情山水/108
简恕为政造福一方/116
同情起义被参革职/125
第七章 志士暮年
整理著述重编元史/132
避世逃禅向往“净土”/135
寂逝湖滨迟来巨响/138
后记/144
魏源年谱/145
从此芒鞋踏九州,到处山水呈真面。
——魏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 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
亦是近代湖南的真实写照。翻开中国近代史你就会有所感受,
从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到谭嗣同为首的戊戌维新志士、黄
兴为首的革命先驱,再到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
这片神奇的土地,英才济济。而若再往前追溯,湖南籍的周敦
颐、李东阳、王夫之等大师巨匠不胜屈指。近代思想家魏源,
亦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魏源并非晚清重臣,虽曾亲赴战场,却未留下英勇抗敌的
著名事迹,甚至连他的老乡们津津乐道的往往也是同时代的
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他往往处在尴尬的位置,鲜少有
人提及。
002
是因为他真的无足轻重吗?显然不。
他是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的英才翘楚,是在近代中国一片
混沌中率先“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他认为论学应以
“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
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他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对家国出路的深切思索,开启了近代
中国文化转型的端绪,振聋发聩,声彻寰宇;他对近代中国发
展道路的天才式思考令人惊奇,开放的心态,学以致用的精
神,时至今日,仍不过时。
人们常说, “时势造英雄” , 我们也习惯于看一个历史人物先
看当时的时代背景,似乎无论怎样的天纵英才,也只能产生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做时代允许并且要求他做的事情。
这虽然不错,却未免带了点宿命的色彩。或许我们还需要换个
魏源画像
003
角度想,为何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有的人终成大业,有的人却
终身碌碌,有的人能顺时而动,有的人却要逆势而为?古人治
史,从来强调“知人论世” , “知人”才能“论世” 。 只有当我们
穿过历史的云烟,循着先贤的人生足迹,一同经历他的经历,
才能谈得上对其有了大概的全面了解,才可多少获取对于个人
生命、社会历史的有益启示。
章 忆昔懵懂方少时
山川俊秀邵邑醇良
魏源,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廿四日。原名远达,字良
图,号默深。此时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王朝对这片土地的
统治已延绵一又二分之一个世纪。那是清朝从盛世转入衰败的
时代,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帝国的弊病正在逐步暴
露,外来侵略更加深了这种危机。所谓万国来朝康乾盛世,所
谓富庶华美烟火人间,已慢慢成为半梦半醒之际日益消逝的歌
吹之声,越来越远,再无踪迹。
虽是时事动荡,但在魏源的家乡,常见的图景仍是男耕
女织,一派田园风光。今日若我们从长沙驱车向西南,须得
五小时车程才能去到魏源的故乡、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
地——邵阳县(今属隆回)金潭乡魏家塅。科技发达的今天仍
是车程辗转,想来在魏源的时代,纵使朝堂风云变幻,那里仍
002
旧青山秀水、安谧静美,是恍若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金潭古称金滩,是一个盘形盆地,南北长约十里,东西
宽处不过四里,当中地势平坦,屋宇栉比,阡陌纵横,树木葱
茏,鸡犬相闻。魏源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在生长,自幼就养成了
豁达开朗、沉静深邃的性格,更是一生对乡土充满了浓浓的依
恋。他成年后曾在《题加玉公祠》中饱含深情地将这片生养他
的土地称为美丽的“古桃源” 。
但实际上,魏源的故乡绝不是《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与
世隔绝的天地,商品交换早已借助崎岖的山路和绵延的资江,
将触角伸到这里,浸润了魏氏家族。
魏源的祖先原是江西省太和县人。魏万一和弟万二为躲
避元朝末年的兵乱,迁居到湖南省善化县,明朝永乐年间
(1403~1424)又迁居到邵阳县金潭级,从此便定居下来。
如果以魏万一为世,那么到了魏源曾祖父魏大公就是
第十二世了。魏大公,字席儒,家中富有。根据《邵阳金滩魏
氏族谱》记载,魏源的曾祖魏大公“除收租外,并服贾经商,
财源称意” , 并同时以孝顺母亲和好周济贫困著称。他习惯在大
雪天里穿好几层裤子外出,遇到衣不蔽体的人,随即便脱下自
己的裤子帮别人保暖,如此这般,回到家竟然常常只剩一件空
荡荡的外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 邵阳大旱,粮食歉收,
官吏却照旧向农民征收钱粮,催之甚急,引得全县骚动,人心
惶惶。魏大公看到这种情况,慷慨解囊,为本乡所有农民交纳
003
了全部钱粮。县令深为这一义举感动,赠给他“邵邑醇良”匾
额,用来赞扬他的德行。
魏源的祖父孝立公“承其家业” , 农商互补, “家颇饶裕” ,
能修万石谷仓,仍然好周济贫穷,但凡乡里有类似修桥补路的
善举,他都要捐款资助。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有所谓“士、农、工、商”“四
民”的说法。士是知识分子,他们通过读书、考试,取得“功
名” , 然后,一部分人步入仕途,成为官员;另一部分人或者
从事教育事业,或者充任幕僚。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 , 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因而受人尊敬。其次
是农民,他们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生活相对困苦,当然
其中不乏发家致富者,成为地主或知识分子。工人,指的是手
工业工作者,他们凭手艺吃饭,其中少数人成为作坊主或工场
主。商人是贩运和销售商品的经营者,赚取“买贱卖贵”的差
额利润。 “四民”之中,士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
因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或“崇本抑末”的政策,导致商
人的地位。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金潭魏氏家族像那个时代无数
的农耕之家一样,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在家族具有
了一定经济实力后,并不想世代为农、为商,而是追求读书进
仕,由农耕世家向半耕半读、农商并举的方向发展,力图能有
004
子孙走出金潭,步入上层社会。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终于为这个家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他是国子监生, “好读书,喜游览,所至交其豪杰” 。 但因连年战
乱、家中人口众多,魏家家道日渐中落,等到他与兄弟十人分
家时,家中有瘫痪在床的老母、四个稚童待他抚养。于是在魏
源六岁那年,魏邦鲁通过捐纳谋得巡检一职,从此一直在江苏
地区担任小官吏,直至后来死于宝山主簿任上。
魏邦鲁辗转多地为官,却始终清正廉明,所到之处必定拜
访当地的豪杰贤士,调解民间诉讼,督促生童学习,政绩斐
然。因为他的清廉名声远播,所以上级特别指派他管理苏州钱
局。即便在这个公认的“肥缺”上,魏邦鲁也贯彻了他一向的
准则,毫无所染。在年终申状中,他的上级、知府额腾伊曾这
样评价他: “本员管局一载,实能弊绝风清,且破除积习,不受
陋规,洵佐杂中难得之员。 ”
除了为人正直,为官两袖清风,魏邦鲁涉猎也十分广泛,
颇懂医术,在工作之余常常免费为乡亲看病,为人乐善好施。
也正因如此,虽然他一直都担任小官,却深得巡抚陶澍和布政
使林则徐、贺长龄的尊敬,并在潜移默化中给了魏源深刻的
影响。
魏源的母亲陈氏同样深深影响了魏源的性格。毕竟,魏父
因为公务繁忙,任职之地距离家乡太过遥远,且俸禄微薄,不
能经常回家,家庭便更多依靠魏源的母亲支撑,家务也全靠她
005
来操持。陈氏是一位贤淑的妇女,她每日既要纺纱织布维持生
计,又要服侍年老体弱、瘫痪在床的婆婆,却数年如一日,毫
无怨言。她同时又是一位极具远见的母亲,努力为孩子创造更
好的生活环境,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每到夜幕降临,她总是
点燃油灯,借着昏黄的灯光,一边织布一边陪着孩子读书。
这时家中总是洋溢着恬静和暖的气氛,让人欣欣然忘却眼前
的清苦。
魏源就是在这样清贫却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
辈的清廉正直、乐善好施让他学到了为人的操守,清贫的家境
让他养成了刻苦勤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都成为他今后人
生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少年苦读名师高徒
相传在魏源出生的夜晚,他的母亲陈氏做了极为奇怪的
梦。迷离惝恍间一位身着古衣冠的清俊仙人“持巨笔及金色花
授之” , 梦醒之后的清晨陈氏便生下魏源。
在古代中国,如椽巨笔多用于撰写宏文巨著,也代称大手
笔、大作家。这由来于晋朝武帝时期,当时有个文人名叫王
珣,他曾在梦中遇到一位神人赐他巨笔,那笔杆有屋椽那么
粗。醒后,他既吃惊又开心,对身边人说: “从这件事看来,我
一定要成为大作家。 ” 果然,不久之后,武帝逝世,哀册之类的
文件全部由他负责起草,文采惊人,赢得大家一致称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