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34834
《米粮库胡同往事》一书围绕着北京城地安门内的米粮库胡同,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间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身影的历史文化名人,细腻地勾勒出来。地因人显,以胡适、梁思成、徐悲鸿、徐志摩、陈垣等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在米粮库胡同居住,交友,做研究,开展文化活动,为米粮库胡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具有了文化之魂和生命之魂。
引子 [ 1 ]
上篇 与米粮库胡同有关的人和物
一、皇城的北大门——地安门 [ 7 ]
1.名人笔下的地安门 [ 9 ]
2.皇城墙与米粮库胡同 [ 14 ]
二、胡同中“藏”着胡同——慈慧胡同 [ 16 ]
1.“读诗会”群星灿烂 [ 17 ]
2.胡同深处读“马列” [ 22 ]
3.《独立评论》的创办与黎昔非 [ 25 ]
三、携手相依:恭俭胡同与米粮库胡同 [ 31 ]
1.沿着郑和的足迹 [ 33 ]
2.恭俭冰窖 [ 34 ]
3.皇室贵胄开“杠房” [ 37 ]
4.“洋作家”遇“洋博士” [ 41 ]
四、油漆作胡同的“辉煌” [ 46 ]
1.“小”胡同似迷宫 [ 47 ]
2.庄士敦,教授的不仅是外国话 [ 49 ]
3.“紫禁城的黄昏” [ 53 ]
4.“洋博士”的神秘电话 [ 55 ]
五、胡同口对口——黄化门街 [ 58 ]
1.“帝师”清华学堂“行走” [ 59 ]
2.李莲英故居 [ 62 ]
3.张申府的“革命”足迹 [ 64 ]
4.青年住过的地方 [ 68 ]
下篇 群英荟萃米粮库
一、陈宗蕃自建“淑园” [ 73 ]
1.中西兼容筑家园 [ 73 ]
2.脚踏实地写“燕都” [ 76 ]
3.“淑园”频频易主 [ 77 ]
二、胡适的房东——袁祚廙 [ 79 ]
1.通过科举,考取功名 [ 79 ]
2.洋楼转租胡博士 [ 80 ]
3.袁家的儿媳,陈布雷的爱女 [ 82 ]
4.袁家的女婿叶公超 [ 84 ]
三、胡适在米粮库胡同的日子 [ 90 ]
1.举家入住小洋楼 [ 91 ]
2.胡适与鲁迅及其他 [ 94 ]
3.在“四十大寿”那天 [ 98 ]
4.为人师表,仗义疏财 [101]
5.“我的朋友胡适之” [103]
6.北平遗存捐北大 [105]
7.在台湾的他,就这样走了 [108]
四、“国宝”陈垣写给胡适的“信” [110]
1.陈智超忆祖父 [111]
2.陈垣办“平民中学” [114]
3.拥抱新社会 [115]
4.“国宝”也有“两难”事 [118]
5.在那担惊受怕的年代 [121]
6.师生同父子 [123]
五、傅斯年的真性情 [125]
1.《大纲》之中建真情 [126]
2.绰号“大炮”,与“汉贼”势不两立 [130]
3.拒绝官场,肝胆相照 [132]
4.侍母至孝,呵护后辈 [134]
5.“台大”楷模 [137]
六、陈半丁的“五亩之园” [140]
1.莫说同行是冤家 [140]
2.“五亩之园”结硕果 [143]
3.“周宴”受益众人 [145]
4.新社会,新问题 [147]
5.“文革”中的小竹车 [148]
七、梁思成与米粮库胡同的缘分 [151]
1.忆往昔,青春年少时 [151]
2.米粮库胡同的美好时光 [153]
3.北京古城被拆时 [156]
4.“梁陈方案”被否决 [158]
5.大屋顶“圆梦” [160]
6.此情可待成追忆 [162]
八、徐悲鸿的身影 [167]
1.米粮库胡同作画抒怀 [167]
2.问世间,情为何物 [170]
3.徐悲鸿卖“马” [175]
4.与白石老人的忘年交 [177]
5.却留思念在人间 [179]
九、诗人徐志摩的情感世界 [183]
1.痴情诗人别“康桥” [184]
2.被训责“用情不专” [188]
3.与泰戈尔的友情 [191]
4.离别话语“八宝箱” [193]
5.徐志摩遇难之后 [195]
6.元帅自称是学生 [198]
十、丁文江与胡适的兄弟情 [200]
1.科学化深的中国人 [202]
2.胡适“亲爱”的人 [203]
3.人格操守,令人敬仰 [206]
4.众人痛失“老大哥” [207]
十一、胡适贴心的“徒弟”罗尔纲 [210]
1.师门五年,精心指点学术 [211]
2.《师门五年记》感念恩师 [213]
3.倾心研究“太平天国史” [215]
4.“师徒”隔海相望 [217]
十二、石原皋的“神秘”身份 [221]
十三、不得不说的江冬秀 [226]
1.结识胡适,文明结婚 [227]
2.“夫唱妇随”为上策 [230]
3.女人的心思你不懂 [234]
4.痛失夫君及爱子 [237]
十四、米粮库胡同中的常客 [239]
1.不羁的北大校长——蒋梦麟 [239]
2.沈从文的炽热之心 [244]
3.“中国的拜伦”梁宗岱 [252]
4.“毛三爷”学问了得 [260]
5.吴晗的短暂人生 [263]
结语 [270]
后记 [271]
地安门是元大都皇城北端的城门,1954年,因有碍交通被拆除。地安门虽已“名存实亡”,但周边的街道和胡同格局并没有大的改变。离地安门南边不远,有条不起眼儿的米粮库胡同,明代称之为米盐库,属内官监,清代改称米粮库。也就是说,这里早年间是皇宫的粮库;库址就设在景山之北,穿过景山便是皇宫,运粮颇为近便。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帝溥仪宣布退位,米粮库的作用逐渐消失。皇亲国戚均已断了俸禄,皇粮您就更甭惦记了。再以后,“粮库”里无粮,便将“库”改造为民居,并定名为米粮库胡同。或许原本是“粮库”留下的底子,在改造为民居以后,这里不仅院落宽敞,房屋高大,而且房前屋后,花繁叶茂,花园菜地皆而有之。如此,皇城脚下的米粮库“社区”逐渐享誉京城。
随着近年来北京旅游的不断增温,距离米粮库胡同不远的南锣鼓巷、什刹海荷花市场名声大震,游人如织。其中不少游客也按图索骥,寻找至米粮库胡同一探究竟,以满足好奇心。
如果是初来乍到,步入米粮库胡同东口,您会感觉这条胡同虽很宽阔,但不太长,直通通的也就300来米,且胡同北面灰墙矗立,显得有些单调乏味、平淡无奇。其实,您只要沿着胡同耐心走到头,再向南拐,则进入一条宽不过2米的小巷;继续行走十几米后转向西,眼前豁然开朗,周边不仅有小门小户的住家,且路南就是米粮库小学校门。之后,您再沿着胡同继续西行,向北拐弯后再向西,循着熙攘之声便与南北走向、被誉为有“明朝老胡同风骨”的恭俭胡同汇合了。
在米粮库胡同中行走,您可尽情感受北京胡同的魅力。在张弛有序的布局中,其院落间、胡同间在“拐弯抹角”之中,合理有机,默契相连。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米粮库胡同的总体建筑格局并无大的改变,多是“缝缝补补”或“小打小闹”的改建或翻建,很少有动静较大的土木工程。
倘若您再刨根问底,还可获知,如今灰墙矗立的地界,历史上既不是王府花园,也不是皇亲国戚的府邸,而是清末举人、曾官费留洋日本的民国政府官员陈宗蕃的私宅。如今,百十来年过去,陈家私宅早已被“肢解”,且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变迁,住户更迭,原有私宅早已面目全非。
总之,要想把米粮库胡同“往事”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还得从地安门的根子上说起。
学者郭京宁在其著作《穿越皇城》中写道:“书中的故事源自皇城,作者是它自己——我不过是个记录者。”
这话讲得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