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5092945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稀有剧种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有着较高的艺术审美、社会文化、历史认知和学术研究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稀有剧种抢救工作能是一个起点,进一步探索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为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简介
稀有剧种,指的是河南省境内除豫剧、曲剧、越调、京剧之外,流布区域相对较窄、观众和从业人员较少、影响相对较小的剧种。稀有剧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展示了河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很大的文化发掘潜力和社会、艺术及人文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这些稀有剧种在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是对四股弦的研究与介绍,图文并茂。
目 录
章 四股弦概述
四股弦(五腔调)分布图
第二章 四股弦剧目
第三章 四股弦音乐
第四章 四股弦行当表演
第五章 河南四股弦班社、团体
第六章 河南四股弦相关人物
第七章 河南四股弦班规制度和演出习俗
附录 河南四股弦大事记
后记
四股弦(五腔调)分布图
第二章 四股弦剧目
第三章 四股弦音乐
第四章 四股弦行当表演
第五章 河南四股弦班社、团体
第六章 河南四股弦相关人物
第七章 河南四股弦班规制度和演出习俗
附录 河南四股弦大事记
后记
前 言
河南是戏曲大省,除了豫剧、曲剧、越调等三大地方戏曲剧种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剧种,我们一般称之为“稀有剧种”,如大平调、大弦戏、怀梆、宛梆、四平调等。
稀有剧种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唱腔以及灵活的表演形式,它们活跃在乡村坊间,深受民众喜爱,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更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这些稀有剧种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有着较高的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省绝大多数稀有剧种已经被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其中,有29个(除豫剧、曲剧、越调)剧种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各级文化部门以及很多社会组织为了保存保护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现代艺术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稀有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少数稀有剧种甚至到了濒危状态。
如何完整保存这些稀有剧种的艺术呈现和艺术成就,能否解决好稀有剧种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近年来思考较多的一项重要工作。2012年12月,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启动实施“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工程用两年时间,对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稀有剧种传统剧目进行收集、整理、复排、摄制、记录。这项工程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探索性的试验。两年来,在各级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至2014年底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基本摸清了稀有剧种生存现状,二是编辑出版了一批专著,三是收集一批传统剧目剧本、乐谱,四是征集一批稀有剧种相关实物,五是建设一批展示场馆,六是复排、拍摄一批传统剧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调集力量,对稀有剧种的历史沿革以及它的成长轨迹都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剧种志”的方式,为每一个稀有剧种出版一部图书,不仅从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对稀有剧种的艺术层面进行了详尽的搜集、整理和记录,而且从文化层面对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全省稀有剧种的保护和有效传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组织开展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目的就在于探索出一种分类保护的工作方法,并将其推广到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希望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以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探索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为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稀有剧种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唱腔以及灵活的表演形式,它们活跃在乡村坊间,深受民众喜爱,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更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这些稀有剧种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有着较高的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省绝大多数稀有剧种已经被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其中,有29个(除豫剧、曲剧、越调)剧种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各级文化部门以及很多社会组织为了保存保护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现代艺术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稀有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少数稀有剧种甚至到了濒危状态。
如何完整保存这些稀有剧种的艺术呈现和艺术成就,能否解决好稀有剧种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近年来思考较多的一项重要工作。2012年12月,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启动实施“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工程用两年时间,对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稀有剧种传统剧目进行收集、整理、复排、摄制、记录。这项工程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探索性的试验。两年来,在各级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至2014年底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基本摸清了稀有剧种生存现状,二是编辑出版了一批专著,三是收集一批传统剧目剧本、乐谱,四是征集一批稀有剧种相关实物,五是建设一批展示场馆,六是复排、拍摄一批传统剧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调集力量,对稀有剧种的历史沿革以及它的成长轨迹都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剧种志”的方式,为每一个稀有剧种出版一部图书,不仅从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对稀有剧种的艺术层面进行了详尽的搜集、整理和记录,而且从文化层面对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全省稀有剧种的保护和有效传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组织开展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目的就在于探索出一种分类保护的工作方法,并将其推广到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希望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以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探索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为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