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680758丛书名: 大师馆系列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他的文学人生》这本书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面地总结了这位秘鲁作家写作生涯中的重要事件及其所引发的争论;
略萨研究在国内曾经出现,本书的出版必将重新掀起对这一位新时代作家研究的狂潮;
拉美国家作家研究在国内十分稀少,本书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略萨谈起,内容涉及大量拉美国家文学发展的一些信息,是很好的研究素材。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在74岁时摘得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他在拉丁美洲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令人惊讶的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哪本书以传记的形式完整记录巴尔加斯•略萨的文学人生,而这本书则次全面地展现了这位多产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文学生涯。本书是美国受尊崇的拉美小说研究学者之一雷蒙德•莱斯利•威廉姆斯(Raymond Leslie Williams)的作品,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巴尔加斯•略萨的大量小说进行了的论述。
作者针对巴尔加斯•略萨备受赞扬的早期小说中的复杂性、细微性和范畴性,以及他给予原住居民的热情支持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然后作者把目光转向近期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充分的桥梁作用,将繁荣的文学遗产与现今多样化的当代拉美小说作家联系起来。除此之外,作者详细描述了巴尔加斯•略萨悲惨的童年生活和这段经历对他造成的影响——尤其体现于他一生对权威人士的蔑视。另外本书还描写了福克纳、福楼拜等对其写作事业造成影响的作家。本书后还附上了作者与巴尔加斯•略萨进行的正式访谈和一些随意的交流,以及作者从谈话当中获得的思考。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序/001
章
知识分子的传记/001
年轻时代(1936—1974)/001
成熟的作家(1975—1991)/057
21世纪的作家 荣膺诺贝尔奖(1992—2010)/091
第二章
21世纪的小说家/103
结论/134
第三章
重读巴尔加斯·略萨/138
现代骑士小说:娱乐之作/139
作家的创伤与作品/149
对于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生态批评阅读/153
现代主义者巴尔加斯·略萨(及其后现代尝试)/171
后记/196
附录/231
永不停歇的灵魂
——一个现代主义者的自白
王春晨
在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他无处不在的披露。本书结合略萨文学,诠释了一个现代主义者的社会见闻以及他作为一个有责任的文人的社会使命感。
总结略萨的一生,用一个词,就是“传奇”。从他幼年被父抛弃,到进入军校,再到写剧本、成为报社记者,与年长20岁的女人结婚,再到丛林探险,游历欧美,后竞选总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生,着实让人叹为观止,着实辉煌。
本书的特色在于,以时间顺序,对略萨的所有小说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用他的作品连接他的人生,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他关注时事、关注现实。对20世纪拉美社会做了详尽的记录和解读。他的《挑战》《首领们》《绿房子》《叙事人》等作品,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对种族主义暴行的揭露,他的亚马逊丛林纪事,则体现了略萨对丛林土著的肯定,展现了他的现代主义人文思想。他的《城市与狗》让他名声大噪,这本记录了略萨军校痛苦经历的小说,展示了他深入阅读福克纳与萨特作品之后的成果,他的“将情节与悬念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文学创作手法,在此得到彰显,略萨小说的独特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成为后来作家竞相效仿的典范。
《城市与狗》是略萨小说中非常著名的一部,小说在国外的成功与在秘鲁国内的失败形成反差,揭露了秘鲁社会的腐朽政治。略萨小说中的背景叙事发、附加元素以及福克纳与福楼拜式的叙事技术,掌控一切的全知叙事者、隐喻、暗示等手法,都是他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展示。
书中将略萨一生简单地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来归纳。他的辉煌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酒吧长谈》,《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坏女孩的恶作剧》等作品的诞生,略萨迎来了他文学人生的*。他的情境与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得到发展,他对秘鲁社会、政治的关注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直到1989年宣布竞选秘鲁总统。巴尔加斯?略萨的一生,不仅是属于文学的,还属于秘鲁社会、政治,他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他对执政者的反对,对相关文人的鄙夷。书中有意思的是略萨与马尔克斯的恩怨情仇,他对秘鲁国内政治的忧心。
终其一生,略萨都在为拉美文学的繁荣做贡献,他不仅是拉美的,也是世界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受到、、、、、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的影响,也读过中国作家、、等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略萨堪称人类正义与反抗的引领者,是20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灵魂,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他不仅收获了自己的文学人生,还收获了全世界为和平、公平正义以及人类自由解放而努力奋斗着的人们的青睐和敬仰。
重读巴尔加斯·略萨
巴尔加斯·略萨的16部小说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创伤及失败,探讨这些或者与之紧密相关的问题,它们也就成为其作品中惯常的主题,许多评论家乐于使用的词汇则是“困扰”。在他结构细致、篇幅长的5部著作,也就是他的“完全小说”中,他接触并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伤、“魔鬼”以及“困扰”,从专横的父亲角色到童年天堂的丧失(童年时代在科恰班巴的乌托邦),以及母亲角色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绿房子》《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公羊的节日》以及《凯尔特人之梦》的创作素材。这5本大部头的“完全小说”是巴尔加斯·略萨,这位20及21世纪拉美主要现代主义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核心作品。
通过那些结构较为简单、篇幅较短的小说—他的6部“娱乐之作”,巴尔加斯·略萨不仅批判了那些与他内心的“魔鬼”及“困扰”息息相关的社会团体(军队、天主教会、传统政党等),也嘲笑了自己。这些诙谐的小说充满了讽刺与自嘲的元素。这6部“娱乐之作”,《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莉娅姨妈与作家》《谁是杀人犯》《继母颂》《情爱日记》以及《坏女孩的恶作剧》,其中均有巴尔加斯·略萨式的人物。创作这6部作品是,作为职业作家的巴尔加斯·略萨写作生涯已经平稳无忧,生命道路步入成熟阶段,足以调侃自己隐秘的个人及职业缺陷;同时,他的叙事技巧已经登峰造极,足以创作出以上这些娱乐大众的故事。读者对巴尔加斯·略萨作为作家、政治思想家及为人方面了解得越多,就会越觉得这6部小说充满趣味。这6部“娱乐之作”理想的受众,就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忠实读者”。
剩余的5部小说并没有被归入“完全小说”或者“娱乐之作”的范畴,分别是《城市与狗》《狂人玛伊塔》《叙事人》《利杜马在安第斯山》以及《天堂在另外的街角》。这5部小说并没有执着地创造完整的幻象,也并非幽默且略带自我抨击的娱乐作品。巴尔加斯·略萨将祖国秘鲁作为这5部作品的背景,分别涉及他的童年、军校求学生涯、前往亚马孙丛林寻找叙事人的经历、武装游击队起义、性欲求以及秘鲁的过去。这些作品都与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伤和挫败有关,其实际创作的过程极有可能是痛苦和不快的,或许也是其作品中读起来容易给人带来不快的。
现代骑士小说:娱乐之作
这6部娱乐之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妙趣横生的情节,但这几部作品也涉及读者(尤其是巴尔加斯·略萨小说的读者)以及作家(很大程度上是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自己)。
对于巴尔加斯·略萨而言,小说娱乐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小说,他在马德里读研究生时于西班牙国家图书馆研究过这种文类,从早年的阅读时光开始,他就对这些作品极为着迷。对骑士小说的兴趣是巴尔加斯·略萨非常个人化的偏好:例如,他这一代的拉美作家均曾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表达过对威廉·福克纳作品的喜爱,而塞万提斯也得到大家的钦佩和赞赏。但在20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代表作家中,甚至对于所有拉美现代作家而言,巴尔加斯·略萨对于骑士小说的褒扬以及他在自己部分小说中娱乐读者的尝试,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巴尔加斯·略萨始终是骑士小说的忠实读者,尤其是偏爱加泰罗尼亚作家华诺特·马托雷尔(Joanot Martorell)的作品。这也是他对创作娱乐小说感兴趣的初来源。巴尔加斯·略萨曾经评论过马托雷尔在伊比利亚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小说《骑士蒂朗》堪称15世纪以来伊布里亚半岛文学的经典之作,曾受到塞万提斯的高度评价,在其名著《堂吉诃德》中宣称《骑士蒂朗》是“当世著作”(el mejor libro del mundo)。
巴尔加斯·略萨名为“华诺特·马托雷尔与《骑士蒂朗》中的附加元素”(Joanot
Martorell y el elemento anadido en Tirant lo Blanc)的论文自从其英文版1968年首次在华盛顿的普尔曼市出版后,曾经多次再版,得到广泛传播和引述,跟塞万提斯那夸张的称赞一样,让马托雷尔为世人所熟知。在这篇论文中,巴尔加斯·略萨再次提出其“附加元素”的理论,认为每位作家都会在轶事素材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自创的元素,他在其他论文中也曾提到过这一观点。或许,对于巴尔加斯·略萨的读者而言,与他对马托雷尔作品中“附加元素”的兴趣相比,秘鲁作家将这部中世纪经典作品“现代化”的巧妙方法才更值得注意。当然,“使其现代化”有几重可能的理解方式。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就有与中世纪欧洲及天主教正统决裂的“现代意识”。例如,卡洛斯·福恩特斯就强调塞万提斯作品《堂吉诃德》的模糊界限,称它是体现现代性的早期小说;另一方面,在巴尔加斯·略萨看来,作家的现代性与形式问题及叙事技巧息息相关。巴尔加斯·略萨将马托雷尔的小说当作娱乐之作来读时,他也不能不关注其叙事技巧。
巴尔加斯·略萨曾给马托雷尔的书信集写过序,在这篇序言中,他不但谈到马托雷尔的作品中充斥着战斗和暴力场面,还提及战斗“形式”在中世纪骑士小说中的重要性。战斗是与暴力及死亡息息相关的“传统仪式”。巴尔加斯·略萨强调这种复杂的传统仪式是骑士为决斗量身定做的惯例。起初,双方要不断相互挑衅,交换战书,无休止地商议决斗的确切地点和条件,决定仲裁者的身份和等级等,所有这些为马托雷尔热衷于战斗形式提供了理想的背景。当然,同样的话也可以用在巴尔加斯·略萨身上,正因为对故事情节本身及其形式的热衷,才让他被马托雷尔的作品所吸引。巴尔加斯·略萨称这种信件往来的商议方式为“典礼式的语言盛宴”,接着强调这种“语言盛宴”终如何变得比决斗本身更加重要,以至于决斗不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经过此类长期的协商后,决斗的时间和地点被敲定,马托雷尔及其对手接下来必须商量的是仲裁者应具备的特点;现在,语言变得非常简洁,这进一步证明这些书信的真正主题并非真刀真枪决斗,而是文本及语言的形式。巴尔加斯·略萨继续着自己的探讨,等到他评论马托雷尔的第三封信件时,语言已经超越了行为。决斗的主题及形式安排就此结束,马托雷尔发出的邀请函不再是为了决斗,而是召集聚会或者宴席:拘泥于形式、热衷于规则和场面的马托雷尔,从伦敦发出邀请函,请他的对手来赴亨利四世举行的聚会。很明显,这是彻头彻尾的娱乐活动。巴尔加斯·略萨终对马托雷尔的书信作出结论,将这位中世纪作家跟他偏爱的许多小说家联系起来:断定马托雷尔是位“持不同意见者”(对现实情况持有不同意见),还是个“盲目的造反派”,他对现实的不满达到极限,以至于想要创造出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现实,即便这种现实只能通过语言来建构。
经过巴尔加斯·略萨、西班牙学者达莫索·阿隆索(Damoso Alonso)以及几位加泰罗尼亚教授的努力,马托雷尔于1490年首次出版的骑士小说,于2005年推出全新的加泰罗尼亚语版本,编者是罗萨·希内尔(Rosa Giner)和乔安·佩里塞尔(Joan Pillicer)。
初的文本共做了3段献词,与读者进行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互动。《骑士蒂朗》开篇用加泰罗尼亚语写出下面的献词,确认这本书的出版要向耶稣基督及葡萄牙的费尔南多王子致意:
A
Honor Llaor I Gloria de Nostre Senyor Deu Jesucrist I de la gloriosa
sacratissima verge Maria, mare seua I senhyora nostra, comença la lletra del
present llibre anomenat Tirant lo Blanc, adreçada per Mossén Joanot
Msartorell, cavaller, al sereníssim Príncip Fernando de Portugal.
这一献词或许会让读者们质疑,究竟作者“持不同意见者”及“造反派”的程度有几分。
这部著作的加泰罗尼亚语版本共分5大部分,包括36章(英语版本则分为11章)。在献词的叙述部分(接下来的两页),马托雷尔称“英明的王子”(gloriós príncep)想了解事实真相(coneixer els fets),想了解中世纪时期那些品行高尚、声名赫赫、口碑极好的骑士们,尤其是想了解名为骑士蒂朗的英雄人物的众多事迹(els moltes insignes actes d’aquell tan famós caballer, anomenat Tirant lo Blanc),骑士蒂朗与全世界其他骑士相比,技艺方面可说是出类拔萃(resplendía en l’art
de cavalleria entre els alters cavallers del món)。这一陈述使得加泰罗尼亚作家能够在15世纪恰当地实现文学创作的目的,同时对统治集团中恰当的头面人物予以颂扬,这次是位王子。(跟秘鲁那些给巴尔加斯·略萨带来创伤的头面人物不同,这些头面人物非但不喜暴力,反倒将文学创作及仪式置于暴力行为之上。)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表面上,该文本的作者似乎不像是“造反派”或者“持不同意见者”,而是一位尊重统治集团繁文缛节的艺术家。
正文前的第二篇文本,也就是第二篇献词,更值得那些强调“独创性”的后浪漫主义读者注意。在文中,马托雷尔提到,由于王子的要求,小说的故事情节取自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文本,由于故事源自英语文本,因此不算马托雷尔的原创。接下来,作者也表示,作为骑士团的成员之一,他能够理解和接受讲故事的重要性:estic obligat a manifestar els actes virft uosos dels antics
cavallers, sobretoto perquè en l’esmentat tractat estorba molt extensament relatat tot allò referent al dret i a l’ordre de les armes i
de la cavalleria(《骑士蒂朗》,19)。虽然翻译所付出的努力同样重要(不像现代作家,如博尔赫斯及巴尔加斯·略萨,可以自由创作),马托雷尔也为自己的作品开脱,称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Insuficiencia)以及“家族的责任”(ocupacions curials i
familiars)而且“由于我的无知,不仅将英语原作译为葡萄牙语,还将其译成了瓦伦西亚土语(m’atreviré, malgrat la meva ignorància, a traduir l’esmentada obra no sols de la llengua anglesa a la portuguesa, sinó de la portuguesa en vulgar valenciana)(《骑士蒂朗》,20)。这位加泰罗尼亚译者及作家将这本骑士小说从英语译成葡萄牙语,更译成了加泰罗尼亚语,这样一来,他在瓦伦西亚的加泰罗尼亚同胞便可以了解到骑士团成员的英勇事迹。此外,他还解释说,由于英语存在一些特点,使得翻译难于进行,以至于某些句子译得有些粗糙(la rudesa d’algunes sentencies)。
马托雷尔此处要表达的是几层言外之意:他的骑士小说并非原创,而是翻译作品;他所付出的努力为的是取悦王子(未来的葡萄牙国王,费尔南多殿下)。从这种意义上讲,巴尔加斯·略萨成年后,作为读者及作家,颇为看重小说的娱乐性;的确,在巴尔加斯·略萨心目中,马托雷尔小说的娱乐价值也得到肯定。虽然这部作品是对英语这种“无礼”或者“粗俗”语言的粗糙翻译,但仍是为了同胞们的安宁而创作的。
《骑士蒂朗》正文前的第三篇文本,是长达两页的序言(Proleg),依循许多中世纪文本的惯例,在这些文本中,作者提出他们的著作充斥着各种形式令人捧腹但没脑筋的人类行为,理应作为良好行为的典型(当然,是反面典型)。在整个这篇序言中,马托雷尔解释了相同的基本观点:兼具权势和美德之人—骑士们—的故事成为现世之人生活的楷模“Es,
doncs, molt convenient i útil posar per escrit les
gestes i histories antigues dels hòmens forts i
virtuosos perquè siguen clars espills, exemples i
doctrina per a la nostra vida, segons afi rma el gran orador Tulli”(《骑士蒂朗》,第21页)。在《骑士蒂朗》正文前的3篇文本中,马托雷尔声称虽然形式粗糙,但他怀着卫道士的目标,要创作一本为读者带来娱乐性的小说,现代作家—比如20世纪60年代文学大爆炸代表作家—的批评声音并未切中要点。
这部骑士小说的部分,以瓦洛克的吉耶姆伯爵的举动为开端,作者向我们保证这位英国伯爵拥有纯正的“贵族血统”(noble linaje)且“道德高尚”(grandes virtudes)。马托雷尔之所以将这两个条件并置,是因为骑士小说的基本假设是贵族必须具备出众的行为和道德,成为他人的楷模。高尚的情操还是更深更纯之爱的源泉,正如叙事者对伯爵的逗趣描述:“骑士好死,远胜凡人赖活”(“Amb gran pesar, el comte s’acomiadà d’ella bezant-la moltes voltes i llançant
dels seus ulls vives llàgrimes. També s’acomiadà de totes
el altres dames amb un dolor ineff able”)。
至于文本中宣扬的骑士价值,在部分国王亲自解读了其重要性之一:“像骑士那样死去,胜过痛苦地活着。”(val més ser cavaller amb bona mort que persona de penosa vida)(《骑士蒂朗》,第47页)小说的部分,英格兰贵族的成就之一就是在战斗中杀死两万名摩尔人(《骑士蒂朗》,第50页),将不列颠群岛从他们手中解放出来。通过这种极度暴力且令人振奋的手段,在战斗中取胜代表着依靠非凡的力量及勇气,缔造了不起的成就。
总而言之,《骑士蒂朗》中这种极具娱乐性的“语言盛宴”—有着娱乐性极强的情节,与读者频繁细致的互动—是巴尔加斯·略萨欣赏娱乐小说早期的来源,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也成为其6部娱乐之作的模板。巴尔加斯·略萨评论马托雷尔及其骑士小说的论文发表后,他前两部娱乐之作,《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及《胡莉娅姨妈与作家》也随即问世,其中多见读者与作家的互动《胡莉娅姨妈与作家》的语言盛宴涉及4名作家。位佩德罗·卡马乔,他出现的章节由名为马里托的角色叙述。用罗兰·巴特的话,“三流作家”这个词足以准确地形容卡马乔。第二位作家就是马里托,这位年轻文人在奇数章扮演叙事者的角色。小说中的第三位作家可以称之为叙事者佩德罗·卡马乔,他在偶数章(即9篇肥皂剧文本)扮演着内隐叙事者的角色。第四位作家就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自己,几部小说的作者,在这里则是众多批评及理论性文本(见第七章)的显著因素。虽然从未直接表明身份,但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作为作家,其声望的确得到承认,而且也通过互文性表现出来。文中的4位作家相互关联,彼此之间的多重关系也创造出巴尔加斯·略萨出色的娱乐小说。
以奇数章作为出发点,读者们意识到在佩德罗·卡马乔与马里托这两个人物之间构建的关系。考虑到人称叙事的限制(马里托的叙述),只是通过马里托能够观察和描述的内容,读者对佩德罗·卡马乔越来越熟悉。主人公的信息,跟读者能够获得的信息一样,仅限于在电台的几次相遇以及其他的造访。卡马乔诙谐有趣的自我塑造与马里托成为作家的愿望,形成并行发展的主题。随着两个人物之间关系的发展,年轻的作家逐渐了解到卡马乔的日常生活及创作理念。马里托将这一切都归于个人问题以及艺术风格。由于写作首先是“风格”问题,他的前几篇小说均是对博尔赫斯、马克·吐温以及萧伯纳等作家的模仿。卡马乔对所选择职业的努力和全身心奉献—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有趣模仿,使得马里托为之深深着迷。新手作家和职业作家都渴望创造艺术,可那位编剧只是位对娱乐之作颇为上瘾的三流文人,缺乏足够的能力,在知识或艺术方面继续发展。但马里托见证了卡马乔的作品对利马电台听众的吸引力。除了风格问题,马里托和佩德罗·卡马乔的关系使前者明白,为了成为职业作家,他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必须吸引读者;私人生活缺乏文学创造元素,但仍渴望全身心投入文学事业,这之间的矛盾他也必须解决。
至于马里托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关系,应该明确的是,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人。前者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某种程度上跟年轻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有些相似。两者之间的联系从小说行便可以看到,马里托称他小时候跟外祖父母住在米拉弗洛雷斯。在这一叙述过程中,叙事的自我是成年的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经验的自我则是年轻的马里托。这两个存在物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元素。马里托对博尔赫斯及海明威的模仿被证明是徒劳的,马里托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作品之间的对比也产生了有趣的效果。
佩德罗·卡马乔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之间的关系,包括模仿、调侃以及合谋。巴尔加斯·略萨的理论—可以回溯到他对骑士小说的着迷—非常符合这一探讨,尤其是他认为作家就应该敢于唱反调,将写作的艺术当成摆脱自身“魔鬼”的驱邪途径。巴尔加斯·略萨总是乐于接受那些勤奋刻苦的角色,排斥“天才”及“灵感”这些浪漫主义的概念。巴尔加斯·略萨坚持纪律性,与之相似的是,他阅读某些著作时极为着迷,尤其是他在其论著《纵情永欢: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之中充分描述了自己对《包法利夫人》的喜爱。
佩德罗·卡马乔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关系基于作者即文本外作家的自仿。即便在整部小说中,佩德罗·卡马乔都被讥笑是个蠢货,是不入流的作家,但这位伪艺术家始终对工作全身心付出,与此同时,他还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有趣的镜像。两人都有着对文学的狂热:巴尔加斯·略萨对律己给予高度称赞;而卡马乔则在肥皂剧中自始至终身体力行。
佩德罗·卡马乔与叙事者佩德罗·卡马乔的关系则是另外一种关系。佩德罗·卡马乔是出现在马里托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事者佩德罗·卡马乔则是肥皂剧内隐的作者。肥皂剧中的部分娱乐元素就源自这两者的互动。例如,虽然不知何故,但卡马乔对阿根廷人抱有极大的成见,如果读者对这位叙事者有所了解,就会体会到肥皂剧中的搞笑成分。对卡马乔个性的熟悉使肥皂剧增添了新的维度。虽然电台工作人员透露听众们喜欢年轻些的主人公,但卡马乔仍然顽固地创作出年长的角色,因此制造出搞笑的场面。
叙事者卡马乔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关系是作家们之间的第五层互动。奇数章及偶数章的二分法再次产生对比效果,这次是肥皂剧的叙事技术与巴尔加斯·略萨其他小说的叙事技术两相比较。叙事者卡马乔风格夸张、语言优美,特别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而巴尔加斯·略萨其他作品中的语言则简洁且直接。从出肥皂剧的句话,叙事者卡马乔过犹不及的风格就显露无遗。
就观点而言,巴尔加斯·略萨始终是福楼拜倡导的“客观性”的忠实信徒。因此,当肥皂剧的叙事者打断他的故事,解释为何50岁是“人生”,这样的评论性内容与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理论及此前的创作形成鲜明的对比。叙事者卡马乔还愿意通过介绍性的描述,来解读其肥皂剧中的角色,而不是像巴尔加斯·略萨在小说中通过行为和语言来揭示人物。
通过上面提到的一系列关系,《胡莉娅姨妈与作家》这部小说涉及的就是虚构出作家们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的层面予以展现。马里托对写作的艺术有所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之一就是写作艺术,作家们之间的互动让读者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写作艺术。在这一经验中,读者也对创作过程有所贡献,使“理论性”作品(关于马托雷尔、福楼拜以及其他作家)得以实践;很明显,这部小说对写作的命题提出了一个推论:阅读。作者邀请读者来解决阅读的技术问题,与此同时,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行为本身就是主题。
马里托的作家生涯需要直接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读者。年轻的小说家发现,他取得文学成功的首要障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反应,而不是作品的文学价值。例如,他将胡莉娅姨妈作为自己的读者,发现作者及读者对于文学创作的看法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他为她读自己写的故事《十字架的产物》(The
Creation of the Cross)时,他清晰地提出她批评的都是那些虚构元素。这一情节的重要意义共有两点:首先,证明了沃尔特·翁(Walter Ong)的推论:阅读是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她(胡莉娅姨妈)缺少的是相关的知识;其次,使马里托早早认识到小说营造出关系中存在着全新的实体:读者。马里托尚未成功地虚构出一个角色,能够让他那位伪读者感到满意。因此,作家的成熟不仅仅要学会写故事,还要懂得如何发现读者。
《胡莉娅姨妈与作家》的读者不可避免地遭遇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源自他或者她进行的特定活动。在这个特殊的文本中,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两种类型不同的章节,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简单(虽然有趣)的肥皂剧在一部当代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尤其是当它占据小说一半篇幅的时候。以下的问题也可能被提出来:当代小说的读者(假定是博览群书的读者)如何能够接受一部包含着一半庸俗肥皂剧内容的小说?这些肥皂剧的确是其中一位主要角色特殊活动的样本,但作为独立的章节或许还有所欠缺。
要思考该问题,可以通过审视这位“伪读者”来实现,她之所以被创造出来,为的就是呈现那些由肥皂剧为内容的章节。这位虚构读者并不像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此前小说的读者那样自尊自重。如果说巴尔加斯·略萨以往小说中叙事技术的妙用,某种程度上是对读者的恭维,这里的读者似乎被降格了,因为巴尔加斯·略萨解读的是简单的问题—将我们置于次要的位置。虚构的读者对赤裸裸的暴力和性感兴趣,而呈现这些元素的又是戏剧化模式。虚拟的读者喜欢简单的幽默,比如法庭书记员被滥交少年迷得神魂颠倒的场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