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5294丛书名: 无
★ “探险家”式的新历史学者
“执政官”式的新历史读法
★ 西汉与康乾:两种中国盛世的典型逻辑
兴盛到衰亡:亲抵历史现场的全新讲述
★ 经济–战争–版图–人口–贪腐–中央集权–马尔萨斯陷阱
哪一个才是盛世兴盛与衰亡的典型要素?
★ 时代在进步,人性在重复。不理解现实,就没法读懂历史;读不懂历史,也很难理解现实。
★ 这本书讲的不单是书斋里,故纸堆上的考据、推理与想象的历史,更是对现实的领悟,与古人对话的会心,反映的就是人生观。读历史读的就是当下,读的就是你我他的人性。史家三长“才学识”中,*重要的是“史识”,也就是见识才是*重要的,同样也是*难的,这本书在带给大家历史常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带给大家分析繁杂信息的思路与见识,和对历史脉络的把握。
西汉是我国*个统一强盛的帝国,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全书对西汉的兴衰,作了全面、深入的剖析。汉高祖刘邦在位7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了基础。之后通过“文景之治”,经济蓬勃发展,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曾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经过昭帝、宣帝两代38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的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此后几代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8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作者以流畅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勾画了一幅西汉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图画。书稿中作者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议论、点评,语言犀利,极富个性。
序
前言:在盛世与衰世之间
第一章 一统天下与迅速败亡
第一节 统治难题:天下苦秦久矣
第二节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第三节 至死不悟:西楚霸王的末路
第四节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家初创
第二章 德莫胜于孝文皇帝
第一节 由功臣拥立的“弱势”皇帝
第二节 通往繁荣之路:国退民进、轻徭薄赋
第三节 四海止戈:奉行和平主义的外交政策
第四节 宽刑重法:一代仁君
第五节 举荐贤良方正与慧眼识英才
第三章 勉强合格的继任者与文景之治
第一节 七国之乱:皇帝与本家诸侯的火拼
第二节 盛世的奠基:文景之治
第四章 全面扩张:千古一帝的雄心
第一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祖孙的权力斗争
第二节 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第三节 开疆拓土:一定要超越秦始皇
第五章 雄才大略:不拘一格用人才
第一节 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平民精英的崛起
第二节 世家大族与平民精英的冲突
第六章 汉家自有制度:霸、王之道
第一节 “国进民退”与酷吏的兴起
第二节 严厉打击:控制贵族豪强
第七章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统治末期的转向
第一节 绝对独裁的体制:外朝与内朝
第二节 晚年的悲剧与幡然悔悟
第八章 盛极一时:舟车所通,无不臣妾
第一节 “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
第二节 故剑情深:平民出身的汉宣帝
第三节 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
第四节 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
第五节 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第九章 乱我家者,太子也:家天下的悲哀
第一节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二节 俗儒执政:优游不断的皇帝
脱离现实,缺乏社会经验,只重视书本二手知识的人经常是“名词蛊”,即沉迷于各种概念、术语、口号、理论。语言的魔力是很大的,因为人们的思维普遍就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而很少会进一步思考这些术语、概念、口号、理论本身是否正确、适用范围,以及是否经过验证。社会、人文学科(它们不是可以重复检验、证伪的“科学”)根本不存在如牛顿三定律这样确凿无疑、经过反复证实、证伪、可重复性检验的理论,但社会、人文学科的从业者却喜欢将自己半真半假(塔尖上的大忽悠一般不会相信,中底层的信众门徒才会真信)信奉的理论上升为经典实验物理学理论一样不容置疑,这也是一种“欺世盗名”。所以这些学科经常会为一些观点争执几十年、上百年,而最终没有任何结果,原因就在于这些争论的东西根本无从检验。中国古人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发明了名、实概念:名就是术语、概念、口号、理论;实就是实际情况。汉宣帝痛骂的“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喜欢玩弄词藻章句、术语、概念、口号、理论,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浆糊化,让人更分不清楚它们与实际间的差别,无所适从,只能听他们的忽悠,一思考就必须遵循他们忽悠的概念、术语、理论,这样他们就掌握话语权,可以混水摸鱼,增加社会认识成本,突出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何足委任的“俗儒”的典型特征。王莽是比他姑父汉元帝更加变本加厉的俗儒,他改变了全国地名,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导致与属国关系破裂,边境战争不绝。 ——(《盛世:西汉》第八章第二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