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1152442
1.钱穆,与吕思勉、陈寅恪齐名的“史学四大家”之一,20世纪Zui有中国情怀的史学家,黄仁宇、顾颉刚、余英时等人同声推崇的国学大师。
2.其人其时身处历史低谷,却对中华文明保持高度崇拜与自信。抵御“历史虚无”,反击“国民劣根性”,一场澎湃热烈的思想盛宴,一次提气解惑的文化旅途。
3.感性与理性交融,严谨与激情并行,历史追溯与现实关怀俱备。理解国学的极佳入门书,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不二之选。
4.典雅装帧,考究用纸,尽显经典沉淀质感。
《历史与文化论丛》共分四部分,从时代大势、民族性、社会结构、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了论说。作者的目光跨越过去、现在,直达遥远的将来,透过东西民族文化异同,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延续、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价值,旨在唤醒国人认识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建符合中国人气质的精神家园。
第一编/1
人类文化之前瞻/2
文化三阶层/6
人类文化之展望/19
世界文化之新生/23
人类新文化之展望/41
人类文化与东方西方/51
从人类历史文化讨论中国之前途/61
漫谈中国文化复兴/67
中国文化之唯心主义/97
第二编/107
中国史学之特点/108
中国历史与中国民族性/120
中国史上最近几个病源/130
近代西方在宗教科学哲学上之三大启示/138
新三不朽论/147
学与人/165
人生三讲/172
人生四阶层/184
第三编/191
中国文化之潜力与新生/192
孔教之伟大/196
儒学与师道/200
东方人的责任/205
五十年来中国之时代病/209
如何研究中国史/217
历史与时代/226
无限与具足/233
历史会重演吗/237
自然人生与历史人生/241
中国历史教学/247
从西方之大学教育来看西方文化/253
一所理想的中文大学/264
文化复兴中之家庭问题/270
母亲节说母爱母教/277
第四编/281
知识之两方面/282
物与心/285
读书与做人/294
中国文化与人文修养/305
当仁不让/314
在现时代怎样做一个大学生/318
关于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些感想/325
青年的责任——与青年书之一/333
爱我中华——与青年书之二/342
自觉自强——与青年书之三/351
人生出路——与青年书之四/360
从认识自己到回归自己——与青年书之五/369
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 ——黄仁宇
钱宾四先生,在北大任历史讲席已越10年,学识淹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di一人,刚敬之重之。 ——顾颉刚
论方面广阔、著述丰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和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余英时
钱穆在本世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之中是*有中国情怀的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在钱穆看来,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马悦然
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美国耶鲁大学
文化三阶层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整全体,我们要研究此一整全体,必先将此复多的、连绵的整全体试先加以分剖。分剖的方法,也可有两大步骤。一是把此多方面的人生试先加以分类。二是把此长时期的人生试先加以分段。前者是对人类文化加以一种横剖面的研究,亦可说是平面的研究。后者是对人类文化一种纵割性的研究,亦可说是直线的研究。但人类文化同时又是时空交融的一个整全体,因此我们的分类分段,横剖纵割,又盼能两者配合。划分段落与分别部门这两工作,我们又盼它能有一较自然之联系。
(一)
我们本此意向,暂把人生分为三大类。第一是物质的人生, 亦可说是自然的人生,或经济的人生。一切衣食住行,凡属物质方面者均归此类。人生本身即是一自然,人生不能脱离自然,人生不能不依赖物质之支持。此是人类生活最先必经的一个阶段, 我们称之为文化第一阶层。没有此最先第一阶层,便将不可能有此下各阶层。
然而人生是多方面互相融摄的一个整全体,所谓物质人生中,早已含有很多精神的成分。若人类没有欲望,没有智慧,没有趣味爱好,没有内心精神方面种种活动参加,也将不会有衣食住行一切物质创造。因此衣食住行只可说是较多依赖于物质部分,而并非纯物质的;只可说是较接近于自然生活,而非纯自然的。只要我们称之为人生的,便已归属到人文界与精神界,绝不能再是纯自然、纯物质的。此层须特别说明。即就环绕我们的自然界而言,如此山川田野、草木禽兽、风景气象,试问洪荒时代的自然界何尝便如此?这里面已经有几十万年代的人类精神之不断贯注,不断经营,不断改造,不断要求,而始形成此刻之所谓自然。这早已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未经人文洗炼以前之真自然。一切物世界里面,早有人类心世界之融入。此所谓物质人生,则只就其全部人生中之较更偏近于物质方面者而言。
其次是社会的人生,或称政治的人生、集团的人生,这是第二阶段的人生,我们称之为文化第二阶层。在第一阶层里,人只面对着物世界,全都是从人对物的关系而发生。在第二阶层里,人面对着人,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生活不先经第一阶层,将无法有第二阶层。但人类生活经历了某一段时期之相当演进,必然会从第一阶层跃进第二阶层。第一阶层只是人在物世界里过生活,待其跃进第二阶层,才开始在人世界里过生活。此如家庭生活、国家法律、民族风习,全属此一阶层。
最后才到达人生之第三阶层,我们可称之为精神的人生或说是心理的人生。此一阶层的人生,全属于观念的、理性的、趣味的。如宗教人生、道德人生、文学人生、艺术人生皆是。此是一种历史性的、超时代性的人生,此是一种可以长期保留、长期存在的人生。孔子、耶稣时代一切物质生活,一切政治、社会、法律、习惯、风俗,到今全归消失,不存在了。在他们当时第一、第二阶层的人生,到今已全变质,但孔子、耶稣对人生的理想与信仰,观念与教训,凡属其内心精神方面者,却依然留存不灭, 而且千古常新。这是一种心的世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只可用你的心灵来直接接触的世界。
人生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第一阶层里的人生面对着物世界, 第二阶层里的人生面对着人世界,须到第三阶层里的人生,才始面对心世界。面对物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物质人生。面对人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社会人生。面对心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精神人生。我们把人类全部生活划分为三大类,而又恰恰配合上人文演进的三段落、三时期,因此我们说文化有上述之三阶层。
此三阶层,把个人生活的经验来看,也甚符合。婴孩出生便哭,那时他只见光受惊,骤觉寒冷而不安,饿了倦了,想吃想睡,都会哭。那时他所面对的,完全是物世界。稍后慢慢懂得谁是他的父母兄姊,又懂得谁是他的熟人亲近,这才逐步踏进了人世界。更后渐受教育,懂种种心理,自己的,别人的,大至国家民族的观念,远至几千年前的历史,以及宗教、文学、艺术种种智识,这才闯进了心世界。人生三阶段,循序前进,个人如此, 整个人生也如此,并无大分别。
(二)
上述文化三阶层,每一阶层,都各有其独特自有之意义与价值。每一阶层,都各有其本身所求完成之任务与目的。而且必由第一阶层才始孕育出第二阶层,亦必由第二阶层才始孕育出第三阶层。第二阶层必建立于第一阶层之上,虽已超越了第一阶层,但同时仍必包涵第一阶层。第三阶层之于第二阶层亦然。现在先简率言之,第一阶层之特有目的在求生存,即求生命之存在。第二阶层之特有目的在求安乐,即求存在之安乐。存在不一定安乐,而求安乐,必先求存在。于存在中孕育出安乐,安乐已超越存在,而同时又包涵着存在。第三阶层在求崇高,在求安乐之崇高。安乐不一定崇高,崇高已超越安乐,但必由安乐中孕育而有,亦必包涵安乐,乃始见其崇高之真意义与真价值。
物质人生,在求生命之存在。食求饱,衣求暖,饱暖在求生存。生存即是其最高目的,饱暖只是达到此目的之手段。饱了暖了,失却生存,饱暖即无意义。若使不饱不暖亦可生存,饱暖亦无价值。物质人生全如此。
但一进到社会人生,意义又别。孟子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俱指第一阶层之人生而言。饮食只求自己生命之存在,男女则求自己生命之绵延,不独人类如此,禽兽亦如此,此俱属自然生活。在自然生活中,雌雄相遇,其视对方,只如一物,求能满足我自然的生存而止。但人文进化,不肯老停留在一男一女的阶段上,于是由一男一女转进为一夫一妇,此一转进便踏上了文化第二阶层。试问若仅求生命绵延,雌雄男女交媾配合,早够了,何必又在一男一女之上再来一个一夫一妇的婚姻制度呢?可见夫妇婚姻,其目的已并不专在求生命之绵延,而必在生命绵延之外之上另增了新要求,另添了新意义。猫与狗只求生命延续,不需要夫妇与家庭。人类偏要夫妇家庭, 可见其意义已不尽在生命延续,而另有所求。
人必感到只此一男一女,心终不安不乐,必待此一男一女成为一夫一妇,此心始安始乐。一男一女的相互对方,只是满足我自己性欲之一工具一物。一夫一妇的关系则不同了,把对方当作自己一样看待,我是一个人,对方同样是个人。我是一个我,对方同样是一个我。满足了自己,还同样希望满足对方。非如此则吾心不安不乐,因此人生进入了第二阶层。所面对的已不是物世界,而是人世界。不仅要求自我生命之存在,抑且还求其生命之安乐。而自己之安乐,则有待与对方、与我相类的别人之生命的共鸣。
鲁滨孙漂流荒岛的故事,人人知道。人常说:“鲁滨孙只身在孤岛上,生活何等不方便,不舒服,因此人类生活应该不脱离社会大群。”这一说法,似乎把第二阶层的人生,转化成第一阶层人生之手段。试问若使科学昌明,把鲁滨孙依旧安置在孤岛上,想吃便有吃,想穿便有穿,一切生活绝不成问题,鲁滨孙心里是否即感满足,是否感得已安已乐,可不要再回入社会人群呢?可见第二阶层的人生,并非即是第一阶层人生中之一种手段,而实另有其较第一阶层更高的目标与理想。
人类不仅要求生命之存在与继续,而且要求在此存在与继续中得有一种安乐的心情。安乐是人世界中事。若根本无存在,自无安乐可言。故安乐必建筑在存在之上,又必包涵存在在内,但其自身意义实已超越于存在之外之上。今之所求,乃既存在,又安乐。只有第二阶层可以包涵第一阶层,生命安乐当然必存在。而第一阶层则包涵不到第二阶层,因生命存在不一定就安乐。因此第二阶层可以决定第一阶层,而第一阶层则断不能决定第二阶层。一夫一妇包涵了一男一女,但一男一女不包涵一夫一妇,因一男一女不一定便是一夫一妇。猫与狗只有雌雄,并无夫妇。夫妇建筑在男女基础上,但已超越了男女基础,而仍包涵男女基础,此乃人类文化阶层演进之大体轨范。
一男一女是自然人生,那是原人时代的人生。一夫一妇,始是社会人生,但社会人生,亦只是人与人的生活,而非心与心的生活。现在在此一男一女一夫一妇之间,更加进一层更纯洁、更高贵的爱情,而形成一对更理想的配合,那才是文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男女结合与夫妇婚姻,这才又踏进了人生第三阶层,即精神的人生。上文已屡说过,人生本是融凝一体,不可分割的。即在一男一女异性相追逐的时候,早已有情爱之流露,但此种情爱是粗浅的、短暂的、性的要求满足,此种粗浅短暂的相爱之情亦即消失,归于无有。夫妇结合,此种爱情即进了一级,但夫妇只是夫妇,不一定具有圆满的爱情,不一定相当于文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理想所标指。人类文化必然要演进到第三阶层, 才始有文学,才始有艺术,才始有道德,才始有更崇高的理想。我们所希望者,乃在要有文学的、艺术的、道德的夫妇,比较我们仅要求法律的、社会的夫妇更进一层。没有第一、第二阶层, 不可能有第三阶层;但第三阶层虽孕育于第一、第二阶层,却已超越了第一、第二阶层,但仍包涵第一、第二阶层。
第一阶层之人生,在求存在,第二阶层在求安乐,第三阶层则在求崇高,崇高已超越了安乐,但仍包涵安乐。第三阶层之人生,在求既安乐又崇高之存在。它所面对者,已不仅是当面觌体的物世界与人世界,而更高深更广大,上下古今,深入到人类内心所共有的一些祈望与要求上。文学、艺术、宗教、道德都从此种要求上植根发芽,开花结实。孔子之“栖栖惶惶,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番传道救世精神,耶稣钉死十字架上的一番牺牲博爱精神,他们所面对者,已不尽于当前的一个社会与人群,而已面对着从有人类,上下古今的一种人心内在之共同要求。他们亦感得我非如此则心终不安不乐,然而他们所求, 实已更高出于普通所谓安乐之上,但亦绝不是不安不乐。此心不安不乐,不算得是崇高,而求崇高之不尽于求安乐,亦正如求安乐之不尽于求存在。安乐中涵有存在,崇高中涵有安乐, 文化阶层一步步提高,人生意义与价值一步步向上。下一阶层之目的,只成为上一阶层之手段。只有目的决定手段,不能由手段决定目的。因此存在不一定安乐,安乐不一定崇高,只有崇高的必然安乐,必然存在。
固然没有存在,哪有安乐崇高可言,然而此等只是一种反面、消极的决定,并非正面、积极性的决定。没有第一阶层,不可能有第二阶层,此是第一阶层之消极性作用,亦即其消极性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但有了第一阶层,不一定必然有第二、第三阶层,但有了第二阶层,则必然融摄有第一阶层。有了第三阶层,必然融摄有第二阶层。这一个人类文化三阶层递进递高、递次广大融摄的通律,可以用作衡量、批判人类一切文化意义与价值之基本标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