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914864
爬行动物是人们身边常见的动物类群,无论是沉稳的龟类、机敏的蜥蜴还是冷艳的蛇类,无不透露出一股粗狂的原始之美。本手册收录了于我国有分布的244种爬行动物,内容包括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栖息环境和分布范围等信息,带领读者发现新的世界,认识万物之名,领略自然的奇美。
本书对我国所产244种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予以介绍,涵盖种数约占我国已知爬行动物总数的二分之一。每种皆配有特征鲜明的生态照,令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对爬行动物进行识别,并重点对一些常见毒蛇的识别特征、毒液类型和急救措施予以介绍。本书是广大生物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野外实习工具书,也非常适合爬行动物爱好者、生态摄影爱好者、户外运动爱好者等人士作为参考书。
目录
入门知识(1)
什么是爬行动物(2)
如何对爬行动物进行识别(4)
去哪里观察爬行动物(6)
爬行动物吃什么(10)
如何判断爬行动物的性别(13)
爬行动物如何繁殖(14)
如何辨别无毒蛇和毒蛇(16)
野外防蛇技巧及蛇伤处理建议(19)
本手册所使用的中文名(20)
种类识别(21)
鳄形目(22)
鼍科 鼍属(22)
扬子鳄(22)
龟鳖目(24)
鳖科 华鳖属(24)
中华鳖(24)
平胸龟科 平胸龟属(26)
平胸龟(26)
陆龟科 陆龟属(26)
四爪陆龟(26)
凹甲陆龟属(28)
凹甲陆龟(28)
印支陆龟属(28)
缅甸陆龟(28)
地龟科 拟水龟属(30)
黄喉拟水龟(30)
乌龟 (32)
中华花龟(32)
闭壳龟属(34)
黄缘闭壳龟(34)
黄额闭壳龟(34)
锯缘闭壳龟(36)
三线闭壳龟(36)
地龟属(38)
地龟(38)
眼斑水龟属(38)
四眼斑水龟(38)
泽龟科 滑龟属(40)
红耳龟密西西比亚种(40)
有鳞目 蜥蜴亚目(42)
睑虎科 睑虎属(42)
蛛睑虎(42)
霸王岭睑虎(44)
海南睑虎(44)
凭祥睑虎(44)
荔波睑虎(46)
广西睑虎(46)
球趾虎科 沙虎属(46)
新疆沙虎(46)
伊犁沙虎 (48)
壁虎科 细趾虎属(48)
长细趾虎(48)
中趾虎属(48)
灰中趾虎(48)
弓趾虎属(50)
西藏弓趾虎(50)
漠虎属(50)
隐耳漠虎(50)
新疆漠虎(50)
蜥虎属(52)
原尾蜥虎(52)
疣尾蜥虎(52)
宽尾蜥虎(52)
壁虎属(54)
中国壁虎(54)
多疣壁虎(54)
铅(yan)山壁虎(54)
梅氏壁虎(56)
蹼趾壁虎(56)
无蹼壁虎(58)
黑疣大壁虎(58)
截趾虎属(58)
截趾虎(58)
石龙子科 蜓蜥属(60)
铜蜓蜥(60)
股鳞蜓蜥(60)
北部湾蜓蜥 (60)
石龙子属(62)
中国石龙子(62)
蓝尾石龙子(62)
黄纹石龙子(64)
四线石龙子(64)
大渡石龙子(64)
南蜥属(66)
长尾南蜥(66)
多线南蜥(66)
滑蜥属(68)
宁波滑蜥(68)
山滑蜥(68)
桓仁滑蜥(68)
南滑蜥(70)
棱蜥属(70)
中国棱蜥(70)
光蜥属(70)
光蜥(70)
岛蜥属(72)
岩岸岛蜥(72)
蜥蜴科 草蜥属(72)
黑龙江草蜥(72)
北草蜥(74)
南草蜥(74)
白条草蜥(74)
峨眉草蜥(76)
崇安草蜥(76)
麻蜥属(76)
丽斑麻蜥(76)
敏麻蜥(78)
山地麻蜥(78)
密点麻蜥(78)
快步麻蜥(80)
虫纹麻蜥(80)
蜥蜴属(80)
捷蜥蜴(80)
胎蜥属(82)
胎蜥(82)
蛇蜥科 脆蛇蜥属(82)
细脆蛇蜥(82)
鳄蜥科 鳄蜥属(84)
鳄蜥(84)
巨蜥科 巨蜥属(86)
圆鼻巨蜥(86)
鬣蜥科 飞蜥属(88)
裸耳飞蜥(88)
斑飞蜥(88)
喉褶蜥属(90)
喉褶蜥(90)
蜡皮蜥属(90)
蜡皮蜥(90)
长鬣蜥属(92)
长鬣蜥(92)
岩蜥属(92)
拉萨岩蜥(92)
吴氏岩蜥(94)
副岩蜥属(94)
新疆岩蜥(94)
攀蜥属(96)
长肢攀蜥(96)
三棱攀蜥(96)
龙蜥属(96)
草绿龙蜥(96)
丽纹龙蜥(98)
台湾龙蜥(98)
裸耳龙蜥(98)
米仓山龙蜥(100)
昆明龙蜥(100)
帆背龙蜥(100)
沙蜥属(102)
叶城沙蜥(102)
南疆沙蜥(102)
奇台沙蜥(102)
旱地沙蜥(102)
大耳沙蜥(104)
变色沙蜥(104)
青海沙蜥(104)
棘蜥属(106)
丽棘蜥(106)
树蜥属(106)
变色树蜥(106)
棕背树蜥(108)
绿背树蜥(108)
白唇树蜥( 108)
拟树蜥属(110)
西藏拟树蜥(110)
蚌西拟树蜥(110)
细鳞拟树蜥(110)
草原蜥属(112)
草原蜥(112)
蛇亚目(112)
盲蛇科 东南亚盲蛇属 (112)
大盲蛇(112)
印度盲蛇属(114)
钩盲蛇(114)
蟒科 蟒属(114)
缅甸蟒(114)
闪鳞蛇科 闪鳞蛇属(116)
海南闪鳞蛇(116)
闪鳞蛇(116)
蚺科 沙蟒属(118)
东方沙蟒(118)
闪皮蛇科 脊蛇属(118)
棕脊蛇(118)
黑脊蛇(120)
钝头蛇科 钝头蛇属(120)
中国钝头蛇(120)
缅甸钝头蛇(120)
横纹钝头蛇(122)
水蛇科 铅色蛇属(122)
铅色水蛇(122)
沼蛇属(122)
中国水蛇(122)
黑斑水蛇(124)
光明蛇科 紫沙蛇属(124)
紫沙蛇(124)
花条蛇属(126)
花条蛇(126)
游蛇科 瘦蛇属(126)
绿瘦蛇(126)
腹链蛇属(128)
草腹链蛇(128)
林蛇属(128)
绿林蛇(128)
广西林蛇(128)
绞花林蛇(130)
繁花林蛇(130)
两头蛇属(132)
尖尾两头蛇(132)
钝尾两头蛇(132)
金花蛇属(132)
金花蛇(132)
颌腔蛇属(134)
三索颌腔蛇(134)
翠青蛇属(134)
翠青蛇(134)
横纹翠青蛇(134)
过树蛇属(136)
过树蛇(136)
喜山过树蛇(136)
锦蛇属(136)
赤峰锦蛇(136)
棕黑锦蛇(138)
坎氏锦蛇(138)
白条锦蛇(138)
双斑锦蛇(138)
王锦蛇(140)
团花锦蛇(140)
百花锦蛇(140)
黑眉锦蛇(142)
丽蛇属(142)
玉斑丽蛇(142)
横斑丽蛇(142)
雅蛇属(144)
尖喙蛇(144)
灰腹绿雅蛇(144)
绿雅蛇(144)
东亚腹链蛇属(146)
无颞鳞腹链蛇(146)
黑带腹链蛇(146)
白眉腹链蛇(146)
锈链腹链蛇(148)
八线腹链蛇(148)
丽纹腹链蛇(148)
东亚腹链蛇(150)
秘纹蛇属(150)
花脊秘纹蛇(150)
链蛇属(150)
赤链蛇(150)
黄链蛇(152)
粉链蛇(152)
黑背链蛇(152)
福清链蛇(152)
细白链蛇(154)
刘氏链蛇(154)
颈棱蛇属(154)
颈棱蛇(154)
水游蛇属(156)
水游蛇(156)
棋斑水游蛇(156)
小头蛇属(156)
菱斑小头蛇(156)
中国小头蛇(158)
紫棕小头蛇(158)
台湾小头蛇(158)
圆斑小头蛇(158)
滞卵蛇属(160)
红纹滞卵蛇(160)
后棱蛇属(160)
莽山后棱蛇(160)
广西后棱蛇(160)
挂墩后棱蛇(162)
侧条后棱蛇(162)
山溪后棱蛇(162)
紫灰蛇属(164)
紫灰蛇(164)
东方游蛇属(164)
黄脊东方游蛇(164)
颈斑蛇属(164)
福建颈斑蛇(164)
斜鳞蛇属(166)
大眼斜鳞蛇(166)
纹尾斜鳞蛇(166)
横纹斜鳞蛇(168)
鼠蛇属(168)
乌梢蛇(168)
灰鼠蛇(168)
黑线乌梢蛇(170)
滑鼠蛇(170)
颈槽蛇属(170)
海南颈槽蛇(170)
喜山颈槽蛇(172)
缅甸颈槽蛇(172)
黑纹颈槽蛇(172)
湖北颈槽蛇(172)
九龙颈槽蛇(174)
虎斑颈槽蛇(174)
红脖颈槽蛇(174)
剑蛇属(176)
黑头剑蛇(176)
华游蛇属(176)
赤链华游蛇(176)
乌华游蛇(176)
环纹华游蛇(178)
温泉蛇属(178)
西藏温泉蛇(178)
渔游蛇属(180)
黄斑渔游蛇(180)
眼镜蛇科 环蛇属(180)
金环蛇(180)
银环蛇(182)
眼镜蛇属(182)
舟山眼镜蛇(182)
孟加拉眼镜蛇(184)
眼镜王蛇属(184)
眼镜王蛇(184)
华珊瑚蛇属(186)
中华珊瑚蛇(186)
福建华珊瑚蛇(186)
海南华珊瑚蛇(186)
蝰科 白头蝰属(188)
白头蝰(188)
黑头蝰(188)
尖吻蝮属(192)
尖吻蝮(192)
亚洲蝮属(194)
短尾蝮(194)
乌苏里蝮(194)
黑眉蝮(196)
长岛蝮(196)
阿拉善蝮(196)
蛇岛蝮(198)
西伯利亚蝮(198)
华北蝮(198)
秦岭蝮(200)
高原蝮(200)
红斑高山蝮(200)
烙铁头蛇属(202)
山烙铁头蛇(202)
台湾烙铁头蛇(202)
越南烙铁头蛇(202)
察隅烙铁头蛇(204)
原矛头蝮属(204)
原矛头蝮(204)
角原矛头蝮(204)
大别山原矛头蝮(206)
菜花原矛头蝮(206)
缅北原矛头蝮(206)
莽山原矛头蝮(208)
竹叶青蛇属(208)
白唇竹叶青蛇(208)
福建竹叶青蛇(210)
冈氏竹叶青蛇(210)
云南竹叶青蛇(210)
坡普竹叶青蛇(212)
墨脱竹叶青蛇(212)
圆斑蝰属(190)
泰国圆斑蝰(190)
蝰属(212)
极北蝰(212)
主要参考文献(214)
图片摄影(216)
推荐序
随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开始,全人类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而厘清物种间的系统关系,并对其进行分类与辨别便成了谈及保护前的首要工作。我国作为生物资源大国,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这其中就包含了种类繁多的爬行类动物。
爬行类作为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类群,与鸟、兽有直接共同祖先。人们对爬行类进行分类、鉴别的历史由来已久,自人类文明出现伊始就已初现雏形。在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时代,我国古代先辈就已使用甲骨文记录所见动物,其中关涉爬行动物的有9个单字。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几种爬行动物分列于鳞、介两部,简述其样貌、习性及利用价值,可见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
纵观历史变迁,在人们对各种爬行动物的认识中,又对龟、蛇两类的介绍着墨甚多,但人们看待这两类动物的态度十分复杂,通常,人们喜好龟而厌恶蛇,甚至还有“见蛇不打三分罪”的谚语。
因此,为了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我很高兴看到我的学生完成的这本《常见爬行动物野外识别手册》,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实用和鉴赏价值。作为一本适用于大众阅读的爬行动物野外识别书籍,我很乐意向大家推荐。
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 李丕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