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50131
1. 有对名人名作的解读;也有对名家的精彩演讲。
2. 分辑编录,有对山西的解读,有对经典的解读,有对历史的解读,有对文化现象的解读,等等。
3. 语言风趣幽默,哲理思辨,感情充沛。
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是山西省内*的公益讲座平台。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年走过16年的风雨历程,包括星期日讲座、山西省领导干部讲座、暑期中学生讲座、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与创作系列讲座、网上公益课堂、影视经典展播厅、分会场讲座及流动讲座等多个板块,于2014年荣获山西省“省直机关十大学习品牌”称号。
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是山西省内*的公益讲座平台,开始于1999年。该书主要收录了2016年(1-11月份)近16场主题讲座内容,在对讲座现场讲师的主要观点进行整理提升的基础上,让广大读者能够在讲座之外可以品读专家、学者在文源讲坛上的精彩讲解。
辑文学·经典
鲁迅及其作品的新视角文化精神透析
从鲁迅到贾平凹
——中国乡村小说漫谈
品味西游韩田鹿
不读而还是经典的
文学的“悲悯情怀”与“泄愤情绪”
——比较视觉下《悲惨世界》和《水浒传》的阅读
红楼梦与汉装记忆
——剃发令、禁缠令与《红楼梦》的删减
第二辑历史·争鸣
历史上真实的秦宣太后
重功利而轻道义
——从商鞅变法的历史教训谈起
汉唐间的欧亚、中国、山西
第三辑文化·传承
山西方言与传统文化
美是人的别名
——略谈“美与人生”
在山西,怎样读书
书而有法
——让书法走近百姓
第四辑中医·养生
春季话养生
——神奇的穴位,神奇的针
冬令进补话膏方
附录:2016年文源讲坛讲座汇总
前言
“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在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中坚力量以及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致力于创新服务,将免费、高质的文化服务平等地提供给每一个读者,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和文化需求。文源讲坛是山西省图书馆精心策划与推出的公益讲座平台,始创于1999年,经过十七年的探索、十七年的发展,业已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理念,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社会讲堂。十七年来,山西省图书馆邀请800余位专家学者做客“文源讲坛”,举办了2000余场公益讲座,听众达28万余人次。李学勤、二月河、王蒙、阎崇年、阎肃、于丹、邓小南、周国平、单霁翔、林华、孟宪实、荣维木、邵永灵、萨苏、韩田鹿、焦利等曾亲临讲坛,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创新,文源讲坛已经逐渐形成“星期日讲座”“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与创作系列讲座”“网上公益课堂”“影视经典展播厅”“分会场讲座”“领导干部讲座”“文源朗诵团公开课”等诸多板块。星期日讲座于每周日上午开讲,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做客讲座现场,每到周日,市民便早早地走进这里,一起聆听智慧的声音,分享知识带来的力量!长风启新,2013年7月,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正式对外开放,一流的环境、一流的书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成果、一流的队伍,一座凸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文化新地标屹立于读者面前,成为省城人民的社会课堂与城市书房。文源讲坛文化山也积极适应新的环境与读者群体,秉承“聚焦百姓话题浓缩信息精华的”服务宗旨,不断摸索与创新,形成一系列讲座思路和形式上的新常态。
本书收录了文源讲坛2016年讲座的精选内容,分为“文学·经典”“历史·争鸣”“文化·传承”“中医·养生”四个部分,将现场的讲座内容经过整理与编辑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人不读书,其犹夜行”,走进来聆听、走出去阅读,文源讲坛与每一位读者携手建设书香社会,在此也对积极参与文源讲坛公益讲座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文源讲坛:天禄石渠,龙城之光。——李学勤
文源讲坛:宏扬中华文化,促进精神文明。——阎崇年
文源讲坛是传递信息的桥梁,联系大众的纽带,一座面向社会没有围墙的大学。——媒体评论
文源讲坛是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知识的殿堂。——听众心声
历史上真实的宣太后
《史记》说“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秦本纪》也有记载:号宣太后”中国历史上有“太后”的“昭王母芈氏,,称谓,是从宣太后开始的。同样,太后专权也是从宣太后开始的。关于宣太后,文献中多的记载是她的风流韵事。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讲历史上真实的宣太后。大家对芈月记忆犹新,之所以如此,一个来自《大秦帝国》的放映,第二个来自《芈月传》的公映,给观众带来了文化的盛宴,所以宣太后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在座的很多观众,大概都看了《芈月传》,这是这次山西省图书馆做这个讲座的基础。
一、讲座缘起
我是做历史研究的,和电视剧的作者,或者小说的作者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在这里给大家交代的都是正史上所记载的真实的宣太后,而不是电视剧里面虚构、渲染的一些故事情节。说老实话,关于宣太后的历史记载,在史书上,我们能看到的也就是几百个字,但是要把它做成一部八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有很多内容都是虚构的,是史书里面没有的。本身电视剧《芈月传》是根据一部小说改编过来的,大家对《芈月传》感兴趣,都是受了《甄寰传》的影响,如果不是《芈月传》的放映,估计很多人对宣太后的姓,那个“芈”字不认识,很多人刚开始看了报纸,都会把它念成《半月传》,但是电视剧播了以后,普及了大家的历史知识,或者说对芈姓的认识,大家也比较清楚了,所以电视剧的宣传作用非常大。
实际上,“芈月”这两个字是杜撰出来的,从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没有一个叫“芈月”的人,而芈八子、宣太后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的。
二、宣太后其人其事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有“太后”这样一个称谓,是从宣太后开始的。为什么她能够成为太后?因为她的儿子昭襄王做了秦国的国王,从此以后有了“太后”之名。到了后来,只要是皇帝,或者国王的妈妈,都是“太后”,所以这个称呼早的来历应该是从宣太后开始的。这个在正史里面有记载,《史记》说“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秦本纪》也有记载:“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
太后专权也是从宣太后开始的。为什么会出现太后专权?这和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有关系,从西周开始,它有两个很重要的制度,一个是分封制,一个是宗法制,父亲死了以后,谁应该继承他的王位?有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嫡长子才能正常地继承王位和皇位,其他的
儿子原则上是靠边站的,这样就避免了宫廷斗争,不是夫人生的个男孩,就不要考虑当国王、当皇帝,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这个制度应该说从主观上来讲是不错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像刚才我们说的昭襄王,他继位的时候年龄比较小,没有办法主持国政,必须由他的母亲代行政事。宣太后是一个,秦始皇的妈妈赵太后也是一个,慈禧太后就更不用说。
另外还出现了一些嫡长子本身出生的时候就是脑瘫,但由于他是嫡长子,也同样能够荣登帝位,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宣太后之所以能够掌权,是由于她的儿子昭襄王还不到主持国家政事的年龄,而且她的儿子当时在燕国做人质,是在她的帮助下内外呼应才把她的儿子推上了王位,所以在后来执政的过程中昭襄王总在还这一份人情。按道理,昭襄王继位的时候 18岁,22岁就可以主持国政了,但是按照史书记载,并没有真正掌权,直到宣太后掌权 36年以后,昭襄王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大政,这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宫廷斗争。
另外我讲一下“芈”姓,按照电视剧里面讲的宣太后,她来到秦国的时候是给芈姝陪嫁的形式,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只是她成为惠文王的妃子以后,才有了“芈八子”的称号。芈姓是楚国的祖姓,后来就开始分化,比如屈原就是从“芈”姓分化出来的,分化以后,“芈”从中国的大姓里面就没有了,我们现在也很难看到哪一个人姓“芈”,这是这个姓后来分化的结果。
关于宣太后到底是不是以公主的身份来到秦国的,我觉得不是,大 家也看过电视剧,里面楚怀王后来被诱骗到秦国,死在秦国,如果她是公主的话,她对楚国的国王就不会采取那样一个政策。所以我认为,她不是公主,可能是楚国贵族的女儿,因为政治联姻在古代是很多的,也是为了维护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不一定非要派他自己的女儿来,因为如果牵扯到战争,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她应该是楚国贵族之女,并不一定是公主。
为什么她是芈八子?这和秦国的制度有关系,国王的夫人很多,他把夫人分为八个等级,而“八子”属于第五等,等是王后,第二等是夫人,第三等是美人,第四等是良人,到第五等才叫八子,因为她是“芈”姓,所以叫“芈八子”。可以看出来,她当时在秦国后宫里面并不很得宠,惠文王并不是非常喜欢她,至少还没有达到夫人的程度。但是也很奇怪,她给惠文王生了三个儿子,大家想想,那说明惠文王还是喜欢她。还有一点原因,史书上没有记载,我推测宣太后这个人很会来事,能够博得惠文王的赏识,聪明伶俐,再加上美丽,所以应当说受重视的程度还是不错的。也正是因为这三个儿子,特别是后来的昭襄王,给她带来了非常好的转机,她成了太后,在史书上才留下了一些记载。
当然,她能够给惠文王生三个儿子,实际上也引起了惠文后吃醋,所以当惠文王死了以后,很快把她的儿子发配到燕国去做人质,燕国当时就在山西的东北部,山西这个地方当时是赵国。实际上这种人质现象在当时也是普遍的现象,就是国与国之间互相牵制,秦国可以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燕国去,燕国国王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秦国去交换人质。和我们现在的撕票是两个概念,它是互相交换,然后互相制约。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非常频繁,通过这样的交换,能够换取暂时的和平,因为你要去打的时候,你要考虑儿子还在那儿,所以能够换来一段时间的平静。但是大家知道,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什么都不管了。但是当时有这样交换人质的制度,所以秦就把嬴稷送到了燕国。后来嬴稷能够回来,也是赵国赵武灵王联合燕国,再加上秦国的内应,才把嬴稷迎回秦国执政。这在战国时期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哪个国家强大,他就按照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喜欢的人送去当国君,这样的话会给自己的国家带 来一些好处,至少从外交来讲是如此。所以当时赵武灵王联合燕国把昭襄王送回去,并不是宣太后联合义渠王,这和史书是有矛盾的。
之所以昭襄王后来能够继位,是由于一个偶然的事件,惠文王死了以后是武王继位,武王特别崇尚武力,后来的谥号“武王”,就是因为他喜欢对外用兵并取得进展,另外一点是崇尚举重,当时只要力气大的,都得到了重用,这是当时秦国的一个社会风尚,摔跤和举重是很重要的运动,从军事上来讲,也是锻炼人的有效办法。
在武王时期,宜阳一战斩首六万。之后,秦武王到了洛阳,在洛阳王宫里面看到了象征国家权力的九个大鼎,其中有一个鼎代表雍州。他想举起来,结果举到一半的时候,鼎掉下来把膝盖砸破,当即就死于非命。这是一次偶然事件,而且是死在周天子所在的地方,在诸侯国之间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嬴稷、宣太后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因为武王年龄小,只有 22岁,还没有自己的儿子,所以这个时候,有了权力的真空时期,嬴稷在赵国、燕国的帮助下,回到秦国做了国王,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襄王。
关于这样的举重运动,我们前些年在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里见到了实物,百戏俑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埋有不同形状的陶俑,这两个陶俑正在做举重的动作(图一),而且出土了一个大鼎。百戏俑坑里面除了举重还有其他的形象,这些百戏就是当时咸阳宫里面博得帝王一笑的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人上身和下身都是裸体,只穿了一个超短裙,而且图一举重的两个陶俑都是男士,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博得皇帝的一笑。
从当时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形势图,有山西是韩赵魏,但是相对来说,韩国是比较弱小的,也经常受到秦国欺负。魏国在战国初期是强大的,而且是改革早的;赵国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强大起来的。
当昭襄王继位以后,宣太后来主持国政,而宣太后身边有一批人为她服务,这些人实际上都是宣太后娘家的人,包括她的两个儿子,还有她的两个兄弟。两个兄弟里面,一个是他同父同母的叫芈戎,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叫魏冉,这四个人帮助她治理国政,当然还有秦国自己的人如樗里子,这些人取得了很大的权力。在这段时间,由于昭襄王和其他人的配合比较好,所以国内应该说是很团结,对于秦国这段时间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大秦帝国》第三部《崛起》还没有公映,主要讲的昭襄王如何崛起,当然也有宣太后的作用。尽管昭襄王当时对宣太后外戚专权有意见,但是他为了秦国的大业,这个矛盾始终没有爆发。
文献中关于宣太后多的记载是她的风流韵事。件风流韵事,公元前 307年,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当时是小国,来到秦国希望得到秦国的救助,当时战国时期的国家关系很复杂,没有真正的朋友,今天可能是朋友,明天可能就翻脸,为了国家利益,都是这样的。因此,韩国当时求秦国帮忙,秦国不愿意出兵,认为韩国本来就是小国,迟早要被秦灭掉,主要的,他认为救助韩国去耗费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值。后来韩国派尚靳来,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宣太后还是不答应。于是她就讲了一个段子,她说过去在侍奉惠文王的时候,惠文王把一条腿放在她的身上,她不舒服,但是惠文王把全身放在她的身上,她却很舒服。可以看出宣太后是一个很大胆、很放纵的人,这是史书上记载的个风流韵事。
第二个事情就是她和义渠王之间的恋情,刚才我讲了,昭襄王继位和义渠君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昭襄王继位以后,宣太后和义渠君之间就有了关系。当时昭襄王继位的时候,义渠君是来祝贺的,然后就和宣太后之间眉来眼去,有了几十年的暧昧关系。义渠国是西戎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一直比较强大,秦国和义渠打了几百年,但是一直没有能够 把义渠彻底灭掉,对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一次义渠已经打到了咸阳城附近。在今天来说,义渠国是一个很难缠的国家,宣太后也是出于自己个人感情的需要和义渠君有了暧昧的关系。但是后的结果是在秦的甘泉宫里面把义渠君王杀掉,灭了义渠国。这件事情,她实际上是为了秦国的大业,为了她儿子的国家稳定发展,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而做的。
对这件事著名秦史研究专家马非百认为: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牺牲色相与义渠王私通,然后设计将之杀害,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义渠,使秦国可以一心东向,再无后顾之忧,她的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
从战国时期的形势可以看到,义渠在宁夏一代,巴蜀在今天的四川和重庆,实际上,巴蜀当时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地区,而且这个地方有了都江堰以后,粮食产量非常高,成为秦国一个大粮仓。后来秦国之所以能够在与六国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巴蜀有很大的关系。马非百先生认为,灭掉义渠,这个作用大于巴蜀,巴蜀很快被同化了。但义渠是少数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对中原政权造成很大的威胁。雨水好的时候,草长得很好,他们生活得很好,但是遇到干旱的时候,牛羊没有吃的,这些人也就没有吃的,必须铤而走险,向中原地区侵略。所以义渠很难灭,因此马非百先生对她的评价非常高。
第三件风流韵事也是在《战国策》里面,《秦策》里面记载宣太后,六七十岁的时候,又看上了在宫廷里面的臣子叫魏丑夫,从字面理解,这个人一定长得丑,实际上如果长得丑,他也不可能去宫廷当臣子,宣太后也不可能看上。他不是一个长得很丑的人,这个人让宣太后在晚年有了一个夕阳情,而且更重要的,她在行将就木的时候,提出要让魏丑夫给她殉葬,她死的时候,魏丑夫也必须死,要埋在一起,这叫“人殉”。
实际上,在秦国早期,这样的人殉现象是很普遍的,我们现在有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都能够证明在秦国早期,国君死了以后几百个人为他殉葬,在文献里面有记载,在考古发掘里面也有。比如在陕西挖掘出来的秦公一号大墓,这个墓葬长 300米,深 24米,挖了 10年。在 发掘的过程中,一共发现了 186个殉葬的人。再者,殉葬的人也是有级别的,不是你想殉葬就可以殉葬的,在国王身边的那些人地位非常高,有自己的棺材,也有随葬品;当然也有一些地位非常低下的人,他没有埋在国王身边,而是埋在上面几十米的黄土上,而且连席子都没有,殉葬的这 186个人,都是跟着一块儿死的,但级别是有差距的。包括大家知道,秦国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人,秦穆公应该是政治很开明的人,但是史书记载,他的墓葬里面也有一百多个殉葬,这个制度很残酷,所以到了秦献公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改革,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叫作“止从死”。宣太后提出让魏丑夫给她殉葬,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符合当时秦国的社会实际的。魏丑夫有些害怕,他就找了一个说客叫庸芮的去做工作,庸芮这个人也很聪明,他问宣太后,人死了以后有感觉没有?说没有。他说这就对了,既然没有,就不要让魏丑夫殉葬,人已经死了,什么都不知道,要他干什么?如果真的有感觉的话,那你现在做的这些风流韵事,你的老公在地下早就把你恨死了。她听了庸芮的解释,打消了让魏丑夫给她殉葬,这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三件关于宣太后的风流韵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