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40588
内容简介
《网络消费、社交与文化变奏》从传播全球化与中国网络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入手,探讨网络文化建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思网络消费主义的传播及其负面影响,进而对网络社交与亚文化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价值导向、治理模式与发展路向,并从加强国家文化安全、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阐述网络文化的发展战略,从而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系。
目 录
第一章 传播全球化与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传播全球化与网络文化的传播
第二节 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演变
第一节 传播全球化与网络文化的传播
第二节 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演变
第二章 消费主义文化传播及其影响
第一节 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仪式缺失与社会信仰危机
第二节 景观社会背景下传媒消费主义的传播
第三节 网络消费主义与网络导向型生活
第三章 网络化生存、日常生活的异化与价值迷失
第一节 网络化生存、网络孤独症蔓延与心理危机
第二节 网络成瘾与日常生活的异化
第三节 网络炫富:精神贫困与价值迷失
第四章 网络社交与群体生活的趋向
第一节 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
第二节 网络社交媒体的角色展演、交往报酬与社会规范
第三节 网络社交狂欢、沟通障碍与自我迷失
第五章 微信社交与朋友圈的魅惑
第一节 微信朋友圈泛化:交往疲劳与情感疏离
第二节 微信群:议题、身份与权力话语
第三节 微信成瘾: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
第六章 网络流行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网晒成瘾:身份焦虑、装饰性消费与自恋主义文化传播
第二节 网络“小清新”亚文化的展演与魅惑
第三节 网络涂鸦表情包与亚文化传播
第四节 金钱游戏与社交幻象:微信群抢红包乱象的伦理反思
第五节 “佛系”亚文化的动向、样态与社会观照
第六节 油腻中年男的网络呈现、认知标签与社会化戏谑
第七章 网络价值观与文化导向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价值迷思
第二节 地方空间与网络文化的地方性建构
第三节 价值观引领与网络文化的时代意涵
第八章 协同治理与网络文化建设
第一节 协同治理与网络文化管理创新
第二节 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网络消费、社交与文化变奏》:
由于长期依赖网络和缺乏深度思考,一些网民对于现实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尤其是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以逃避和拖延回归网络世界,处于心理学所描述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并以随意的信息搜寻和娱乐麻痹自己。而冷漠的信息灌输进一步加大了网民的麻木状态,网民不断收取邮件、QQ聊天、刷新微博,生怕错过每一条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其中绝大部分信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网民的信息依赖症却不断蔓延,由于过度迷恋网络生活,一些网民不断发展自私和自恋的人格,他们过度关注网络中的自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置之不顾。一些网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却没有共同语言和情感交流,各自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而对于现实的朋友圈子,往往疏于联系。一些网民坚信,网络具有颠覆现实情感的强大功能,通过网聊、网络社交,可以无限地扩大生活空间和个人圈子。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机性却破坏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建立在没有安全和信任基础上的虚拟社交网络,尽管可以使一些网民得到暂时性的精神解脱,但建立在“陌生人社会”基础之上的网络人际关系是十分脆弱的。由于连基本的年龄、性别、职业和爱好都可以随意造假,一个遥远世界的陌生人如何能够确保对虚拟社交对象的忠诚?显然,网络交往的前设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隐蔽的方式博取虚拟世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网民上网交流,并非是真情的互动,而是由于无聊和寻求刺激。这种功利性诉求,恰恰也是网络情感世界的共同表征。
因此,无论是网络阅读、网络购物还是网络社交,许多网民都在建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他者的世界对于他们十分遥远,上网不过是满足自我的生活方式而已。但是,“自我迷恋并不会产生满足,它导致了对自我的伤害”①。所以,尽管网络世界极为宽广,许多网民的内心世界却极为狭小。他们漫无目的地在网络世界游荡,没有原因,没有结局,漫游已成为生活的意义所在。一旦离开网络生活,住房、升学、婚姻、工作等问题却无法回避。许多年轻网民以“屌丝”自居,以犬儒主义武装自己,以网络泄愤作为生活方式,不断在网络上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借以引起网民的围观和议论。但是,这种发泄以遁世为前提,不是寻求问题的解决,不是期待美好的明天,而是以自我破坏、自我作践作为解脱的方式,很难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域,许多毫无价值的话题很快就消失于信息海洋之中。尽管“屌丝”现象折射了现实生活的无奈,但网络“屌丝”族群的聚结并没有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更谈不上建设性的集体决策。即使一些以交友、购物、娱乐为目的而形成的网络族群,也难以长久地坚守共同的理想和信仰。网络集体生活的短暂性聚集,难以使网民有归宿感和认同感。喧嚣和流行过后,许多网民感到无比寂寞和空虚,产生被“控制”、被“抛弃”、被“淹没”的感觉。
……
由于长期依赖网络和缺乏深度思考,一些网民对于现实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尤其是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以逃避和拖延回归网络世界,处于心理学所描述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并以随意的信息搜寻和娱乐麻痹自己。而冷漠的信息灌输进一步加大了网民的麻木状态,网民不断收取邮件、QQ聊天、刷新微博,生怕错过每一条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其中绝大部分信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网民的信息依赖症却不断蔓延,由于过度迷恋网络生活,一些网民不断发展自私和自恋的人格,他们过度关注网络中的自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置之不顾。一些网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却没有共同语言和情感交流,各自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而对于现实的朋友圈子,往往疏于联系。一些网民坚信,网络具有颠覆现实情感的强大功能,通过网聊、网络社交,可以无限地扩大生活空间和个人圈子。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机性却破坏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建立在没有安全和信任基础上的虚拟社交网络,尽管可以使一些网民得到暂时性的精神解脱,但建立在“陌生人社会”基础之上的网络人际关系是十分脆弱的。由于连基本的年龄、性别、职业和爱好都可以随意造假,一个遥远世界的陌生人如何能够确保对虚拟社交对象的忠诚?显然,网络交往的前设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隐蔽的方式博取虚拟世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网民上网交流,并非是真情的互动,而是由于无聊和寻求刺激。这种功利性诉求,恰恰也是网络情感世界的共同表征。
因此,无论是网络阅读、网络购物还是网络社交,许多网民都在建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他者的世界对于他们十分遥远,上网不过是满足自我的生活方式而已。但是,“自我迷恋并不会产生满足,它导致了对自我的伤害”①。所以,尽管网络世界极为宽广,许多网民的内心世界却极为狭小。他们漫无目的地在网络世界游荡,没有原因,没有结局,漫游已成为生活的意义所在。一旦离开网络生活,住房、升学、婚姻、工作等问题却无法回避。许多年轻网民以“屌丝”自居,以犬儒主义武装自己,以网络泄愤作为生活方式,不断在网络上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借以引起网民的围观和议论。但是,这种发泄以遁世为前提,不是寻求问题的解决,不是期待美好的明天,而是以自我破坏、自我作践作为解脱的方式,很难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域,许多毫无价值的话题很快就消失于信息海洋之中。尽管“屌丝”现象折射了现实生活的无奈,但网络“屌丝”族群的聚结并没有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更谈不上建设性的集体决策。即使一些以交友、购物、娱乐为目的而形成的网络族群,也难以长久地坚守共同的理想和信仰。网络集体生活的短暂性聚集,难以使网民有归宿感和认同感。喧嚣和流行过后,许多网民感到无比寂寞和空虚,产生被“控制”、被“抛弃”、被“淹没”的感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