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99296
编辑推荐
本辑持续关注诗歌研究的学术性面向的同时,也关注诗歌创作发生的动态现场。重点专题探讨了诗歌/诗剧与剧场及其实践行动的关系;常设栏目当代诗人研究及其他几个专题都是当下诗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文论研究的兴趣点所在。特别收录了三木直大先生1980年代初对卞之琳先生采访的珍贵录音,首次整理刊发。
内容简介
在“诗歌、剧场与行动”专题之中,陈思安结合诗歌改编舞台剧的实际经验撰写的专文,以及关于王炜诗剧与相关展览的访谈及评论文章,共同探讨了当代诗与戏剧、展览等不同媒介之间的联动关系。
诗人研究专题是《新诗评论》常设栏目。一行、朱钦运和纪梅对孙文波的写作语言、创作风格和风景、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青年学者林佩珊对李亚伟诗作的分析,体现出因“不在地”的距离而形成的更具整体感的研究视角。本辑特别收录了三木直大先生与卞之琳先生的珍贵访谈录音,以及三木先生撰写的回忆文章,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80年代初期老诗人对于诗歌及自身创作的所思所想。
柯雷教授考察《我的诗篇》及同名影片的研究论文兼具“书评”与“影评”的价值,旨在通过对此一主题的讨论,挖掘出“工人诗歌”美学与社会价值之外的文化主体性的本质与定位。
刘奎、吴丹鸿围绕两岸诗研究的文章虽选题不同,但都立足文本,从修辞学、意识形态面向考察诗歌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应对与变化,恰好形成呼应。
诗人研究专题是《新诗评论》常设栏目。一行、朱钦运和纪梅对孙文波的写作语言、创作风格和风景、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青年学者林佩珊对李亚伟诗作的分析,体现出因“不在地”的距离而形成的更具整体感的研究视角。本辑特别收录了三木直大先生与卞之琳先生的珍贵访谈录音,以及三木先生撰写的回忆文章,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80年代初期老诗人对于诗歌及自身创作的所思所想。
柯雷教授考察《我的诗篇》及同名影片的研究论文兼具“书评”与“影评”的价值,旨在通过对此一主题的讨论,挖掘出“工人诗歌”美学与社会价值之外的文化主体性的本质与定位。
刘奎、吴丹鸿围绕两岸诗研究的文章虽选题不同,但都立足文本,从修辞学、意识形态面向考察诗歌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应对与变化,恰好形成呼应。
目 录
【诗、剧场与行动】
面向诗歌的剧场与面向剧场的诗歌——《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札记 (陈思安)
“我们的才能和无能的故事”——从“各种未来”到《诗剧三种》 (王炜、冯俊华)
关于“实践论”和“诗剧三种”——答雅昌记者问(2016 年1 月) (冯俊华)
王炜的诗剧:在政治和地缘之间 (王年军)
面向诗歌的剧场与面向剧场的诗歌——《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札记 (陈思安)
“我们的才能和无能的故事”——从“各种未来”到《诗剧三种》 (王炜、冯俊华)
关于“实践论”和“诗剧三种”——答雅昌记者问(2016 年1 月) (冯俊华)
王炜的诗剧:在政治和地缘之间 (王年军)
【孙文波研究专辑】
认同之诗,或经验主义的四重根——读孙文波长诗《长途汽车上的笔记》 (一行)
远游风景的叙事之维——孙文波与新诗的山水纪游传统 (朱钦运)
“在风景中成为风景”:旅途中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孙文波《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为例 (纪梅)
【问题与事件】
铁做的月亮——《我的诗篇》英文版和同名纪录片的书评兼影评 (柯雷[Maghiel van Crevel];张雅秋译)
【两岸诗的视野】
翻译的政治:冷战初期台湾和香港对现代诗的译介及其差异 (刘奎)
80年代后两岸政治诗中的暴力修辞 (吴丹鸿)
【当代诗研究】
界内/界外:论李亚伟诗作中的历史狂想与地理移动 (林佩珊)
一种古老的成熟—— 论现代汉诗的句法 (赵飞)
【访 谈】
八个问题的回答及其他:卞之琳访谈
我记忆中的卞之琳先生 (三木直大)
本辑作者/ 译者简介
编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