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78351
1、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引领国学变革
2、 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
3、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4、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5、老少皆宜,修身、学习,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权威。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6、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梦溪笔谈》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梦溪笔谈》记载的典章制度、人事官政等政治资料,以至唐代至北宋初期关于音乐、诗歌、绘画等人文艺术的趣闻逸事,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当时政治、艺术与文化的认识。此外,还记录了大量关于数学、天文、历法、工程、建筑、医药等科学范畴的材料。当中不少题目,更是沈括自己的科学见解和新理论、新方法,这正是《梦溪笔谈》与一般的笔记作品不同之处。沈氏对科学问题的各种洞见,更为人所称颂。本次重新导读注释,发现这部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经典著作的智慧。
《梦溪笔谈》导读
故事——追本溯源
卷一·故事一
卷二·故事二
辨证——纠谬以存真的知识态度
卷三·辨证一
卷四·辨证二
补笔谈·卷一
乐律——古代音乐原理阐微
卷五·乐律一
卷六·乐律二
象数——传统天文理论发微
卷七·象数一
卷八·象数二
补笔谈·卷二
人事与官政——做人为官的写照
卷九·人事一
卷十·人事二
卷十一·官政一
卷十二·官政二
权智——古人智慧的颂扬
卷十三·权智
补笔谈·卷二
艺文与书画——文学艺术生活风貌
卷十四·艺文一
卷十五·艺文二
卷十六·艺文三
卷十七·书画
技艺与器用——古代良工巧艺实录
卷十八·技艺
卷十九·器用
神奇与异事——怪异现象与物事的记述
卷二十·神奇
卷二十一·异事(异疾附)
谬误与讥谑——揭示世人错误的认知
卷二十二·谬误(谲诈附)
卷二十三·讥谑
杂志——纷纭世事的大熔炉
卷二十四·杂志一
卷二十五·杂志二
药议——对药物学的认识
卷二十六·药议
补笔谈·卷三
名句索引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
——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有影响、代表性、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早、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早、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部诗歌总集《诗经》,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知识爆发时期的理性产物
一、沈括的生平
十一世纪的北宋知识界,上至帝主,下至士大夫官僚,都呈现出致力于“大宇宙”探索的思想倾向。在这宏大的思想氛围下,他们尝试对社会与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全面的分类与综合,企图以“理”“气”“数”等观念阐发天地、万物背后的“体”及其相互关系之中的“用”。沈括出生两年后,即景祐元年(一○三四),宋仁宗(赵祯,一○二二至一○六三在位)系统地把其植基于《尚书·洪范》“建用皇极”的帝王学理念推衍到天文、律历、五行等领域及相关文献编纂的事业上去。他在康定元年(一○四○)更亲撰《洪范政鉴》十二卷向群臣展示。
沈括(一○三二至一○九六),字存中﹐北宋钱塘人,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出身自官宦家庭,父亲沈周曾任侍御史,又经历多次外迁,沈括都随行。虽然都不是显要职位,但这些经历却丰富了沈括的阅历。沈周死后,沈括以父荫获授沭阳县主簿的小官,可是他并不满足于此,特意要循科举之途进入官场,在嘉祐八年(一○六三)三十一岁时,登进士第,正式由士人的途径晋身官场。其后获推荐入京任昭文馆编校,后迁馆阁校勘。其间,又参与详定浑仪的工作。昭文馆的官虽然不大,但因缘际会,他得以阅读到北宋初年聚集在京师的大量典籍,而详定浑仪的工作,又使他接触到天文、历算以至观测仪器的设计和制作等范畴的专门知识。沈括自己对各种学问也有浓厚兴趣,加上他无论做事治学,都一丝不苟,因此这段时间,他的学问进步很快。
四十岁服母丧期满后,沈括再度回京,任大理寺丞、馆阁校勘,又充检正中书刑房公事。这段经历,又使他对北宋的司法制度有所认识。其后,他奉命提举疏浚汴渠,由于工程需要,他努力研究测量方法,提出了分层筑堰法来测量汴渠的高度。这段时间,他又兼任提举司天监,负责改制浑天仪和编修新历的工作。他大胆推荐布衣卫朴入监参与修历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沈括除了阅读大量天文书籍外,还重视实测。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观测极星位置的变化,绘图二百多帧。
熙宁六年(一○七三),因王安石之荐,沈括负责两浙水利。次年,安石罢相,但沈括的仕途并没有因此而受阻。同年,擢为知制诰,又为河北路察访使,兼判军器监。熙宁八年(一○七五),沈括受命出使辽国,跟辽人谈判宋辽边境问题,取得成果。使辽期间,又对沿途所见所闻详细记述,著成《熙宁使虏图抄》。同年,他又诏为权发遣三司使,参与国家财政工作,对北宋的财政和税收制度提出了不少建议。
熙宁十年(一○七七),沈括因事被劾,出知宣州。元丰三年(一○八○),改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奉密旨练兵,以备对西夏用兵。翌年,宋廷发兵攻西夏。元丰五年(一○八二),因徐禧轻敌大败,沈括受牵连,以“坐始议城永乐,既又措置应敌俱乖方”,贬为均州团练副使。自此,沈括仕途便告结束。往后数年,他辗转回到润州,居于梦溪园。元祐七年(一○九二)前后,他写成了《梦溪笔谈》,过了几年,绍圣三年(一○九六)六十五岁卒。
沈括在朝廷当过不同的官,都有所建树。而且,对于各个官位的沿革和所需知识,他也是认真学习,遇到不明白处,又不厌其烦地问个究竟,因此造就了他学问知识的广博。《宋史》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正正反映了他治学严谨认真的特点。而晚年写成的《梦溪笔谈》,正是他广博学问的全记录。
可惜的是,沈括的著作大多散佚不存,犹幸的是他晚年居于梦溪园,把平日所见所闻和思考的事情逐条记录,成《梦溪笔谈》一书。当中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自然科学方面,包罗了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理、地质、生物、化学、建筑、工程、医药等科学内容;人文科学方面,记录了古今文学艺术、史学考证、语言文字、音乐绘画等的数据;政治兴革上,他对制度沿革、外族兴衰、名臣言行等也多有记载和评议。
像《梦溪笔谈》(以下简称《笔谈》)这类笔记作品,唐宋时期有很多,例如沈括在《笔谈》中多次提到唐人段成式撰的《酉阳杂俎》便是相类的作品。可是段氏之书,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评《笔谈》则说“括在北宋,学问为博洽。于当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钟律尤所究心”,“汤修年跋称其目见耳闻,皆有补于世,非他杂志之比。勘验斯编,知非溢美矣”。是书与别书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其集人文与科学知识之大,而且所记所录,都是沈括自己耳闻目睹之事或读书心得,虽然有些内容近似迷信,但都是当时宗教信仰的反映,对于荒诞不经之事,他是鲜少记录下来的。至于各种现象,沈括也尽力解说。如果不明个中原因,就清楚说明。这比其他虚实不分的笔记作品,无疑是更具理性批判和可读性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