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85465
前言
凡例
序
《萃益斋诗集》卷一
新正二日作 甲子
家居偶成
白鹤岩
风古庙古藤
螺山
龙塘
读书水口寺
观音山
赴平郡岁试 乙丑
补书癸亥科试时事
酬刘彩楼二律次癸亥泮旋见赠韵
赠莫德美
赠唐桐卿丈
赠余媚川
月夜有怀
德美和章至,叠前章韵答之
赠莫义生
贺邓竹庄生子
八咏诗和媚川
除夕立春
元旦 丁卯
百花镜
社日小集
白鹤岩纳凉
赴乡试道经八仙界晚投大路铺题壁
途中偶吟
乡举揭晓寄星衢弟并莫义生
到家
拜客戏作
催妆
元旦 戊辰
新正二日起程入都
火轮船
落第南归
野行
楼居漫兴 己巳
送星衙弟应县试
除夕
赠罗聘三少尉,时自楚回籍劝捐 庚午
月夜偶成
寄怀内弟黄玉之、海帆昆仲
题画
漫兴
观剧夜归
腊月十五日立春
题魁星像 辛未
山门
纳凉
即景
灯花
大凝竹枝词
谢梁声甫馈岭南鲜龙眼
中元还家作
秋日偕陈德夫访家熙亭,即以留别
中秋
钩挂岭 九月十八日偕紫卿丈过此
撑口岩 岭东小墟北去里许
送声甫先生归里并序
出门词 壬申
入馆示诸友
读补学轩制艺,有怀郑小谷先生
桂
墨竹二首外舅黄汉卿先生属题
将军岭 岳武穆以八千人破曹成于此
莲塘 上有周子祠今未修复
读随园女弟子诗
邑令张丹叔太守卸篆,寄诗送别,次其《题淑芳斋壁》原韵
二月朔日作 癸酉
复馆桂岭示诸友
读刘湘芸观察《石龛诗卷》
初十日雪堂、承五两入馆
二十日 家大父寿辰敬赋
酬钟清泉见赠
漫成
途中口占 清明前三日还家
扫先太孺人墓有感
寄刘采楼代柬
吴生恭群入谒,赋此勗之
柬罗晓垣孝廉借《文选》
书黼堂至自江华,谈及旧事感赋,即以赠别
题画
过李太后先茔作
答卢跃之茂才见寄
归来
晓妆
读吉祥花题辞
斜岭界顶小憩口占二绝
晚眺
寄贺龙品多拔萃
九日偕友人登螺山
哭星衢弟八首
接徐生长瓒书,知乃弟上瑁县试冠军,却寄二首
《萃益斋诗集》卷二
水仙花次云峰先生韵 甲戌
张庙赛会竹枝词 正月二十二日
花朝展星衢墓
闲居
上巳后一日,莫义生展先墓,招同踏青
初夏即日
贺玉之、海春入泮
和彭芝葊茂才见赠
咏镜
白鸟
中秋对月
重九寄怀汉卿先生
分县署桃二株,毓圃贰尹前任时手植。今年重蒞,感赋十章,为和二绝
寄怀钟少峰孝廉
将解席归留别及诸子
元旦试笔 乙亥
得少峰书却寄
晚眺
杂诗
有感
偶撷旧帙,得星衢游灵峰寺诗。云“我到人间刚廿载,三生何问,茫茫益信”。诗之成谶也,凄然有作
消夏诗十首
挽太学邓耀南先生
寄周少鹏
鹰毛扇
闻品多乡试捷音却寄
题少峰《修拙斋诗卷》
寄寿汉卿先生五十
途中杂咏
登苍然亭,次壁间方、陶诸公韵
邂逅一首和何小明先生
舟发昭江
画山九马图
舟中杂咏
游风洞山
独秀峰
上巳后二日小集景风阁
七星岩
月牙山
水月洞
朝阳岩
仙李园
桂林杂述
留别岑槐卿
阻雨未行,叠韵再索槐卿和
馆见在书斋示诸生 戊寅
中秋夕作
重阳纪事
刘岳斋家兰花盛开,以王君心源诗索和
寄玉之内弟代柬 己卯
北上有期,次欧阳同文送别韵
舟发通州 庚辰
永州谒柳子祠
绿天庵
舟中杂咏
湖舟喜晴
阻风闷作 泊川河口
次日南风大作,舟行甚驶
长江杂咏
杨村早发
三月初八夜闱中作
内阁大挑?
《萃益斋诗集》卷三
就馆县城示同学 辛己
投邑令黄笏山司马
游浮山
黄母谭太孺人节孝诗
赠王实甫学博
和黄邑侯《荷花生日》诗
钟唐宣先生见和《游浮山》诗,叠韵奉赠
题钟廷锡大令小照
大令介秉初以小照索题
寿笏山邑侯
刘采楼五旬得子,诗以贺之
送别邓鹤山少尉兼广其意
春日泛舟即事
读黄砚宾太守《纪游诗》,奉赠二律
笏山邑侯招饮,届期忽又公出,即席留谢
徐啸三见和赠黄太守之作,叠韵奉答
纪梦二章,戏柬笏山索画
和砚宾太守游浮山
游沸水寺
何凤霄先生过访,别后赋赠兼柬李雪林茂才
即事赠笏山邑侯
和鹤山《感怀》之作
六月二十四日,笏山司马邀同陈驭云别驾、何凤霄大令、石翰屏、周芗友两学博,并幕友陈明之、周鉴卿、徐啸三、吴茀臣、蒋谷人诸君作《荷花生日》。邑侯首唱四律,次韵奉和
竹著
菊影
九日偕同人游沸水寺
读凤霄先生《竹醉山房诗集》有赠 癸未
送笏山司马移篆桂平有序
竹字
悼亡诗十二首哭黄安人作
送邑令任葆棠太守之任永福 甲申
并蒂牡丹,为任太守赋
赠师竹,时将返黔
投姚子蕃邑侯,即次其《感怀》韵
和姚邑侯偕同人游浮山
枕上忆及亡室,凄然有作
柬姚邑侯索诗卷
再送师竹前一首,用子藩韵
师竹闻余续聘,画梅见赠,并系以诗。倒用原韵奉和
题子藩太守诗卷
偶感
绿珠
之临桂学,任凤霄先生以诗送行。次韵奉答
读啸三与邑令李升初同年倡和诗,次韵奉赠
久旱望雨次李邑侯
亡室忌日感赋 九月十八日
有自弃其妾者怜而赋此
夜来香 丁亥
题美人画景
八月十四夜纪事
中秋夕登东楼
月夜小集和李翰卿孝廉
闲遣
陈王行祠灾
雨夜小聚,次翰卿韵
喜雨和啸三
寄怀龙品多大令
九日李邑侯招游沸水寺
次日,榷使曾荀香刺史招同邑侯游浮山
秋夜书感
闻邱舜臣之讣,泫然有作
秋夜书怀,次翰卿韵
李邑侯以诗见贻,次韵奉赠 戊子
和李邑侯《留别》韵
邑侯叠韵见和,复叠韵酬之
咏胡烈妇殉夫事
题李子迪丈诗稿
《萃益斋诗集》卷四
简黄庾南茂才 己丑
端阳日庾南以诗见投,回馆后叠韵报之
过厘局,读榷使周子元大令诗稿,奉赠二律
送区云泉回粤北乡试
和云泉述怀
偕钟序东、孟芗圃赏荷小集,用周榷使见赠韵
题陈懿斋《自赏轩诗草》
手痛吟
拮据
奉和沈仲复中丞《移抚皖讲留别》诗八首
次韵和黄庾南《中秋寄怀》
和友人《中秋对月思乡》韵
贺子元大令纳宠
秋夜漫成
题子元燕游影录
重晤邓梦璜明经,时佐梁协戎幕来贺
和梦璜偕全墨村司马游浮山
又和《秋夜感怀》
与梦璜夜谈感旧,怅然有作,仍叠前韵
哭外舅黄汉卿先生
游沸水寺和子元
又和《游浮山》韵
儿辈游朝阳岩有诗,因用其韵
临江书院偶成 庚寅
送周子元榷使还桂林
子元贻诗留别,次韵奉和
墨村司马招游浮山,为子元榷使饯别。榷使成五言古三章,次韵奉和
黄庾南以近作八首见示,赋此奉酬
读金氏《风檐录》,赠金镜如大令
汤儿府试冠军,寄诗勖之
夜雨感作
题《徐啸三诗集》
拟韩昌黎《石鼓歌》
元旦试笔 辛卯
盆中水仙花盛开
二月初五日到书院
观剧
新晴
二十日,家大父寿辰敬赋
胡鼎斋少尉招饮,遇雨
美人蕉
寒食
清明
清明即景,戏用叠字体
临江杂兴
校刊《修拙斋》,再赋二律
梁生后斋邀同人小集东楼,重启扶轮吟社,书此吟之
科名草
合欢花
读裘竹孙司马《感叹集》,即书其后
诗筒
挽叔丈黄山甫先生 卒于周安祠署
泛舟浮山即事,次壁间何彦宣司马韵
小玉钗
中秋漫兴
赋得齐姜醉遣晋公子
海春闻予北上以诗寄讯,次韵答之
元旦试笔 壬辰
舟中杂述
香港
申江杂咏
三月初八日入闱作
《萃益斋诗集》补遗
暖房词玉之内弟作
玉之婚夕再调以诗
跋
附录
修复学宫记
苏氏族谱(节选)
苏煜坡简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苏煜坡(1848—1893),字翰臣,号金堂,别号筱东行一,广西贺县开山镇人。贺县北与湖南接壤,距九嶷山约五十公里,东临广东连州,为三省交界之地,向来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当地居民历代以农耕为生,朴实无华,感受外来信息较为迟缓。历史上,宋代大儒周敦颐曾读书莲塘,给桂东北偏僻的一隅熏染过一些须文化气息。几千年来,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真正的文化人出现,读书治学只能是极少数人的奢望。
苏煜坡为苏家十七世孙,祖上皆为布衣,父讳达邦。苏煜坡是苏家长子,有弟二。在当地,苏家为至贫门户,无田少产,佣耕度日,租赁而居。咸丰十一年(1861),苏煜坡十三岁,当是生活有了起色,苏家修筑了两处房产:一在下料,一在桥头,全家终于结束共居一室的窘境。当然,所谓房产,只是低矮的草房而已。苏煜坡少年时代,一边跟随父亲耕作,一边勤于学业,攻读启蒙读物。同治二年(1863),苏补县学生,师从拔贡黄邦杰(字汉卿),第二年,经媒人说合,聘定老师之女。
同治四年(1865),苏煜坡参加院试,中秀才,年十七岁。此后,回乡继续攻读,并与莫德美、唐桐卿、余媚川等往来唱和。同治六年(1867),苏煜坡随同灌阳唐景崇等当地名流赴桂平郡参加乡试,中第四十八名举人,是“同谱中,年少者” ,且“丰神秀朗,德器渊润” ,一时引起轰动,少年天成,受到时人礼赞,被“目为木天中人” 。关于这一点,苏煜坡在若干年后回忆往事,也无不引为自豪:“自笑登科年太少,防人看煞每低头。” 是年腊月,十九岁的苏煜坡奉父母之命,与黄氏成婚。第二年是进士大考年,苏煜坡踌躇满志,告别新婚妻子,启程赴京,经由广东航海北上,惜乎时运不济,这一次落了榜,悻悻而归。此后几年,四个儿女相继出生,他过了一段天伦之乐的小日子,然后便任教于大凝学馆和桂岭学馆,闲暇时间,还游览贺县一带及其周边的将军岭、滴水庵、莲塘和桂林等风景名胜,结交张丹叔、梁声甫等当地名流,为其诗歌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光绪五、六年间(1879—1880),苏煜坡取道永州、湘潭,入长江,经运河,再次北上,进京赶考,这次虽中内阁大挑二等,但考取进士的宏愿一时难以实现。回乡后,苏煜坡移馆县城,继续于临江书院开馆任教,多年间,他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培养后进上,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其高足李孝先更是不负众望,一举考中进士。
光绪八年(1882),妻黄氏不幸病卒,年仅三十五岁,这一年,三弟敬斋、小女相继因病离世,苏煜坡承受着一连串打击,精神创伤很大。光绪十年(1884),否极泰来,中举之后,赋闲多年,他终于可以结束奔波不定的游荡生活,被选拔任临桂县教谕。教谕是正八品小官,职责是掌一县学校课试,主持孔庙祭祀,宣扬儒教经典和皇帝训谕,教导和管束所属生徒,应该说,凭借多年的教书生涯及苦读经典,苏煜坡任此职很是称职。在临桂,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督促地方办学,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他还尽情地畅游了当地的佳丽山水,创作大量山水诗作。
光绪十六年(1890),在贺县令黄笏山邀请下,苏煜坡回到家乡,负责修纂六卷本的《贺县志》。这项工作能够展现他的才学,县志修成以后,临近各县纷纷派人前来观摩取经。在贺县,苏煜坡还经常到临江书院主讲,书院学子成材者多,县宰黄笏山曾亲临书院,并撰一联“五六月天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 以示表彰。
光绪十七年(1891),苏煜坡铨授永宁州学正,因为防剿云南昭通窜匪案,内赏加六品衔。是年,苏煜坡开始第三次上京赶考生涯,从广东,经香港,走海上,数月后抵达北京。由于旅途辛劳,身体状况不佳,第三次应试又名落孙山。在京师,他拜会了中举时的同年唐景崇,把自己的题为《萃益斋诗集》的作品呈出,请唐为之作序,唐景崇读罢全集,深为感动,叹称“戛戛独造,自出机轴,瓣香随园而不袭随园,面目询为可贵” 。
光绪十八年(1892),苏煜坡落第南归,回到故乡贺县,不久疾病加重,加以精神抑郁,是年六月初八,便与世长辞了,享年四十五岁。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不能脱离“入仕”或“出仕”藩篱,自从隋朝开辟了科举取仕这条方便士人升官的捷径之后,绝大多数的文人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奔向人生目标的不二法门:读书——科举——入仕。这里,我们注意到,“入仕”这一终极目标是以“读书”、“科举”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的,如生逢治世,经过一番苦读,人生得意,则亦文亦宦,两美齐备,唐之张九龄、沈全期、宋之问,宋之梅尧臣、欧阳修,明代台阁诸人等等,为官可左右逢源,治文能显赫一时,可谓完美之人生。但是,大多数的文人其命运归宿与人生抱负之间,并不能真正吻合,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面对仕途,“欲济无舟楫”(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清高的心态,又使他们“端居耻圣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这种强烈的渴望与痛楚的忧思,正是封建时代落魄文人普遍心理折射。
非常不幸的是,苏煜坡就属于后者。
即使“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的幸福之神终没有惠顾这位“端居”粤西一隅的勤勉书生,但是,苏煜坡和那个时代所要求的正统熟读经书的饱学之士一样,对功名有着强烈的渴盼。汲汲于科举,拳拳能致仕,使其一生充满激情,思想深处散发着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
苏煜坡生活于清王朝为腐败、为黑暗的、奄奄一息的末期,外有列强侵扰,内有统治者昏聩,两次鸦片战争,一次太平天国起义,岌岌可危的清王朝苟延残喘,呈现出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的衰亡之相。此际的著名诗人,如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等,以其敏锐的时代嗅觉,创作大量反映现实、揭露黑暗、大声疾呼的诗作,一时影响巨大,从者众多,并且大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乙亥杂诗》)之势。按理说,身处这种情势之中的苏煜坡也应一如前述之诗人,不应无视这蕴藏着变革的时代大潮,在其作品中有所反映,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其“十得六七” 的现存诗作中,几乎没有触及当时社会热点,针砭现实弊端。当然,这也与诗人的处境有关,由于广西地处祖国边疆,而苏煜坡所生活的贺县,又是边疆中为闭塞的地区之一,信息落后,思想保守,好像一块遭受浸染较慢的“净土”。更为重要的是,发端于广西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起义刚刚被镇压下去,人们对类似的话题噤若寒蝉,有“远见”的士人,还是多谈风月,多咏性情,所以,苏煜坡也像当时广西多数诗人一样,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把游移的目光凝聚到个人前途上,走着几千年来士人们走惯了的读书科举老路。
作为一名读书人,一个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人,苏煜坡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高昂的,他的一生都在做着入仕梦,年齿越长,此梦越强。院试、乡试、会试,他尽可能地去抓住各种机会——当然,科举是他的的机会,以期改变沉落下寮的命运, 在其早年诗作《酬刘彩楼二律次癸亥泮旋见赠韵》一诗中,他写道:“卓荦观书到处传, 纵横摛藻共春妍。 青衿我愧游庠序, 绿字君殷校简编。 三尺雪门多玉立, 九秋云路伫镳联。 功名自是儒生事, 况有文章翼圣贤。”在这里,他直言不讳地表达出自己一生的志愿,作为一介儒生,再没有比追求功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了。
苏煜坡的追求是积极的,在那个时代,贫寒的读书人除此之外再无别路可寻。但是,苏煜坡的“积极”并不像范进那样走火入魔,他还不至于把生命的全部投入给八股事业,以致到了精神空虚、知识偏狭、神魂颠倒的地步,他尚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次会试落榜后,虽然也不免要发一番牢骚,但对于科举的性质和自己的能力,其认识还是较为客观一些的:
破浪乘风意自雄,牵云曳雪感何穷。科名要与才名称,绫饼何曾易啖红。
一席名山坐未寒,萧然行李出长安。胸中块垒消难尽,长铗临风不肯弹。
——卷一《落第南归》
其所感伤的多是针对自己的才华不济,而不是发无明火于其他。此后,在铨临桂学期间,在贺县开馆授徒期间,他一边兢兢业业地做好职守,一边不断地挑灯寒窗以期再战。这种准备是异常艰苦的,他也很少回家与妻子团聚,“安人归后,余非入都,亦即就馆,无一岁家居者” ,也经过了“身世萧闲手拮据,膏煎茧缚已月余” 的困顿生活,但他意志弥坚,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进取。
在这种追求中,诗人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和等待,这是没有退路的选择,但进退两难之际,他还是不免要对自己进行认真的审视:
璞玉贵善琢,偏弦难独张。集思以广益,先民垂训祥。我生溷乡井,有志今未偿。徒抱兰蕙质,莫登风雅堂。岂不欲自奋,孤花空流芳。在坐无尼父,传家乏曹仓。挟此兔园册,妒煞百城王。十室有忠信,讨论资贤良。
——卷一《杂诗》
壮志难酬的一腔忧愤不免要发泄出来,这里有怀才不遇的隐忧,也有不改初衷的坚毅。
苏煜坡积极的人生态度从其交游中也可表现出来。经纶满腹而志比天高,所谓仕途仅仅铨临桂学几年,算不上真正的出仕,而且凭着举人的身份,任职教谕这短暂的闲差与其雄伟志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诗人心目中,他盼望的是多为苍生谋的清明政治,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与其交游的一代贤吏身上,他的诗作中多次歌咏“龚黄”式的官吏,这是不在其位,也谋其政的精神表现,师承杜甫的千年遗风。《投邑令黄笏山司马》写到:
汉廷黄霸循良,何幸卿云覆此方。十载心倾同小草,三春手植到甘棠。宜民颂美随车雨,久宦勤忘满鬓霜。儒吏风流政维似,书堂窃喜傍琴堂。
几年之后,黄笏山移官桂平,苏煜坡再次以诗相赠,反复表达对这位有着“龚黄”之誉地方官的敬重——也是自己渴盼的为官模式。《送笏山司马移篆桂平》小序说:“司马令吾邑以静治民,而不忧。三年中抚字教诲所全,实多且乐,与士绅亲,无宦场习气。余连岁按砚讲院,诗酒往还,相得甚欢,不能如淡台民之非公不至也。今春量移桂平,行有日矣,云山花鸟未免有情,矧为部民哉。因作长句送行,……”可见,诗人与官吏的交游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利益考虑,他是有选择标准的,凡是能为民造福者,一概可以是他结交的对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