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260607
学习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若不懂其源头,认识其背后的哲学理论体系,就容易停留在表面化、碎片化,无法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本书用十讲,分别从文化根脉、汉字、五行八卦、农耕文明、文明内涵、国民信仰、仁义礼智、责任担当、大道之源、天干地支等方面,深入厘清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
中华文明作为*承传至今的古代文明,具有其他文明不可替代的价值。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文化自信成为内在动力,并期待引领现代科学技术新的进步。
中华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在八千年前的伏羲氏时期已经基本成型,到西周时期发展成熟,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就像一个城市规划图一样,基本理论一经确立,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明显的不同之处。这样严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数千年时间检验、经受千百次磨难冲击而屡次浴火重生的内在原因。
本书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和审视视角,让传统文化在中国新时期伟大实践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引领现代科学、技术新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推动社会发展作用永远不会过时,就像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目录
CONTENTS
第一讲人文化成 / 1
- 文化释义 /4
- 中国文化的根脉 / 11
- 以文化人 /16
第二讲象形文字 /20
- 重新认识汉字 /20
- 汉字的发展演化 /27
- 文字的发展危机 /29
- 结论 /36
第三讲五行八卦 /38
- 一画开天 /41
- 极致抽象 /45
- 以人为本 /50
- 哲学体系 /54
第四讲农耕文明 /56
- 顺天应人 /57
- 与天为盟 /63
- 永续传承 /67
第五讲文明以止 /74
- 提升修养自觉性 /80
- 促进社会和谐 /84
- 世界和平中国思路 /90
第六讲国民信仰 /96
- 中国人有没有信仰 /98
- 信仰的意义 /104
- 弘扬传统文化,找回失去的信仰 /110
第七讲仁义礼智 /116
- 什么是诚信 /115
- 培育诚信意识 /124
- 苟非其人到不虚行 /129
第八讲责任担当 /132
- 责任担当是传统文化的特色 /134
- 责任担当的现实意义
- 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责任担当 /143
第九讲大道之源 /151
- 易经简介 /152
- 易经是中国哲学纲领性典籍 /158
- 易经是农耕文明价值和方法论的总和 /162
- 易经哲理名句的文学价值 /168
- 学习易经必须注意的三个要点 /171
第十讲天干地支 /180
- 现代科学与约化思维 /182
- 西方哲学的发展 /186
- 中国哲学对科学可能的贡献 /191
- 天干地支 /195
文化有中西之分吗?答案是肯定的。从“文化”一词的定义中, 我们就能够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区别。有了这一思想观念,我们就明白中西方文化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面对中西方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们就不再简单地认为这是风俗习惯的不同,而能够看出这是不同文化指导下的价值判断的不同。
就像两棵大树,远远看去都有树干树冠,似乎只是形态区别而已;再走近看,枝、叶、花、果都不相同。为什么会不相同呢?因为根脉不同。不同的种子落入泥土中,就萌发出不同的根系,生长出不同的芽苗,即使在完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也会生长成不同的植株。
尼采认为,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哲学的目的是文化。文化确定价值判断,形成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哲学则是文化的理论基础,不同的哲学理论产生不同的文化。
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哲学,至少没有像西方一样成体系的哲学理论。试想一下,无本之木何以立千年?无源之水何以流万里?用网友的语言说,这是用脚趾头都能够想明白的道理。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唯一传承不绝的文明,没有核心哲学理论是不可想象的。
哲学理论体系是文化的根脉,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严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数千年时间检验,经受千百次磨难冲击而屡次浴火重生的内在原因,它使世界见证中华民族从洪荒蒙昧发展到了现代科技社会而屹立不倒的神奇之旅,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引领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之路,让世界为之瞩目。
近代学者所谓的哲学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哲学为标准范本,对中西方巨大的价值判断差异视若无睹。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去探求中华传统哲学,怎么可能有收获呢?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越来越坚实、清晰的今天,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整理出来,让它成为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助力文化自信内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觉行为,尤为紧迫和必要。
我们的先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一直沿袭到近代,所以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是农耕文明。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生产生活中,我们的先民体察天地万物的规律,感悟天地万物的启示,产生了能够使人类永恒存在、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产生了能够使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基本认识,产生了人的个体存在与发展意义的基本认识。我们的先民把这些认识进一步抽象提炼,构成了流传至今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有人说,文明的发展是渐进性的,中华文明似乎有所不同。我们能够追溯的最早历史是在距今约八千年以前的伏羲氏时期,这一时期最伟大的历史事件是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了八卦。从仅存的历史文献中仔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可以梳理出中国哲学的理论系统。所以说,中华传统哲学的发展与生产技术发展相比,可能是提前一步进行,至少是同步进行的。这种提前性,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显著特点是设计的整体性,就好像建设一个城市,起先就有了完善的规划设计。
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碎片化的,那是因为中华文明过于枝繁叶茂,以至于有些人只看到碎片,枝叶障目无法领略其根本。时至今日,中国人在处理社会事务的时候,自觉表现出来的整体观、大局观、辩证思考、平等包容等思想意识,就是其鲜明特点之一。这些思想意识是随着传统文化的教习注入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以至于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
阴阳理论是中华传统哲学的基点。阴阳理论认为,万事万物的特性都是相对的,每一件事物本身的特征也是相对的。阴阳理论又被古人称为“太极”。从字面上看,“极”为房屋最高的横梁,加上“太” 字的强化修饰,形象地说明阴阳理论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其他理论的先导理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