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11268119
内容简介
由杨元龙、杨昌梅译*,江开银口述的《苗族古歌古辞古故事(苗汉对照)(精)》是苗族文化学者杨元龙先生搜集、整理、翻译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运用苗汉文字对照的方式,讲述苗家的古歌古辞和古代故事,为研究苗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同时对抢救、挖掘、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运用苗汉文字对照的方式,讲述苗家的古歌古辞和古代故事,为研究苗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同时对抢救、挖掘、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 录
孃欧瑟 熔太阳铸月亮 打银铸柱 扫寨辞 落寨辞 鼓藏节祭辞 贺起新房 芦笙歌 芦笙问答歌 走客歌酒歌 人、水牛和老虎 张秀眉抗粮 娣井坤 迈仰辛和旎基稿 格相妮 格相久出嫁 丢保格和老虎 人变猴子的故事 古辞集锦 榕江县高略苗族吃鼓藏追忆 苗族始祖的传说 姜央巧戏虎 芦笙的传说 斗勒造反 祭祀水井的传说 蜻蜓找妈妈 野猫为什么偷鸡 獭猫为什么吃鱼 野猪、野鸡捞油锅 伟大共产党 水牛歌 太阳歌 《六十条》好 “四人帮”真可恶 我坐飞机上北京 妮葆香 娜香久 格俩丽和保有休 祭鼓节的由来 格计妮 理宝和他的女儿 朗朗嘞 鹅案 后记
在线试读
鼓藏文化的中断与恢复
高略江姓家族吃鼓藏,按惯例是每隔12年吃一次,但自1950年吃过以后,直到1982年才吃,鼓藏文化在这里中断了30多年,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政策过“左
”。那些年,鼓藏头和祭司(当时叫鬼师)都被列为“
专政”对象。有的被判刑劳改,有的就地管制。按说从1950年到1962年已时隔12年,该吃鼓藏了。但祭司江耶老已去世,鼓藏头江开学又是劳改释放的,加上人们生活很困难,自然吃不成鼓藏。到1974年,也该是吃鼓藏的时间,但那时正值“文革”时期,芦笙不准吹,斗牛不准搞,谁还敢提吃鼓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放宽,经济复苏,才两三年,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高略的江姓苗族打心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同时更深深地感激老祖宗在冥冥之中的保佑,因此便萌生了恢复中断多年杀牛祭祖——吃鼓藏的念头。
当时,在当地吃鼓藏,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找不到祭司。老祭司早已作古,不知道有没有传人。没有祭司,请不来祖宗,奉献的牺牲祖宗无法领受,祭祖便枉然。后来有人想到,当地著名歌师江开银,年轻时曾向老祭司学过歌,不知是否学过鼓藏辞。几个寨老找到他(当时他在人民公社当赤脚医生),他说吃鼓藏是好事,我来当祭司。原来,老祭司在世时,担忧苗家不吃鼓藏要遭殃,同时,更担心他死后后继无人,就悄悄地把吃鼓藏的“祭祖辞”和吃鼓藏的全套仪规都传给了江开银,没想到今天还派上用场了。祭司的问题很轻松地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才是真正的难题。按传统的做法,吃鼓藏一家要杀一头鼓藏牛(即水牯牛),而且对牛的选择非常讲究,除体形硕大、四肢匀称、外观威武的一般要求外,特别讲究的是角和毛旋。角根要粗大偏方,角尖要细,两角弯幅要匀称,打架才凶,祖宗才喜欢。角沟要深要密,喻示田土多,庄稼好,不愁吃穿。毛旋则主要看它生得合不合。合则吉,则用;不合则凶,则弃。牛背四旋齐全是好旋,喻有儿有女,四世同堂;牛肚旋为谷仓旋,左右双旋对称,表示年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牛舌中央藏双旋,意为世代人丁繁衍,六畜兴旺,此旋好,但极为稀少,且只有行家才能识别;牯牛两大腿间有旋为大吉大利旋,但一般少见。忌讳的是牛眼角有旋,那是泪旋,主丧,不死男就死女,不死老就亡少,世代悲哀。牛嘴下唇有旋不吉利,要遭百口,讨人嫌。用牛如此讲究,当地难找,只得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到外地去选购。如果真按老规矩办事,江姓80
多户,全宗族祭祖至少要用50头水牯牛,以当时的价钱算,每头平均4000元,约需20余万元。加上外出采购所需要的盘缠及购牛回来后还要请人专门精心饲养,一小指一小指的喂草,每天要伴喂稀饭,时不时还要喂糯米饭团和水酒,一直喂到祭祖杀牛之期,其间往往有一两年,饲养费用可想而知。
这样一头水牯牛,从到外地选购到饲养期间,至少要花5000元,哪家都负担不起。怎么办,不吃鼓藏了吧,死了都不好意思去见祖宗。何况这次决定吃鼓藏是不能更改了。大家去找江开银商量。有人说,现在是新时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过去不准搞“单干
”,如今都分田到户了,几千年来吃鼓藏的老规矩,也可以改一改。大家觉得有道理。怎么改?既要减轻负担,又要达到祭祖的目的。后商量议定了两点意见:其一,减少祭祖牛头数,由每户杀一头,改为一个寨子(江姓)杀一头;其二,降低鼓藏牛标准。若遇牯牛毛旋欠佳者,请祭司帮助解脱。一个寨子只杀一头,这一头该祭那家祖宗?祖宗们答不答应?这时,大家的目光都投向江开银,江开银说让他找祖宗们商量。经过一番念咒和卜卦后,说:“祖先们同意了。
到那天大家分得牛肉,拿回家供祭,我就请各家祖宗回各家享用。”就这样,原准备要杀的牛减少了40头,各户的负担也降到四五百元。资金筹集后,他们以寨为单位,派出9个组,每组五六人或七八人外出购牛。那些年各地都搞大集体,很少喂养水牯牛,即使有的地方有三两头,也要留下来做种,繁衍后代,要挑选合条件、价格又适宜的鼓藏牛确实不容易。为买
9头鼓藏牛,他们走遍了全州各县和黔南州的三都、荔波,以及广西三江、大苗山等上百个苗村侗寨。大家感慨地说,若要买四、五十头,我们恐怕要跑遍全国了。
以上情况是江开银1986年5月亲口告诉我的。他那时到榕江县城出席县政协会,我在榕江县民委工作。我俩是忘年之交、老朋友了。散会后,我请他留下来住了几天。初是想找他搜集民间文学,偶然听到他曾充当高略吃鼓藏的祭司,而自己事先无由得知,错过了一次绝好的采风机会,感到万分遗憾。以往人们都说,吃鼓藏活动可以拍摄照片,可以录像,却无法录到祭司所念的祭辞。因为祭司念得快,念得小声又不能贴近祭司当面录音,即使录了音也听不清楚,更听不懂。我虽无缘亲睹高略吃鼓藏的盛典,却有幸与该盛典的祭司单独相聚,彼此相知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何不请他将祭辞重述一遍,由我记录下来,这可是苗族古文化的精髓,极难搜集到的瑰宝啊!征得他的同意后,请他用苗语口述,他讲一句,我记一句,有些古苗语和语义艰涩之处,均一一当面请教。就这样,经过几天几夜劳作,终于将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念什么辞,都做了记录。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整理成文。十多年后,我退休了,才得以整理出来,供专家们研究、参考。
P177-179
高略江姓家族吃鼓藏,按惯例是每隔12年吃一次,但自1950年吃过以后,直到1982年才吃,鼓藏文化在这里中断了30多年,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政策过“左
”。那些年,鼓藏头和祭司(当时叫鬼师)都被列为“
专政”对象。有的被判刑劳改,有的就地管制。按说从1950年到1962年已时隔12年,该吃鼓藏了。但祭司江耶老已去世,鼓藏头江开学又是劳改释放的,加上人们生活很困难,自然吃不成鼓藏。到1974年,也该是吃鼓藏的时间,但那时正值“文革”时期,芦笙不准吹,斗牛不准搞,谁还敢提吃鼓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放宽,经济复苏,才两三年,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高略的江姓苗族打心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同时更深深地感激老祖宗在冥冥之中的保佑,因此便萌生了恢复中断多年杀牛祭祖——吃鼓藏的念头。
当时,在当地吃鼓藏,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找不到祭司。老祭司早已作古,不知道有没有传人。没有祭司,请不来祖宗,奉献的牺牲祖宗无法领受,祭祖便枉然。后来有人想到,当地著名歌师江开银,年轻时曾向老祭司学过歌,不知是否学过鼓藏辞。几个寨老找到他(当时他在人民公社当赤脚医生),他说吃鼓藏是好事,我来当祭司。原来,老祭司在世时,担忧苗家不吃鼓藏要遭殃,同时,更担心他死后后继无人,就悄悄地把吃鼓藏的“祭祖辞”和吃鼓藏的全套仪规都传给了江开银,没想到今天还派上用场了。祭司的问题很轻松地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才是真正的难题。按传统的做法,吃鼓藏一家要杀一头鼓藏牛(即水牯牛),而且对牛的选择非常讲究,除体形硕大、四肢匀称、外观威武的一般要求外,特别讲究的是角和毛旋。角根要粗大偏方,角尖要细,两角弯幅要匀称,打架才凶,祖宗才喜欢。角沟要深要密,喻示田土多,庄稼好,不愁吃穿。毛旋则主要看它生得合不合。合则吉,则用;不合则凶,则弃。牛背四旋齐全是好旋,喻有儿有女,四世同堂;牛肚旋为谷仓旋,左右双旋对称,表示年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牛舌中央藏双旋,意为世代人丁繁衍,六畜兴旺,此旋好,但极为稀少,且只有行家才能识别;牯牛两大腿间有旋为大吉大利旋,但一般少见。忌讳的是牛眼角有旋,那是泪旋,主丧,不死男就死女,不死老就亡少,世代悲哀。牛嘴下唇有旋不吉利,要遭百口,讨人嫌。用牛如此讲究,当地难找,只得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到外地去选购。如果真按老规矩办事,江姓80
多户,全宗族祭祖至少要用50头水牯牛,以当时的价钱算,每头平均4000元,约需20余万元。加上外出采购所需要的盘缠及购牛回来后还要请人专门精心饲养,一小指一小指的喂草,每天要伴喂稀饭,时不时还要喂糯米饭团和水酒,一直喂到祭祖杀牛之期,其间往往有一两年,饲养费用可想而知。
这样一头水牯牛,从到外地选购到饲养期间,至少要花5000元,哪家都负担不起。怎么办,不吃鼓藏了吧,死了都不好意思去见祖宗。何况这次决定吃鼓藏是不能更改了。大家去找江开银商量。有人说,现在是新时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过去不准搞“单干
”,如今都分田到户了,几千年来吃鼓藏的老规矩,也可以改一改。大家觉得有道理。怎么改?既要减轻负担,又要达到祭祖的目的。后商量议定了两点意见:其一,减少祭祖牛头数,由每户杀一头,改为一个寨子(江姓)杀一头;其二,降低鼓藏牛标准。若遇牯牛毛旋欠佳者,请祭司帮助解脱。一个寨子只杀一头,这一头该祭那家祖宗?祖宗们答不答应?这时,大家的目光都投向江开银,江开银说让他找祖宗们商量。经过一番念咒和卜卦后,说:“祖先们同意了。
到那天大家分得牛肉,拿回家供祭,我就请各家祖宗回各家享用。”就这样,原准备要杀的牛减少了40头,各户的负担也降到四五百元。资金筹集后,他们以寨为单位,派出9个组,每组五六人或七八人外出购牛。那些年各地都搞大集体,很少喂养水牯牛,即使有的地方有三两头,也要留下来做种,繁衍后代,要挑选合条件、价格又适宜的鼓藏牛确实不容易。为买
9头鼓藏牛,他们走遍了全州各县和黔南州的三都、荔波,以及广西三江、大苗山等上百个苗村侗寨。大家感慨地说,若要买四、五十头,我们恐怕要跑遍全国了。
以上情况是江开银1986年5月亲口告诉我的。他那时到榕江县城出席县政协会,我在榕江县民委工作。我俩是忘年之交、老朋友了。散会后,我请他留下来住了几天。初是想找他搜集民间文学,偶然听到他曾充当高略吃鼓藏的祭司,而自己事先无由得知,错过了一次绝好的采风机会,感到万分遗憾。以往人们都说,吃鼓藏活动可以拍摄照片,可以录像,却无法录到祭司所念的祭辞。因为祭司念得快,念得小声又不能贴近祭司当面录音,即使录了音也听不清楚,更听不懂。我虽无缘亲睹高略吃鼓藏的盛典,却有幸与该盛典的祭司单独相聚,彼此相知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何不请他将祭辞重述一遍,由我记录下来,这可是苗族古文化的精髓,极难搜集到的瑰宝啊!征得他的同意后,请他用苗语口述,他讲一句,我记一句,有些古苗语和语义艰涩之处,均一一当面请教。就这样,经过几天几夜劳作,终于将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念什么辞,都做了记录。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整理成文。十多年后,我退休了,才得以整理出来,供专家们研究、参考。
P177-179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