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167943
内容简介
《栖霞新编民间故事集萃》就有着文艺作品、乡土史料和民俗采录的性质。其编纂的特点和价值在于:首先,它作为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的延续,在选录一批旧作的同时,更多的是收入新近采写、整理的未刊作品,表明民间口头文艺尚未因时代变迁而衰亡,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当今的深化。其次,《栖霞新编民间故事集萃》题材广泛,涉及“神异故事”、“人物故事”、“名胜故事”、“地名故事”、“书画故事”、“民俗故事”、“物艺故事”、“善义故事”等类别,总数凡146篇,其丰富性表明民间故事在栖霞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创作与传承的生态。再次,部分新题材、新主题的新故事受到采录和整理,在当代民间文学整体式微的背景下,在各地普遍重物质类民间工艺而轻语言类口头文学的风气下,表现出对文化遗产全面维护的自觉与自信,以及对民间文艺做整体关注的资源意识。*后,区校结合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是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它不仅有利于高水平文化队伍的整合,更能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推动民间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目 录
神异故事(10则)
摄山神靳尚皈依佛法
后羿射乌山射太阳
荷花仙姑下界结凡缘
小白龙探母传孝道
二龙夺珠成三山
杏黄旗一展变绿洲
火神爷智烧“万”姓家
黄鼠娘娘的一把神火
神马含冤鸣不平
昙花一现为韦陀
摄山神靳尚皈依佛法
后羿射乌山射太阳
荷花仙姑下界结凡缘
小白龙探母传孝道
二龙夺珠成三山
杏黄旗一展变绿洲
火神爷智烧“万”姓家
黄鼠娘娘的一把神火
神马含冤鸣不平
昙花一现为韦陀
人物故事(39则)
秦始皇赶山海子口
伽蓝菩萨关云长
大司马桓温金城哭柳为哪般
宋文帝刘义隆武帐堂训子节俭
典当业的祖师爷萧宏
东阳镇出个神异高僧
达摩一苇渡江成宗师
石匠舍身一跃成佛像
鉴真眼盲过海到东瀛
李白掷杯化为酒樽石
王安石燕子矶赋诗抒怀
“天鹅抱蛋”秦桧葬祖
秦桧后代不姓秦
秦桧后人不必愧姓秦
文天祥啼血别金陵
朱元璋燕矶赋诗斗举子
祝得一镌碑记述“感应佛”
柳敬亭落魄栖霞龙潭
李香君斩断情根入佛门
曹寅祖孙吟诗观音岩
乾隆皇帝隆昌寺寻生父
默默和尚巧答乾隆皇帝
道光皇帝恩表秦承业
莫友芝:研究栖霞南朝石刻人
和凤翔家贫“偷”学成大器
“革命和尚”宗仰隐迹栖霞山
陶行知题联化解悲喜难题
陶行知冷待蒋介石
陶行知与“牛大哥”同铺
视察十月村
晓庄师范十烈士的传奇人生
朱偰父子的南朝陵墓石刻情结
乡村教育的建设能手黄质夫
詹氏兄弟毒杀日伪高官
金陵孤儿义勇军飞袭日寇汉奸
土律师张仰高好打不平
甘道士三打鬼子兵
……
名胜故事(32则)
地名故事(23则)
书画故事(10则)
民俗故事(11则)
物艺故事(12则)
善义故事(9则)
前 言
栖霞以山林、石窟独秀东南,饮誉千载,成为古城南京重要的名胜地之一,自古便有“金陵明秀山”之称,亦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之说。栖霞山又名“伞山”,取其远望形如伞盖之意;又名“摄山”,则取其有涵蕴万物,摄生养性之性。栖霞山作为南京人钟爱的佳境,素有“春牛首,秋栖霞”的俗谚。
栖霞山不仅以秋日山林、古寺塔影、石佛造像、南朝史事令人神往,更有古今艺文、口承作品传演不息,引入入胜。其中,以传说、故事等体裁为主的叙事作品,经千百年的口头传承,不仅能进入当今的民间文艺宝库,也成为栖霞乡土记忆和口述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册《栖霞新编民间故事集萃》就有着文艺作品、乡土史料和民俗采录的性质。其编纂的特点和价值在于:首先,它作为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的延续,在选录一批旧作的同时,更多的是收入新近采写、整理的未刊作品,表明民间口头文艺尚未因时代变迁而衰亡,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当今的深化。其次,该书题材广泛,涉及“神异故事”、“人物故事”、“名胜故事”、“地名故事”、“书画故事”、“民俗故事”、“物艺故事”、“善义故事”等类别,总数凡146篇,其丰富性表明民间故事在栖霞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创作与传承的生态。再次,部分新题材、新主题的新故事受到采录和整理,在当代民间文学整体式微的背景下,在各地普遍重物质类民间工艺而轻语言类口头文学的风气下,表现出对文化遗产全面维护的自觉与自信,以及对民间文艺做整体关注的资源意识。后,区校结合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是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它不仅有利于高水平文化队伍的整合,更能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推动民间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民间故事作为集体的口头创作,经长期的口耳相传而形成自己的叙事方式和结构特点,它往往情节单一,人物不多,语言质朴,但内涵丰富,睿智精妙,通俗易懂,在其事理人情中饱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乐观的情趣。采录和整理民间故事是一项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也是乐在其中的艺术创作活动。这册《栖霞新编民间故事集萃》的采集、整理与编纂之所以值得肯定,乃是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乡土知识的传播,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对新常态下民间文艺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该书不仅有“故事会”的性质,还能引领读者穿越历史,走向民间,走向生活,走向未来。
是为序。
栖霞山不仅以秋日山林、古寺塔影、石佛造像、南朝史事令人神往,更有古今艺文、口承作品传演不息,引入入胜。其中,以传说、故事等体裁为主的叙事作品,经千百年的口头传承,不仅能进入当今的民间文艺宝库,也成为栖霞乡土记忆和口述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册《栖霞新编民间故事集萃》就有着文艺作品、乡土史料和民俗采录的性质。其编纂的特点和价值在于:首先,它作为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的延续,在选录一批旧作的同时,更多的是收入新近采写、整理的未刊作品,表明民间口头文艺尚未因时代变迁而衰亡,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当今的深化。其次,该书题材广泛,涉及“神异故事”、“人物故事”、“名胜故事”、“地名故事”、“书画故事”、“民俗故事”、“物艺故事”、“善义故事”等类别,总数凡146篇,其丰富性表明民间故事在栖霞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创作与传承的生态。再次,部分新题材、新主题的新故事受到采录和整理,在当代民间文学整体式微的背景下,在各地普遍重物质类民间工艺而轻语言类口头文学的风气下,表现出对文化遗产全面维护的自觉与自信,以及对民间文艺做整体关注的资源意识。后,区校结合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是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它不仅有利于高水平文化队伍的整合,更能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推动民间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民间故事作为集体的口头创作,经长期的口耳相传而形成自己的叙事方式和结构特点,它往往情节单一,人物不多,语言质朴,但内涵丰富,睿智精妙,通俗易懂,在其事理人情中饱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乐观的情趣。采录和整理民间故事是一项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也是乐在其中的艺术创作活动。这册《栖霞新编民间故事集萃》的采集、整理与编纂之所以值得肯定,乃是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乡土知识的传播,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对新常态下民间文艺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该书不仅有“故事会”的性质,还能引领读者穿越历史,走向民间,走向生活,走向未来。
是为序。
在线试读
《栖霞新编民间故事集萃》:
道光皇帝恩表秦承业
搜集整理:张智峰
秦承业回到位于京城东华门外的宅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思忖着如何才能助新帝一臂之力……
这时候,家人来报,门口有传圣旨的队伍。“秦承业接旨!”秦承业听到声音,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跑到门外。只见门口除了一队传旨的人马外,还有不少围观的街坊邻居。原来是皇上让大学士曹振镛传旨,准备授秦承业“工部侍郎”。清朝的时候,工部是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工部侍郎”为从二品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大得很。秦承业看到这架势,心想刚才在殿里,皇上欲赐一套新的住宅,自己找了个借口好不容易才说服了皇上,怎么这会皇上又要赐官?于是,秦承业把大学士曹振镛拉到一旁,嘀咕起来。曹振镛回去向皇上一禀报,皇上直摇头:“秦师傅房产不要,官位也不要,难得,难得!算了,就授‘翰林侍讲学士“上书房行走’吧!”
这秦承业到底有什么来头?怎么会受到道光帝如此的器重呢?原来,秦承业是清朝时候的江宁人,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人。他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举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进士,在朝廷考试时,获得了二甲一等的名次,仅次于状元。后来,秦承业被嘉庆帝安排到上书房,做起了皇子曼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的老师。
道光皇帝年幼时十分好学,秦承业也非常喜欢这个学生,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有一次道光帝对身边的侍臣说:“‘埙’字读‘喧’音,不读‘薰’音,为秦师傅所授。”师生之谊可见一斑。道光皇帝继位后,首先征召他的启蒙老师秦承业。千里迢迢从江宁赶到京城的秦承业,顾不上休息,直赴大殿。在殿里已经议事许久的道光皇帝看到秦师傅来到身边,龙颜大悦,踌躇满志的他紧紧拉着秦承业的手说:“秦师傅!可把你盼来了!”
道光八年(1828),秦承业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道光皇帝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特追赠秦承业三品卿。道光十二年(1832),道光帝追念秦承业忠谔,特赠礼部尚书。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赠谥“文悫”并祭一坛,赏银三百两,立碑建祠,并赐葬地姚坊门(今尧化门)。清朝的时候,文职的官员,朝内从三品卿、朝外自布政使以下,都不会给予谥号的。而秦承业能够破例得谥“文悫”,主要是因为其帝师的身份。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光帝对这位老师的感激尊崇之情。
2010年5月,在尧化门老街改造拆迁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拆迁的房基下,发现两块碑刻(实际上是一块碑刻断为两截)。这块碑的碑额及四周都有龙凤浮雕,生动传神,碑额篆书“御制碑文”四字,可见是一块御制碑。御制碑,也就是皇帝亲自撰写内容的碑,是我国碑刻中规格、尊贵的碑,这也表示墓主人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份。
由于碑文中有“翰林院侍讲学士秦承业”的字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一块墓主叫秦承业的墓前谕祭碑。这事说来也巧,在2014年网上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批上世纪50年代的南京文物资料解开了这块碑的一系列谜团。在这批南京文物资料中,有一份为《尧化门街秦承业墓调查报告》,篇幅不长,分为墓址、现状两部分,并配有“尧化门街东秦承业墓神道牌坊”和“秦承业墓左边石碑”照片各一张。原来,秦承业墓位于南京栖霞区尧化门街东约一公里处,距尧化门火车站不远。从张照片可以看到,墓地正中有石牌坊一座,仅存中间一楹二柱,左右两柱倒在地上。这实际上是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牌坊正额上正书六个大字“秦文悫公墓道”。第二张照片为墓地全景图。报告记载,牌坊两侧有石碑二座。左碑较完整,下为龟趺座,中为碑身,上为碑额,碑身高250厘米,宽92厘米,厚38厘米。能辨认出“晋赠礼部尚书衔、原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秦承业”等字样,未有年款“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右碑向前倒下,折成二段,碑文面朝下,无法识读。这两块石碑按葬制来看,应该一块是神道碑,一块是谕祭碑。墓道牌坊后即墓冢,坟堆尚隆起,坟前石碑系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立。墓碑中间书:“皇清晋赠/礼部尚书翰林院侍讲学士文悫公/一品夫人诰封恭人徐太夫人/之墓”等字样。从当年调查所见该墓石刻文字看,与史料记载相符,这里是道光帝师傅秦承业夫妇合葬墓无疑。
……
道光皇帝恩表秦承业
搜集整理:张智峰
秦承业回到位于京城东华门外的宅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思忖着如何才能助新帝一臂之力……
这时候,家人来报,门口有传圣旨的队伍。“秦承业接旨!”秦承业听到声音,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跑到门外。只见门口除了一队传旨的人马外,还有不少围观的街坊邻居。原来是皇上让大学士曹振镛传旨,准备授秦承业“工部侍郎”。清朝的时候,工部是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工部侍郎”为从二品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大得很。秦承业看到这架势,心想刚才在殿里,皇上欲赐一套新的住宅,自己找了个借口好不容易才说服了皇上,怎么这会皇上又要赐官?于是,秦承业把大学士曹振镛拉到一旁,嘀咕起来。曹振镛回去向皇上一禀报,皇上直摇头:“秦师傅房产不要,官位也不要,难得,难得!算了,就授‘翰林侍讲学士“上书房行走’吧!”
这秦承业到底有什么来头?怎么会受到道光帝如此的器重呢?原来,秦承业是清朝时候的江宁人,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人。他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举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进士,在朝廷考试时,获得了二甲一等的名次,仅次于状元。后来,秦承业被嘉庆帝安排到上书房,做起了皇子曼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的老师。
道光皇帝年幼时十分好学,秦承业也非常喜欢这个学生,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有一次道光帝对身边的侍臣说:“‘埙’字读‘喧’音,不读‘薰’音,为秦师傅所授。”师生之谊可见一斑。道光皇帝继位后,首先征召他的启蒙老师秦承业。千里迢迢从江宁赶到京城的秦承业,顾不上休息,直赴大殿。在殿里已经议事许久的道光皇帝看到秦师傅来到身边,龙颜大悦,踌躇满志的他紧紧拉着秦承业的手说:“秦师傅!可把你盼来了!”
道光八年(1828),秦承业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道光皇帝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特追赠秦承业三品卿。道光十二年(1832),道光帝追念秦承业忠谔,特赠礼部尚书。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赠谥“文悫”并祭一坛,赏银三百两,立碑建祠,并赐葬地姚坊门(今尧化门)。清朝的时候,文职的官员,朝内从三品卿、朝外自布政使以下,都不会给予谥号的。而秦承业能够破例得谥“文悫”,主要是因为其帝师的身份。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光帝对这位老师的感激尊崇之情。
2010年5月,在尧化门老街改造拆迁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拆迁的房基下,发现两块碑刻(实际上是一块碑刻断为两截)。这块碑的碑额及四周都有龙凤浮雕,生动传神,碑额篆书“御制碑文”四字,可见是一块御制碑。御制碑,也就是皇帝亲自撰写内容的碑,是我国碑刻中规格、尊贵的碑,这也表示墓主人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份。
由于碑文中有“翰林院侍讲学士秦承业”的字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一块墓主叫秦承业的墓前谕祭碑。这事说来也巧,在2014年网上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批上世纪50年代的南京文物资料解开了这块碑的一系列谜团。在这批南京文物资料中,有一份为《尧化门街秦承业墓调查报告》,篇幅不长,分为墓址、现状两部分,并配有“尧化门街东秦承业墓神道牌坊”和“秦承业墓左边石碑”照片各一张。原来,秦承业墓位于南京栖霞区尧化门街东约一公里处,距尧化门火车站不远。从张照片可以看到,墓地正中有石牌坊一座,仅存中间一楹二柱,左右两柱倒在地上。这实际上是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牌坊正额上正书六个大字“秦文悫公墓道”。第二张照片为墓地全景图。报告记载,牌坊两侧有石碑二座。左碑较完整,下为龟趺座,中为碑身,上为碑额,碑身高250厘米,宽92厘米,厚38厘米。能辨认出“晋赠礼部尚书衔、原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秦承业”等字样,未有年款“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右碑向前倒下,折成二段,碑文面朝下,无法识读。这两块石碑按葬制来看,应该一块是神道碑,一块是谕祭碑。墓道牌坊后即墓冢,坟堆尚隆起,坟前石碑系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立。墓碑中间书:“皇清晋赠/礼部尚书翰林院侍讲学士文悫公/一品夫人诰封恭人徐太夫人/之墓”等字样。从当年调查所见该墓石刻文字看,与史料记载相符,这里是道光帝师傅秦承业夫妇合葬墓无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