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3727
学好法理*步 法律修辞研究有帮助
本书分为四大专题,第yi专题为本期特稿,主要讲述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部分为专题研讨,主要讲述法治与法律文化;第三部分为主题论文,主要讲述法治与法律修辞的相关知识;第四部分为司法实践,主要为法治与法律方法。
本期特稿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诠释
陈金钊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方式
刘风景 /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应有品格
黄涛 /
专题研讨 法治与法律文化
国学中的法律文化
郝铁川 /
古代蒙古的复仇与法律
王炳军 /
道德济世
——评《万历十五年》 王静 /
主题论文 法治与法律修辞
法律修辞如何对待情感
——以认知科学为进路 徐梦醒 /
论法治话语实践中法律修辞之合理性
邹鹏 /
论辩型对话下法律修辞的听众问题探析
魏风 /
法律修辞引发的争论:同类案件法律适用差异研究
——以雇员伤亡的雇主责任判例为视角 陈迪 /
法律与文学的“琴瑟和鸣”
杨颖 /
法律解释与意图
——基于开端的隐喻 杨铜铜 /
制度修辞:我国迅速接受审判权制度之构建
卢莹 /
司法实践 法治与法律方法
社会学解释方法的司法运用及其限度
杨知文 /
司法裁判中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
赵玉增王汉晴 /
中国实证法语境下的“法律解释”概念
王金龙 /
案例指导制度的域外借鉴及完善
宋菲 /
司法裁判社会效果考量理论再检讨
贾建军 /
论类比推理的司法适用
——以陈莺与罗荣耕、谢娟如监护权纠纷为例 乌日力嘎/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修辞学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均有其深厚的根源。在西方,一般认为修辞学早源于古希腊,并作为“三艺”的基本内容。在日后的发展中,修辞学又与法律、语言学、认识论等内容结合,从而使得修辞成为了法律方法的一项基本要素,并广泛适用于司法裁判;相对于西方,在中国,修辞的产生亦较为久远,早在《易传》中既已强调“修辞立其诚”。但时至今日,中国的修辞学仍只是在言语表达层面来理解,并未上升到法学“范式”的层面予以研究。因此,在中西法律知识逐步融合、司法活动更加规范、裁判文书强调说理的时代当下,法律修辞学的研究“恰逢其时”。
一、《万历十五年》到底是何奇书?
此书实乃万历十五年的年鉴。作者黄仁宇(1918-2000)采用人物列传的方法,分述七章(第四章“活着的祖宗”,主线是申时行)为读者呈现了一出明末悲剧。
在这场“戏剧”中,领衔主演为万历皇帝、前后两位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主演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三人分别是文官集团中秉持儒家道德的文官代表,被文官集团排斥、欲重整明王朝军事的武官代表以及具有典型文官集团阴阳二性特点、终生向天求索但却落得一生矛盾的文人。配角诸如嘉靖皇帝、隆庆皇帝、司礼监太监冯宝、吏部尚书张瀚等,无一不是“大人”……这些聚光灯所及的人物,哪怕号称秉持天道的皇帝,位极人臣的首辅,其实统统都是木偶、摆设罢了,帝国的真正统治者是灯光所未及的明帝国的两万余名文官——他们居于幕后,黑压压的一片,如迷雾中的一群野兽。你虽看不真切,但却感受得到其强大的威力,不由觉得窒息、恐怖,然而你却无力改变,无处逃脱,只能任凭处置,所以更感绝望。
这部残酷戏剧的剧本,名叫“道德”。《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到底讲了啥?简而言之可归纳为两个字:道德。
传统中国社会是典型的一元结构,即道德主宰人世的种种。《万历十五年》的一大奇处,就是其以史学的视角、文学的表述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并透过这个故事为我们剖析出了明王朝制度上的种种弊病,揭开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内在样貌。
故事从1587年说起,论干支为丁亥。这一年四海升平,与往年无甚不同,所以作者黄仁宇谓之“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而这一年,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上来看,又是极significant的:这一年,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已近100年;这一年,尼德兰的商品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并取得了民族的独立;这一年,西班牙舰队准备全体出动征伐英国。而明帝国的这一年,万历皇帝不再怀揣励精图治的理想;这一年,是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第五年;这一年,申时行在首辅位置上苦苦平衡文官集团和皇帝间的关系;这一年,海瑞在苦闷中去世,戚继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李贽对耿定向的攻击做出回应(第二年他即剃度出家)。读完此书方可知,这些表面看来无甚关联的事件,实则关联紧密且盘根复杂。明帝国中各个人物的荣辱、坎坷均是时代的产物。他们性格各异,欲励精图治者有之,欲力挽狂澜者有之,看透了官场门道谨慎行事者有之,崇尚儒家之道近乎失了人情者有之,务实者有之,矛盾者有之,然而他们又殊途同归——统统落了个悲怆苍凉的结局。而他们的悲怆境遇让人不免慨叹,身在危檐之下,纵有绝世的本领,亦难以逃脱。风雨欲来,大厦将倾,纵有万千豪情,也难匡扶社稷。
二、文官集团
自洪武皇帝朱元璋四处征战终于打下了大明王朝这份基业起,到1572年9岁的万历皇帝正式登极,大明王朝已经历经了204年。当然,彼时谁都不会料知72年后江山便将易主。
洪武皇帝初创家业时,为总揽权力,废除延续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皇帝集权至有明一朝终结。然而,政事众多,皇帝就需要助手。这助手有二,一是只对皇帝负责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二是内阁大学士。司礼监的太监接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其职责是把各地上奏来的特别繁冗的、具有固定格式的,常常引经据典、微言大义而不直言其事的文书研究明白,择取重点,转呈给皇帝批示。内阁大学士则来自于翰林院,他们均是研习孔孟朱熹之道的佼佼者,其主要职责是票拟。本来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但由于没了宰相又和皇帝关系紧密,所以内阁逐渐成了行政的中枢机构,因而内阁大学士有近似于宰相之功能。然而,内阁大学士若想平安在任,至关重要的是取得文官集团的信任。所以,首辅实际上并非皇帝个人利益的代言人,而是全体文官的代表。如若和全体文官的利益相悖,那么就会落得个万劫不复的境地,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皆是例证。若问全体文官的利益是什么?答曰:阴阳相和,少事,独大。
阳,指的是全体文官集团齐尊的孔孟之道,谓之仁爱,谓之达则兼济天下,谓之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谓之敬天法祖,谓之去私。阴,指的是人性中固有的利己成分,谓之做官即是为了名利,俸禄之外,还要瓜分、私相授受。阴阳调和的表现即是在庙宇朝堂以及民众面前表现出其“阳”的一面,强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内部则私下满足“阴”的需求,名利钱财不在话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