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31722
[斯洛文尼亚]娜嘉.瓦伦丁希奇.弗兰(Nadja Valentin.i. Furlan) 著
杨秋濛 译
非物质的问题:视觉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的方法论…..29
[斯洛文尼亚]希纳.南希.埃勒魏因(Shina-Nancy Erlewein) 著
张弼衎 译
用影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与保存的问题….55
[德国]贝亚特.恩格布雷希特 (Beate Engelbrecht) 著
满鹏辉 译
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可视化和数字化…..81
[匈牙利]亚诺什.塔里(János Tari) 著
邓雪晨 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像展现与再现…..99
[斯洛伐克]尤拉伊.哈马尔(Juraj Hamar),
露比卡.沃兰斯卡(.ubica Vo.anská) 著
韩尉 译
克罗地亚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短片制作………119
[克罗地亚]米雷拉.霍瓦丁(Mirela Hrovatin),
戴维捷.霍瓦丁(Darije Hrovatin) 著
宋本蓉 译
新媒体和感官民族志在研究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141
[克罗地亚] 塔玛拉.尼科利克.杰里奇(Tamara Nikoli. .eri.) 著
刘芯会 译
视觉人类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161
[斯洛文尼亚]娜嘉.瓦伦丁希奇.弗兰(Nadja Valentin.i. Furlan) 著
范瑞婷 译
“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成果……..183
时值我国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第二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委托,承担该工作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全中心的同事们正和全国的非遗工作者们一道,饱含热情投入这项既具现实意义,又富历史价值的工作当中。我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记忆项目的非遗记录、数字化与档案化实践”的发言,重点报告了在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所采取的以影像记录、口述史访问、资料收集三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斯洛文尼亚民族博物馆馆长塔尼娅?罗泽伯格女士。罗泽伯格女士兼具民族学家和纪录片导演的双重身份,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影像化表达。在同她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斯洛文尼亚民族博物馆曾于2014年召开了关于非遗影像记录的国际研讨会,并于2015年出版了会议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书中,来自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学者们所撰写的论文,都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非遗影像实践出发,广泛地展示了各国(有的是国际)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丰富的影像记录成果和应用领域,并深入探讨了影像记录作为一种非遗保护方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意识到,这本书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本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这个主题的专题论文集,应该对我国广大的非遗工作者和正在开展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有较强的参考意义,于是便有了将该书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的想法。我将这个想法与罗泽伯格女士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她和她的同事娜嘉?瓦伦丁希奇?弗兰女士(本书的主编和主笔人之一)的认可和大力配合,并一致同意将本书的中文译名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欧洲的经验》。
本书的翻译过程也值得一提。我们没有采用常规的翻译出版思路,而是集结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8位年轻同事,并特别邀请了和我一同赴波兰参会的中国非遗保护中心邓雪晨女士,共同组成了一个翻译小组。每人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篇进行翻译。由于很多的同事都是首次进行学术论文的翻译工作,且水平有限,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但大家都把这项工作当成了一个学习和提高的宝贵机会——甚至是一次在文字中的学术探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艰难但愉快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本书的出版,离不开很多国内外同行的支持与帮助。译者要感谢塔尼娅?罗泽伯格馆长和本书的全部9位作者:希纳?南希?埃勒魏因,贝亚特?恩格布雷希特,亚诺什?塔里,尤拉伊?哈马尔,露比卡?沃兰斯卡,米雷拉?霍瓦丁,戴维捷?霍瓦丁,塔玛拉?尼科利克?杰里奇和娜嘉?瓦伦丁希奇?弗兰。谢谢他们的慷慨授权,让本书的翻译出版成为可能。在此,还要对弗兰女士致以双重谢意,她作为斯方的联络人,一年多来不辞辛劳地频繁与作者、译者和博物馆管理方联络,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顺利解决了所有的程序与版权问题。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良师益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长久以来对我们的大力提携,并拨冗担任本书的审校。幸有安老师的严格把关,才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的首次翻译工作不至于漏洞百出,贻笑大方。
2018年9月,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在中国杭州举行。本书的出版,可被视为是首届论坛的一项小的合作成果。我们也希望本书能成为引玉之砖,今后能看到这个跨越两个大陆,由17个国家的学者们所共同搭建的非遗保护交流平台,能够产生有利于各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有利于国际非遗保护合作的更多更好成果的产生。
田苗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负责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