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74025
☆他,身经乱世,几度浮沉,漂泊他乡,却始终笔耕不辍,将乡思、人情、家国细细熬成了文学的佳肴
☆他,一介书生,清贫无依时埋头工作,功成名就后不忘兼济天下,慷慨解囊,反哺家乡
☆他就是现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先生,侠骨柔肠、赤子之心,拳拳可见
☆本书作者陶钢与梁羽生先生幸为忘年之交,搜集历史文献、记录亲历者口述,三十年磨一剑,以情真意切的笔触,著成一部资料翔实、饱含深情的传记
☆本书以梁羽生主要活动为轴线,分四篇三十五章,将其生平分为家学渊源期、艰辛求学期、创作旺盛期和老年归隐期,全方位立体地呈现梁羽生人生经历的细节
☆每章开头的引语使用梁羽生作品中的诗词,以此切中章节主题,构思巧妙,饱含诗意
☆文辞恳切,感情充沛,作者通过与梁羽生的相处,为读者展现了“蒙山之子”梁羽生对故乡的深情厚谊,突出了梁羽生与故土的血脉相连,这种血脉相连使得梁羽生即使漂泊他乡,仍不忘功成名就后造福故乡。作者将梁羽生对故乡的拳拳之心生动地呈现出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章 蒙山昂耸
第二章 族人家世
第三章 门左悬弧
第四章 传奇外公
第五章 鹏汉启蒙
第六章 幽谷兰馨
第七章 初露锋芒
第八章 知难而进
第九章 少年侠客
第十章 山水怡情
第十一章 文风冶性
第十二章 避难回乡
第二篇 风雨磨砺:坚定不移求知路
第十三章 家乡拜师
第十四章 南下广州
第十五章 亦师亦兄
第十六章 折桂岭大
第十七章 立足港岛
第十八章 父亲蒙难
第三篇 笔泻香江:开创武侠新天地
第十九章 开宗立派
第二十章 喜结良缘
第二十一章 笔泻香江
第二十二章 春回大地
第二十三章 为父申冤
第二十四章 解甲封刀
第二十五章 故乡月圆
第二十六章 名扬四海
第四篇 名士风流:桑榆暮景自悠游
第二十七章 隐居澳洲
第二十八章 鹣鲽情深
第二十九章 天地良友
第三十章 情系桑梓
第三十一章 心愿难偿
第三十二章 举世一园
第三十三章 桑榆幽香
第三十四章 云霄一羽
第三十五章 侠影永存
附录一:梁羽生1987年回蒙山座谈会
讲话节录
附录二:梁羽生生平年表与作品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邝健行
去年冬天,我和杨健思女士访问参观了广西蒙山县的梁羽生公
园。前后多天,陶钢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照料安排我们的出行起居。
陶先生是蒙山县人,又是公园筹建工作策划者之一,所以举凡山水
人物、园林布置,无不了然于心。他的详尽解说,使我们大受教益。
何况先生温和从容、亲切应对,益发增加我们宾至如归之感。
陶先生对乡贤武侠名家梁羽生先生十分敬重,一直留意搜罗梁
先生生平有关材料。多年下来积聚既多,于是整编成书,取名《文
心侠骨》,计划出版。我们会面之时,他出示全稿,希望我写一篇序
言。 先生嘱咐,我自是不能推辞。
本书副题虽然仍是 “梁羽生传”,但我看了几回,觉得和别的梁
先生传记着眼点不尽相同。别的传记比较集中记述梁先生离乡以后、
定居香港写武侠小说、后封笔离香港之前几十年间的经历和创作,
也就是详述书名中“侠骨”之事。梁先生这段事迹,本书十七章到
二十四章固然涉及,但篇幅不算多,还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本书前
十六章写梁先生南下广州前的乡居活动,介绍他的乡土家世、习学过
程和古典文学对他的熏陶。后十章,主要写他人在澳洲, 依然情怀
桑梓、跟家乡建立联系的经过。前后两期,陶先生写了二十七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全书除了引录不少地方文献、史料丰富而
翔实之外,还大量征引梁先生的诗词联语,同时详细说明撰写的背
景和动机。这些对其他研究梁先生的人肯定有莫大的帮助。我想陶
钢先生如果不是蒙山人,要做到这样因利乘便、随时收集、了解情
由,让读者接触到有时很难接触的资料,还真不容易。书名中“文
心”两字,应该就是通过这些方面显示出来的。特重“文心” ,使得
本书另具特色,跟其他的传记有所区别。
梁羽生先生自少年时起便喜爱古典文学,他填词写诗撰联语,
造诣不凡。我们读杨健思女士编著的《统览孤怀》,足知一二。2001
年 11 月 25 日至 12 月 5 日,梁先生应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邀请,由
澳洲到香港访问讲学。我代表系方负责接待工作,跟他有过一星期
的紧密相从。梁先生为人,我的总体印象是 :温厚率真,雅素自然,
很具传统文士气质。我想古典文学的浸染该是这种气质形成的其中
一项原因。在古典文学的影响之下,梁先生有传统士人的爱国情怀,
有传统文士的审美趣味,二者在他的著作中其实都有鲜明的反映。
这就是所谓“人如其文”或“人格即风格”了。这么说来,我们要
研究梁先生的武侠小说并对其做出论断,首先得通读他直接表现个
人内心的古典文学撰著,以及了解古典文学在他心中的分量,其中
道理再也清楚不过了。如果容许我揣测,陶钢先生在本书中加入比
其他梁先生传记更多的古典文学成分,同时标举“文心”“侠骨”两
词,而且并列两词作书名,会不会有这样的用意 :一则见出梁先生
文辞和说部的卓越成就,再则提示两词之间有血脉般的互通关系。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九日
后 记
梁羽生不但是一代文豪,也是香港为数不多的能载入中国文学
史的作家。他出生在广西蒙山,是我为敬重的乡贤长辈,我称他
为陈伯。与这位我很敬佩的前辈交往,让我加深了对他的认识,受
到了深刻的影响。
1980—1985 年,我曾在梁羽生的家乡文圩乡工作,其中有两年
是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居住在屯治村的。从那时起,工作之余我就开
始搜集梁羽生的有关资料。1985 年后,我调到县委统战部工作,曾
参与梁羽生父亲陈品瑞的平反和落实有关政策的工作。不久后,梁
羽生回乡探亲访友,并捐款给母校蒙山中学设立奖学金。我深受感
动,自此便开始以轶事的形式,在报刊上发表介绍他的小文章。
1994—2006 年,我调到县政协工作。2002 年,县人民政府决定
在鳌山兴建梁羽生公园,由县政协具体负责实施,因此我与陈伯的联
系就更频繁了,且萌生了为他写传的念头。这时,已经有刘维群、李
斌、孙宜学以及费勇、钟晓毅等人写的梁羽生传记出版,还有一部渠
诚的《梁羽生评传》在网上流传,我都一一阅读了。与此同时,我的
脑海中浮现出著名学者钱锺书的警告 :不要“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
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我有些犹豫,我是“文革”期间读高中的。恢复高考后念了中
专,当时学的是机械,后来在函授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这些都和
文学无缘,能写得成吗?这时,我想到了陈伯,于是就把自己发表
在《广西日报》的一篇文章《蒙山有个梁大侠》寄给他,请求教正。
出乎意料的是,“大侠”很快就给我回信,信中写道 :“《蒙山有个梁
大侠》一文,文笔生动,也颇有意思。有些儿时往事,要不是你说
起,我都几乎忘记了(例如算命先生批我活不了多少岁),除了“大
侠”二字愧不敢当外,我以一个老编辑的眼来看,你是具备一定的
写作才能,且具有发展潜力的。”这些话让我激动不已,我在心底对
自己说,决不能辜负陈伯的期望。此后,在对陈伯持续深入的研究
中,我得到了他更多的文学上的指点,也更加深入了解到这位现当
代武侠小说大家的生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梁羽生 27 岁与蒙山亲
人中断联系,到 53 岁时重新联系上,其中间隔了 26 年。而这 26 年
他已从一个活泼、灵动、蓬勃向上的青少年,成了一位厚重儒雅、
天下闻名的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算起来梁羽生一生与蒙山家乡
及亲人有联系的时间共有 59 年,重要的应该是他从一个小小蒙童
成长为文学青年的这段时期。在此期间,他在家乡蒙山留下了很多
逸闻。而这些故事,在我所读到的《梁羽生传》中叙述不多,于是
我便萌生想法 :何不把梁羽生和家乡蒙山有关联的人和事作为主要
内容来写一本传记呢?这不仅能让世人了解一代武侠文学大师出生、
成长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挖掘蒙山的历史文化,更能让蒙山人
充满文化自信,为蒙山的下一代甚至千秋万代提供一些奋发有为的
精神动力。
2010 年,《梧州人文丛书》编委会要编一套人文丛书,我有幸
作为主编参与了《梁羽生》一书的编辑工作,并与人合作撰写了其
中的部分—《梁羽生传》。但限于丛书篇幅限制,自己觉得还
不尽如人意。于是,决定独自来写,便再次投入到资料的搜集、甄
别、撰写工作中。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梁羽生先生的夫人林萃如女
士和大公子陈心宇先生,他们在各方面都对我大力帮助和支持。否
则,我是无法完成本书的写作、出版工作的。感谢香港的邝健行教
授为拙作写序。感谢孙立川博士对拙作的指导,孙博士还欣然请他
的好友周焜民先生为拙作题字。
感谢徐惠兰、吴力华、阳永煊、刘海寿、秦金敏、曾凡玺等领
导在建设梁羽生公园,设立梁羽生书苑过程中对我的信任。并使我
与梁羽生及其亲属、故交好友有多次接触的机会,从而为本书写作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平台。
感谢渠诚先生、陈必忠先生、黄超德老师、袁烽老师、黄位权
老师、黄兆文先生、黄志伟先生、黄俊玮先生、赵金宝先生和李树
生先生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我要感谢我的表叔李申培先生,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 :“行百里
者半九十。坚持到后才有胜利。否则,功亏一篑,追悔莫及。”劝
说并激励我坚持到后。以及我的岳父谭志华、女儿陶桃在我写作
过程中的帮助。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和朋友们。 限
于水平,书中难免有差错或遗漏,祈请教正为感 。
后,希望拙作能在蒙山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一点作用。因为,
此书既是对人杰地灵的蒙山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对蒙山未来再出
人才的祈望。
陶 钢
2015 年夏月于蒙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