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50729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
一 近百年中国经济的总趋向
二 棉纺织业与中国经济
第二章 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1289-1840年)
一 植棉与棉纺织技术的传布
二 棉工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守旧
三 棉纺织业商品生产的发展
四 封建剥削下的棉纺织业
第三章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1840-1890年)
一 英、美、印度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 中国市场的开放
1.两次鸦片战争
2.棉纱布市场的开辟
三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
四 洋货对中国棉货市场的争夺
1.英、印棉纱
2.英、美棉布
第四章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1890-1895年)
一 手工棉纺织业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
二 几家棉纺织工厂的创立经过
1.上海机器织布局
2.湖北纱布官局
三 近代棉纺织厂萌芽阶段的简单总结
第五章 一个国际商品市场上的棉纺织业(1895-1913年)
一 中国——一个国际棉货市场
1.中外厂商的负税轻重
2.英、美、印、日瓜分中国棉货市场
(1)日、印棉纱
(2)日、美棉布
二 满清政府的奖励设厂政策
三 华商纱厂的扩大再生产过程
四 试论民族资本积累问题
1.洋货泛滥下国产棉纱的销路问题
2.外资纱厂的压力
3.和内外反动势力保持血肉联系的民族资本
4.高利贷资本侵蚀下的民族资本
第六章 一个国际投资市场上的棉纺织业(1913-1931年)
一 欧战与中国棉货市场
1.日、印棉纺织业之新趋向与中国棉纱市场
2.棉布市场上日货独占地位之确立
二 日本财阀改变侵华方式
1.从棉布倾销到资本投放
2.以纺织业为中心之日阀在华投资系统
……
第七章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中国棉纺织业(1931-1937年)
第八章 手工棉纺织业生产关系的蜕变(1914-1937年)
第八章 附录中国棉纱布总产销量之估计
第九章 棉纺工业发展中棉花产销的变化(1914-1937年)
附录一 中国纱厂沿革表(1890-1937年)
附录二 统计资料
严中平先生学术年表
严中平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贡献
在长期的发展、大量的外销情况下,松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和农工业分离与纺织业分离的现象。
本来,黄道婆在松江府东乌泥泾地方传授棉纺织技术的时候,那儿的农家就不是把纺织业当作纯粹为自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陶宗仪记述这件事情的经过,说是乌泥泾人因为“土田硗瘠,民食不给”,所以才开始植棉纺织的;到了黄道婆传授纺织技术以后,人们对于棉纺织业便“竞相作为,转货他郡”①。很显然,松江之有棉纺织业,从开头起就带着浓厚的商品生产的性质,尽管这种生产还没有和农业分离,且其目的是为的补充田产之不足,但从生产目的之为出卖而非自给有余以后始出卖这一点而论,这种类型的生产显然是比我们前面所述上海、浙江两例前进了一步的。
元初乌泥泾类型的棉纺织业,在明清两代还继续存在着。《正德松江府志》说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红女有力焉”②。满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在上海采买青蓝布三十万匹,苏州织造李煦上奏说,“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若在“春间采办”,则“正值农忙”,价格便要高腾。③凡此所说,都是尚未完全脱离农业而独立专业化,但却已经生产商品化的情况。
在这里,纺织生产还是在农舍里进行的,农家收入中织业收入的比重将随织业劳动所占农民全部劳动时间的比重而定;而织业劳动在农民全部劳动时间中所占的比重则又随耕织两业的分离程度而定。这里包含着以耕作为主业而以纺织为副业的组织型式,也包含着以纺织为主业而以耕作为副业的组织型式,其中间形态则是千差万别的。
有人记述道光年间北直隶巨野县有一种风俗,说是“庄民娶妇,入门即给木棉斤许,令其纺织,得有赢余,以为添补衣履之用”①。约在同时,山西寿阳县也有同样风俗,说是“新妇入门,给绵十斤,织红而售,展转滋生,不再授衣”②。这在耕织结合的类型中,要算是一种特殊形态,但其为商品生产则是一样。
耕织两业相结合,而织业生产又已商品化的组织型式,恐怕是鸦片战争以前仅次于以自给为主的一种广泛的形态。
手工棉纺织之更进一步发展,便是耕织两业之进一步的分离和纺织两业之专业化。这一切,我们也可以在松江府和其他地区看到种种迹象。
《正德松江府志》说松江“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③。《浙江通志》说明代嘉善县“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④。《康熙长洲志》也说该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家户习为恒产。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⑤。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