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52563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数据计算与外文拼写错误等,则予径改。
原书为直(横)排繁体者,除个别特殊情况,均改作横排简体。其中原书无标点或仅有简单断句者,一律改为新式标点,专名号从略。
除特殊情况外,原书篇后注移作脚注,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夹注。文献著录则从其原貌,稍加统一。
原书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或纸页残缺者,据所缺字数用“□”表示;字数难以确定者,则用“(下缺)”表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数据计算与外文拼写错误等,则予径改。
原书为直(横)排繁体者,除个别特殊情况,均改作横排简体。其中原书无标点或仅有简单断句者,一律改为新式标点,专名号从略。
除特殊情况外,原书篇后注移作脚注,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夹注。文献著录则从其原貌,稍加统一。
原书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或纸页残缺者,据所缺字数用“□”表示;字数难以确定者,则用“(下缺)”表示。
目 录
写在重印本的前面
例言
绪言
例言
绪言
编 历代灾荒的史实分析
章 灾荒的实况
节 灾情总述
一 远古传说和殷商时代
二 两周秦汉
三 魏晋南北朝
四 隋唐五代
五 两宋金元
六 明清
七 民国
第二节 灾荒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第二章 灾荒的成因
节 灾荒发生的自然条件
一 自然条件的作用
二 气候变迁的关系
三 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造成灾荒的社会因素
一 社会因素的作用
二 苛政和灾荒
三 战争和灾荒
四 技术落后和灾荒
第三章 灾荒的实际影响
节 灾荒促成社会变乱
一 人口的流移和死亡
二 农民起义
三 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二节 灾荒招致经济衰落
一 劳动力激减和土地荒废
二 国民经济的破败
第二编 历代救荒思想的发展
章 天命主义的禳弭论
第二章 消极救济论
节 遇灾治标
一 赈济
二 调粟
三 养恤
四 除害
第二节 灾后补救
一 安辑
……
第三编 历代救荒政策的实施
附录 中国历代救荒大事年表
邓拓先生学术年表
邓拓先生与《中国救荒史》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