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9425

★20万册全新纪念版,新增15000字,更专业,更全面,更详细。修订本紧跟考研热点,全面解读考研政策,对书中的表格和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新增内容包括对双一流大学分类、学校专业变更的专业解读,以及几年来张老师在一线教学辅导中的经验和体悟。
★14天过亿次点击,几千万转发,300 学校特级主讲师,从业十余年,100万人称他 “考研神嘴”,被传从“德云社”出来、红遍全网的考研老师张雪峰首部考研通关手册,用超短的时间,让你的考研经验值爆表!
★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神幽默!超爆笑!忍不住!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的考研讲座!一本胜过你看无数论坛经验帖的百科全书!
★本书可以解决你的诸多问题,“我们的大学应该怎样度过?”、“上大学要做哪些兼职更好找工作?”、“什么样的学校值得考?”、“考研差一分还能不能上研究生?”、“复试怎么做才能比别人高几十分?”,张老师用精深的专业力,过硬的技巧告诉你答案!
★随书附赠“报辅导班都很难拿到的超稀有”重点专业学校排名手册,让你清晰目标院校,合理选择目标专业,减小竞争率,让你一次通过,不留遗憾!
★30多年来,*一本让你笑着看完的考研指导书!想考研,这本书就够了!
★如果你在大一想选择考研,那么你需要这本书。300 名校选择、1000 学科排名、考研复试分数线、专业科目一览表,让你轻松入门,制订目标。
★如果你在大二想了解考研,那么你需要这本书。考研之前需要的准备、考研前辈失败的原因,是A类考生还是B类考生,一本胜过你看无数经验帖的百科全书,让你迅速出击,快人一步!
★如果你在大三想吃透考研,那么你需要这本书。从做题技巧到制胜策略,从流程解答到干货分享,事无巨细,全程规划,让你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如果你在大四想成功考研,那么你需要这本书。五大问题、三大参数、复试妙招、黄金法宝,让你一次通过,不留遗憾!
★尤其重要的是,张老师“语特别重、心特别长”地讲了“我们的大学应该怎样度过”,会让你笑着点头,不舍看完!
修订本前言
前言
第一章 我们的大学应该怎样度过?
1.大学是你进入社会的一个缓冲期
2.大学要不要谈恋爱
3.10—30—60朋友理论
4.如果我所学的专业我不喜欢怎么办
5.我对网络游戏的看法
6.上大学要做的兼职和在找工作时发挥的作用
7.你在大二的暑假要思考的事情
8.如果你要考研,大学的前两年应该注意什么
9.关于大学的后记
第二章 考研 —— 你准备好了吗?
1.考研一定要逼自己
2.什么样的学校值得考
3.为什么我的师兄师姐都没考上呢
4.复习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章 考研复习前你要知道的事情——考研基本常识
1.研究生的分类:你想考哪种
2.A类考生和B类考生
3.关于分数线:国家分数线和各学校分数线
4.关于推免生和推免生录取办法
5.关于少数民族政策
6.关于特殊学历(大专、自考本科等)以及其他关于报考条件的考研政策
第四章 考研都考些啥啊
1.第一部分:政治
2.第二部分:外国语
3.第三部分:数学
4.第四部分:专业课
5.复习考研的题外话
第五章 我咋就成了研究生——考研全流程介绍
1.报名前你要做的事情
2.报名
3.现场确认
4.打印准考证
5.说说考试前两天晚上的那些事
6.考试
7.出成绩
8.公布分数线
9.复试
10.调剂
第六章 考研到底该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1.问题一:你能考什么专业?
2.问题二:你要考什么专业?
3.问题三:你要去哪里?
4.问题四:你要去的地方哪个学校有你要考的专业?
5.问题五:你要考哪个学校?
6.参数一:专业排名
7.参数二:招生人数
8.参数三:复试分数线
9.举例说明
后 记
修订本后记
修订本前言
大家好,我是让学习变得更快乐的张雪峰老师。
每当我去录制综艺节目的时候,我总是这样介绍自己。
自从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以后,我录了很多的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的第二季、第三季,《演说家》网络版,《王者出击》《快乐大本营》《奇葩大会》等十几档综艺节目,很多人觉得我是个娱乐明星或者艺人,很多同学看了我的视频后在微博上关注我,把我跟宋小宝分在了一组。上次录节目的时候,碰到了脱口秀说得非常好的池子,池子看见我第一眼说的话是:“哎,张雪峰老师,你不是我们脱口秀圈里的吗?”
胡说!
我啥时候是你们脱口秀圈里的了?
我是个老师。
这个身份我永远都不会忘。
然而这两年考研情况发生了特别多的变化,使得本书的内容必须进行一些相应的修订与增补。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在2016年9月份出版的。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是177万,因为2017年全国进行了研究生招生政策的改革(这是本书修订后的重点内容),2017年(入学年)考研人数直接上涨到了201万。2017年暑假,我参加了腾讯视频的网络版《演说家》这个节目。在节目中,我说我是一个考研老师,并向大家讲述了什么样的人适合考研,或者说考研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如果你需要改变的话,考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结果这番话遭到了现场嘉宾的质疑,其中一个嘉宾说“大学生应该在工作中寻找不足,不应该考研”,并且声称自己的企业里没有一个员工毕业于名校。我反驳道:“所以你的企业不是世界企业500强。”这段视频出现后,被网友和各大网站频繁转发,这期节目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将近2亿,被网友转发的片段的播放量根本无法统计。到现在这段视频每天的播放量仍然非常高,我因为这件事在微博热搜榜上待了两个月,最后直接引发了整个社会关于学历有没有用的大讨论。2018年的考研人数直接上涨到了238万,根据目前的统计,2019年考研人数将达到惊人的290万。
每年公布考研人数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同学跑到我的微博底下骂我,说,张老师,都怪你,你要是不火,哪儿有这么多人考研。甚至有的人说,要是没有考上研究生,他就跑到北京弄死我。当然,我没有被弄死,但是这个锅我不背,考研人数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考研政策的变化,我在网络的爆红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考研政策的变化主要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研究生招生人数随之水涨船高,达到了70多万。其中专业硕士招生人数上涨得非常快,成为我国研究生招生的主力军,而专业硕士在2008年入学年招生人数只有5万多人。
另外一方面,从2017年入学年开始,应届生也可以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就是读在职研究生,而原来应届生是不准读在职研究生的。而且,2017年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已经在找工作的时候遇到了种种问题。而应届生如果有机会读研,或者有机会调剂到读在职研究生,要不要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已经成为一个要面对的问题。目前,不管是老师讲课还是在已出版的图书中,都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本书将在研究生分类的章节中首次提出我个人的看法。
最近我读的另一本书让我认真思考了另一个问题:同学们考完研究生,怎样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怎样才能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这本书就是吴军老师编写的《大学之路》第二版。
我并不认识吴军老师,也没有去听过他的课,但是我真的替所有的学生感谢吴军老师在教育事业上做出的贡献。
实际上,《大学之路》并不是一本教你怎么考研的书。吴军老师的女儿在美国面临选择大学的问题,吴军老师就带着他的女儿考察了美国和英国很多著名的大学。在《大学之路》这本书中,吴军老师介绍了英美两国培养大学生的模式,并且拿来跟中国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对比。
通过吴老师的书我才了解到,中国大学培养学生的模式其实是德国的“洪堡”模式,也就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而在美国,大多数大学在本科阶段进行的实际上是“纽曼”模式,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不管是“洪堡”模式还是“纽曼”模式,特点、优点、缺点都是存在的,确实值得我们反思。而在目前的中国,我们的高考政策也在发生变化,比如由原来的文理综合变成了3 3模式,也就是在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的前提下,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浙江省还有一门技术)六门课中任选三门。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高中生直接选择原来纯粹的理三门或者文三门,这样看起来,我们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倾向于“纽曼”模式,但是选择的科目跟未来报考的专业是严重挂钩的,似乎又强化了培养专才的“洪堡”模式。
高考政策的这一改革其实已经跟我们考研的学生没有关系了,但是我想,我们应该学会在大学期间平衡和拓展自己的能力,所以,在修订本书的时候,我对第一章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改,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重新提出了我自己认为更合理的建议。
上述两点是本书在第一版基础上做出的较大的改动,其他的政策变化也将体现在新版中,附录的表格也做了更新。
总之,希望新版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考研知识,能够帮助更多的考研学子,这是本书改版的最终目的。
祝大家考研成功,金榜题名。
张雪峰
视频过亿次点击,超千万转发,张老师的课真是值得一听。一边考研还能一边哈哈哈,这不是上课是脱口秀!是单口相声!——朗星
这位老师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要是每个老师都这样,我也不会上课睡觉了。——再骑上帝流浪
张老师讲课,全程都是跪着听完的!真的被征服了,心服口服,马上换偶像!——呆萌校花
笑得快岔气了。看老师讲的内容又搞笑又实用,后悔没有早看几年,不然早就考上了!——麦麦
张老师,我当年跟清华的距离就差了一个你。——女士佳佳
考研到底难不难啊?
此问题被称为十大考研问题之首!
几乎每年都有大批的同学带着迷茫的眼神和表情,娇滴滴地问我这个问题。而我的答案在很多同学看来跟没回答一样——你说难就难,你说简单就简单。
事实也是如此。
问题在于,大哥,你考哪个学校考哪个专业啊?
你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难考不?你说协和医科大学的内科学心内专业难考不?你说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难考不?去年还有人问我:虎哥,清华难考不?我说,大哥,你该吃药了!!!
你说,齐齐哈尔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好考不?你说,北京印刷学院的企业管理专业好考不?你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好考不?你说,八一农垦大学的临床兽医学好考不?什么?你问我八一农垦大学在哪里?这个学校在黑龙江省的大庆市。十年前这个学校还在黑龙江的一个县级市——密山市。那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说白了,其实真正竞争激烈的只是热门院校、热门专业、热门地区,这完全是由于考生的盲目畸形报考所形成的。
有的同学就说了:老师,什么样的学校值得考呢?我认为以下四类高校是很值得考的。
(1)专业排名靠前的
前两年我跟某位同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直接回了我两个字:“废话!”可是各位同学请注意,我说的是排名靠前,没说排名第一!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你学电气工程专业,毋庸置疑,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绝对牛。但是在排名前列的学校中有个叫作东北电力大学的学校,还有一个叫作北京交通大学的学校,这两个学校明显比华北电力大学好考多了。再比如学材料的同学一直盯着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其实还有个叫作内蒙古科技大学(原来的包头钢铁学院)的学校,它的钢铁冶金方向全国几乎开设最早,毕业直接分配进国企。你说这种学校不值得考吗?
其实每个专业都有排名比较靠前的学校。整体上看,基本上某个专业排名中国前30的学校,我个人觉得都是值得考的。那么,你那个专业排名中国前30的学校都有哪些呢?大家可以去看随书附赠的小册子。
(2)学校排名靠前的
很多同学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直接跑过来问我: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哪个专业最好考?
实际上名校不一定所有专业都难考!而一个名校的资源是很多普通高校比不了的。每年都有很多同学报考名校的所谓垃圾专业(注意,是相对于这个学校的优势专业而言的垃圾专业,别给我玩断章取义)。最经常见到的就是,一个学校本来是个理工类高校,但是它有文科性质的专业。比如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中共党史专业,大连理工大学有哲学专业。你会发现,有个学校非常牛,但是某个专业并非这个学校的强势专66 你离考研成功,就差这本书业。而文科高校也会经常出现一些理工类专业。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也有自己的理学院,化学专业、物理专业都有,还有计算机专业。
也经常有学生问到:老师,这样的学校很牛,但是它的这些专业将来能好就业吗?其实,这样的学校本身就是个非常强有力的保障,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它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问题。
还是举个例子吧。实际上,我们未来就业的时候有很多行业是不限制专业的,比如销售,比如公司行政工作,比如文秘。问题在于知名企业招聘这种工作岗位的时候只到名校去招聘。虎哥有个朋友在上海应聘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其公司前台都是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中国500强企业的管理培训生几乎只要“211”“985”高校的毕业生。国家开发银行在东北三省开设分行的时候,招聘启事中明确写明只要东北四所“985”高校的毕业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这就是名校效应。
前两年红极一时的中国最年轻的市长周森锋,1980年生人,2009年就被任命为湖北宜城市代理市长了。此人出自清华大学,学的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他是2004年毕业后到襄樊市工作的,是襄樊从清华大学引进的高素质人才。他刚工作就担任襄樊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副处级)。如果你从名校毕业,回到一个小城市工作,说不定你就是未来中国最年轻的市长!(我的嘴开过光,有朝一日你真的成为最年轻的市长了,别忘了哥!!!)
(3)“鸡头大学”
啥叫“鸡头大学”?中国有句古话,宁做鸡头,不当凤尾,你还记得吗?
有的时候中国最牛的学校咱考不上,咱可以考咱家那边最牛的学校啊,而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省最牛的学校毕业证很有用。
比如河南的郑州大学。如果有兴趣,你会发现河南省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中有很多官员的母校几乎都是郑州大学,不是郑州大学毕业的都要跑到郑州大学镀金。为什么?因为在河南省混,郑州大学的文凭还是比较硬的。郑州大学的专业比较杂,除了农学,基本上其他专业都有。郑州大学所有专业在河南省几乎都排第一位,河南省各种专家几乎都在郑大任教任职。山西省比较有意思,工科类的专家几乎都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文科类的专家几乎都在山西大学任教。
而我们说的这种“鸡头大学”不光指的是某个省份所谓的排名第一的学校,如果你的专业在这个省排名第一、第二,其实你所在的学校也是非常值得考的。
比如浙江省,你会发现浙江省这么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居然只有一所,那就是浙江大学。那么其他学校不值得考吗?绝对不是,比如浙江工商大学,它的很多专业排名,尤其是经管类专业排名,在浙江省仅次于浙大,那你说你考这个学校的经管类专业在浙江省混有没有问题?绝对没有问题。同理,你考一个湖北省经管类排名第二的学校难度就大很多,湖北省经管类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大学,考取难度不比浙大低。排名第二的是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你觉得哪个学校难考?肯定是前者。为了到达同一个终点,选一条最近的道路走是可取的。不论是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是考浙江工商大学,你都会在一个经济比较好的省份就业,而你的能力又有限,那你该怎么办?
所以,不要一味盯着所谓的“211”“985”,不要一味盯着某个专业的全国排名,我认为,只要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在它所在的省份能够排名靠前,就值得你努力一下。
(4)特点鲜明的学校
什么叫特点鲜明?很多学校的特点就在它的名字上。这种学校在中国数不胜数,比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等。这种学校,你一看名字就知道它最牛的专业是什么,从那里出来的毕业生都是干什么的。当然这种学校最牛的专业很难考。你还会发现这种学校的其他专业几乎都是围绕它最牛的专业开设的。不信,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界最牛的院校之一,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专业目录里有新闻学这个专业。各位,仔细看看吧,是法治新闻方向。再比如北京有个很神奇的学校,叫作外交学院,一看名字就知道它最好的专业是外交学,实际上它也有法学——国际法。北京邮电大学,大家都知道它最好的专业是通信专业,但是它有法学——民商法、电信法、网络法方向。它也有传播学专业,网络文化传播、社交网络传播、电信传播等方向——通信无处不在。大连海事大学,看名字就知道几乎它的所有专业都跟海有关系,是的,它有海商法专业!它有物流专业,海洋物流方向。
当然,咱也不能说除了上述的四类高校,其他专业和学校都不好。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学校名气不占优势,排名不占优势,再没个特点,在当地也不是很牛,那么从这种学校毕业出来找工作可能会相当艰难。
在这两年,大家对于好学校的概念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而改变。最近比较火的词,叫作“双一流”。这里我就不拿官话来解释了。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未来的高校建设目标是建设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一流高校分成了所谓的A类和B类,具体的我就不在这里注水了,我们只说变化。原来的“985工程”大学一共是39所,其中的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被调整为“双一流”B类高校,我的母校郑州大学和云南大学、新疆大学也被上调到了一流高校序列里,不过也是B类。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所进入“双一流”的非原来“985工程”大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综合性大学,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一个地处人口众多的中原地区省份,一个地处西南边陲,另外一个地处西北边疆。这里不便多说什么,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这几个学校各个专业的情况,了解强项,还是要尽量不要因为所谓的“双一流”去考这三个学校相对弱势的一些专业,甚至是新开的硕士点。我不觉得评上“双一流”会对这三所学校的弱势专业在短时间内产生多大的积极影响和帮助。毕竟有我的母校和具体学校的名字,我真的不方便多说什么。觉悟高的人,可能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
其实“双一流”中值得大家关注的是一流学科,因为一流学科的学校和内容太多,我就不在本书里贴出具体的一流学科的大学以及专业的分布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大家尤其要重点关注一下那些原来并不是“211”“985”的高校里面出现的一流学科,那都是非常值得大家考虑的!!!还有就是一流学科的相关专业。比如一个学校的机械工程是一流学科,那么它的自动化专业就不会差,如果一些学校的通信是一流学科,那么它的电子和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也都不会差!
具体的一流学科大家可以自行去搜索。
那么“双一流”会不会取代传统的“211”“985”,成为用人单位新的招聘标准和要求?我觉得短时间内不会。
首先,入选一流学科的学校,它们那些传统优势学科本身就是人家学校的王牌专业,找工作本来就好找,本来就是无冕之王,被评选上一流学科就相当于有了加冕仪式。其次,就是短时间内,要想让用人单位改变其以往的招聘标准,我个人觉得还是有难度的。毕竟关于教育这方面的改革,我们作为学生、老师是特别关注的,但是用人单位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关注,它们只关注自己要招聘什么样的人,应聘的人能给单位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带来怎样的收益。所以,我个人觉得,针对“双一流”这个概念,大家要知道怎么利用它带来的好处,而不要以为所有的政策都是一刀切,这一点很重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