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3695
编辑推荐
在中国“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热词”,“软实力”也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从国家层面到基层政府层面,从高等学府到实践部门,都在谈论“软实力”,软实力的研究和建设得到了从没有的重视。当今信息革命正席卷全球,世界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软实力的研究与建设又面临时代性的嬗递和拓展,我们需要站在新的高度,对其有新视野的延伸。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视野研究》为2016年文化部委托的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报告被评选为“2016年全国文化系统优秀调研成果”。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视野研究》为2016年文化部委托的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报告被评选为“2016年全国文化系统优秀调研成果”。
内容简介
在中国“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并成为一门“显学”。随着信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软实力的研究与建设正面临时代性的嬗递和拓展,我们需要站在新的高度,对其有新视野的延伸。《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视野研究》结合时代变化新趋势,探究如何实现软实力与新业态之间的耦合;如何用好软实力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如何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而建立大国话语权,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如何以城市文化作为新的核心要素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等。这些问题都是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具有相当价值的新方向、新视野。这既是对国外学界在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方面存疑的一种积极回应,更是为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文化软实力提供一种有力的探索。本研究既保持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又在创新思想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上有所建树,曾被评选为全国文化系统优秀调研报告。
目 录
章 绪论
一、软实力理论从创始到成熟的历程
二、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生存状态
三、国外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实践成果丰硕
四、我国加速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五、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需要寻求新视野
一、软实力理论从创始到成熟的历程
二、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生存状态
三、国外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实践成果丰硕
四、我国加速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五、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需要寻求新视野
第二章 创新驱动与文化产业新业态
一、文化创新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引擎
二、壮大文化创新力重在培育创新型文化主体
三、文化创新力要以文化科技融合作为不竭源泉
四、文化创新以跨界联动作为拓展的空间
五、文化创新要形成新的区域文化产业模式
六、文化创新力要以对外文化贸易作为拓展
第三章 核心价值观与大国的话语权
一、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与建构
二、话语权与软实力——大国崛起与文明的进程
第四章 中国形象与国际文化传播
一、中国形象的建构
二、国际文化传播与中国形象
三、中国形象传播与国家软实力
第五章 特色文化形态与特色文化城市
一、特色是文化生命的核心要素
二、发展特色文化城市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
三、特色城市文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家园
附录
前 言
在国家文化部的批准授权下,上海设立了中国家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这表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从实践到理论已全面展开,对外文化交流已越来越成为我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国际文化交流研究从学理上属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公共外交学科。实际上它与文学领域的比较文学学科,以及传播学领域的国际传播学科都有密切关联。这一研究与这么多学科发生联系与纠葛,可见这一研究的丰富性和跨界性。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从“民间外交”的概念发展而来,但比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广阔,也更为深刻。近来,还有实务部门与研究领域将对外文化交流归结为“文化外交”,认为文化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和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实作为一个概念“文化外交”早也是从美国发轫,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叶,美国学者拉尔夫·特纳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对外文化关系的“特纳备忘录”,明确提出了“文化外交”的理念。该理念经由美国外交史专家弗兰克·宁柯维奇进行系统阐述后得以发展。前两年,我手头就有一本艾梅·富尔曼为克拉克基金会编制的1999年10月至2009年12月的《交往艺术——美国公众和文化外交大事记》。我们刚刚开始关注和涉猎,他们已先行了几十年。当然不管怎样,我国毕竟也已开始起步,2013年6月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在上海正式启动时,文化部外联局与基地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召开了国内首次“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亮点。究其原因:其一,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空前紧密,民众间国际交往的接触面远远超过政府交往,而且这种交往是实实在在、为自然的文化双向了解渠道;其二,公共外交是促进西方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是中国的“软力量”之一,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研究之所以日益呈现其重要性,是全球化时代外交转型、学科交汇和中国崛起共同汇聚的结果,反映了跨学科交流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正在和平崛起,我们已不可犹疑地将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同样,我国的文化也不可回避地与世界文化产生融合碰撞,终加入世界大循环体系之中,这是中华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然归宿。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句口号我们喊了几十年,但实践起来还是步履维艰,收效甚微。这句口号的实质也就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质,说到底就是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发展,都在扩大自己的影响,若想在这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受尊重、受瞩目的国家,那么至关重要就是文化影响力。文化没有国界,未来强国的比拼是文化软实力的比拼,我们要善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用自己的文化去影响世界、感化世界。
我去过意大利数次,到了佛罗伦萨这一文艺复兴之都,我极度震撼,这是划破中世纪漫漫黑夜点亮曙光的文艺复兴圣地,至今还是人类难以逾越的文艺高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以及资产阶级位小说家卜伽丘和诗人但丁都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这是何等辉煌!我们能产生这样大师云集的时代和城市吗?能诞生《创世纪》《十日谈》《神曲》这样的传世之作吗?这就牵涉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问题。2012年12月,我们整个民族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因为中国人次从真正意义上满足了我们的诺贝尔情结,莫言摘得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这是值得国人为之庆贺的,这说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开了一个很好的端倪。
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亮点。究其原因:其一,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空前紧密,民众间国际交往的接触面远远超过政府交往,而且这种交往是实实在在、为自然的文化双向了解渠道;其二,公共外交是促进西方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是中国的“软力量”之一,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研究之所以日益呈现其重要性,是全球化时代外交转型、学科交汇和中国崛起共同汇聚的结果,反映了跨学科交流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正在和平崛起,我们已不可犹疑地将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同样,我国的文化也不可回避地与世界文化产生融合碰撞,终加入世界大循环体系之中,这是中华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然归宿。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句口号我们喊了几十年,但实践起来还是步履维艰,收效甚微。这句口号的实质也就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质,说到底就是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发展,都在扩大自己的影响,若想在这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受尊重、受瞩目的国家,那么至关重要就是文化影响力。文化没有国界,未来强国的比拼是文化软实力的比拼,我们要善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用自己的文化去影响世界、感化世界。
我去过意大利数次,到了佛罗伦萨这一文艺复兴之都,我极度震撼,这是划破中世纪漫漫黑夜点亮曙光的文艺复兴圣地,至今还是人类难以逾越的文艺高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以及资产阶级位小说家卜伽丘和诗人但丁都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这是何等辉煌!我们能产生这样大师云集的时代和城市吗?能诞生《创世纪》《十日谈》《神曲》这样的传世之作吗?这就牵涉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问题。2012年12月,我们整个民族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因为中国人次从真正意义上满足了我们的诺贝尔情结,莫言摘得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这是值得国人为之庆贺的,这说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开了一个很好的端倪。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