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10809
1.《猎人笔记》是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之屠格涅夫代表作,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巨匠自愧弗如之作。
2.《猎人笔记》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学都发生过深刻影响。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如鲁迅、郁达夫、沈从文、汪曾祺、王蒙等,都曾深爱并深受影响。
3.*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目,提升文学素养,增加人文修养,提供习作典范,惠泽读者。
4.具有深厚中国古典文学造诣的俄语翻译家臧传真先生蕞新修订版,译文优雅流畅,既有屠格涅夫深沉优美之风,又具典雅雍容的中文之韵。
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简洁、朴素、细腻、清新的语言,优美而又富有民族风情的景物描写,抒情味浓郁的艺术风格,以及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点睛之语,使得这部作品成为诗体小说、散文化小说的典范,深刻影响了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
锲而不舍译出风格
霍尔和卡里内奇
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女人
马林果泉
小县的乡医
我的邻居拉季洛夫
小户地主奥夫夏尼科夫
勒高甫村
贝氏牧场
梅奇美人河边的卡西央
村长
账房
离群的孤狼
两个地主乡绅
列别迪扬集市
塔季扬娜•鲍里索夫娜和她的侄儿
死亡琐记
歌手
彼得•彼得罗维奇•卡拉塔耶夫
约会
施格雷县的哈姆莱特
切尔托普哈诺夫和聂道比斯金
切尔托普哈诺夫的后日子
活尸首
轮声轧轧
树林与草原
后记
锲而不舍译出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优秀的翻译家也有自己的风格。当翻译家的风格与其选译的作家风格相近时,译作便会达到上乘水平,成为影响深远的名译,像傅雷译巴尔扎克,汝龙译契诃夫,都是译坛公认的典范。反之,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如果功底不深,修养不够,仓促上阵,缺乏选译,则很难保证译作的质量,更谈不到把握风格和译出风格了。
臧传真教授是著名学者、资深翻译家。他对俄罗斯文学、英国文学素有研究,撰写过许多见解独到、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主编过《苏联文学史》,翻译过多部俄国小说,译笔严谨,为学界推崇和称道。俄罗斯著名作家柯罗连科的长篇小说《盲音乐家》的中文译本即出自他的手笔。这部译著自一九五八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已多次再版,在文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叶的俄国作家当中,臧传真教授喜爱的是普希金、屠格涅夫、柯罗连科、布宁和高尔基。除了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他还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屠格涅夫的《三幅画像》、《春潮》、《父与子》,此外,他还选译了上述几位作家的短篇爱情小说,以《幸福》为书名,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臧先生所钟爱的这几位作家语言上风格相近:简洁、朴素、清新,作品题材贴近大自然,表现人生际遇富有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的关切情怀。臧先生生性儒雅、文笔洗练,选择这几位作家完全合乎情理与逻辑。
后来,应出版社之邀,臧先生开始重译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作为先生的学生,我喜爱他的译著,把他的译作视为范本,常常对照原文阅读,以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在先生的直接影响下,我也走上了文学翻译道路,经常就某些疑难问题向先生讨教。这一次,我更有幸先睹为快,看他的手稿,聆听先生谈译书的体会,从中受益匪浅。
屠格涅夫这部小说,原有的译本有的译为《猎人日记》,有的译为《猎人笔记》,“笔记”显然比“日记”更好。但先生却把书名译为《田猎随笔》,我觉得“随笔”胜过“笔记”,却不明白为什么把“猎人”译为“田猎”,于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先生回答说:“打猎有两种方式,去深山老林打猎,称为行猎;在乡间树林和田野上打猎,叫作田猎。作家屠格涅夫在作品中以猎人的身份出现,访问地主庄园和农家,了解乡情,从前所未有的角度接近了下层人民,因而译为《田猎随笔》似乎更贴近作品的内容,也更符合游记散文与小说故事两相糅合的叙事笔法。”想不到一个书名竟有如此的内涵。遗憾的是,此次出版,也许是因为约定俗成,仍用的是《猎人笔记》这个书名。
臧先生还把《白净草原》改译为《贝氏牧场》,我问有何依据。先生解释说:“Бежинлуг,前一个词是由姓氏Беж构成的形容词,这个姓不是俄罗斯人的姓,是个外来姓,音译可译为‘贝日’或‘贝什’。后一个词的意思是‘草地’、‘牧场’,而非‘草原’(степь),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译为‘贝什家的牧场’,译成‘贝氏牧场’则更简练。一九九一年俄罗斯出版了此书的新版本,编者称历史上确实有个‘贝氏牧场’,贝氏家族的后人至今还保存着有关该牧场的文书。有关这一点,我特意加了一条注释说明情况。”听了老师的一番话,顿生无限感慨。“白净草原”流传了几十年,没有什么人提出怀疑,只有遇到了一位学养有素、译风谨严的翻译家,才把误读误解的题目改正过来。由此我想到,文学翻译绝非文字的简单转译,除了文字功底以外,它要求翻译家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一丝不苟的追索精神。
有一次,谈到对屠格涅夫的认识,臧先生对我说:“就一般意义上来讲,真正的作家是社会的良心,他们是理性、自由和公正这些人类社会基本精神法则的守护者。他们依据这些精神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现象,同时努力促使这些精神能够得以弘扬。屠格涅夫和其他杰出的俄罗斯作家一样,摆脱了政治依附地位和狭隘的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献身于更广大的民族利益和公众利益,作家个性的成因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职业和政治经济地位,更主要的是源自他的社会观念和理想。屠格涅夫的作品往往一经发表,就引起争议,这和他的创作个性,和他独立观察社会现象的视角有关。”
有一次和先生聊天,我说屠格涅夫始终是个诗人,虽然他后来转向了小说创作。为了证明我自己的论点,我引用了罗亭的一段话:
“诗歌——是神灵的语言。我自己就喜欢诗。不过,诗意不仅仅存在于诗行里:诗无处不在,诗洋溢在我们四周……您看看这些树,看看这天空——四面八方都吹拂着美和生命的气息;而什么地方有美和生命,那里就有诗。”
臧先生说:“你说得很对。这段话虽然出自罗亭之口,但的确是作家发自肺腑的心声。屠格涅夫本质上是一位诗人,他的小说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意。抒情笔法和淡淡的忧郁,是他的小说为显著的特征。有人说屠格涅夫是现实主义作家,其实,浪漫主义才更符合他的创作个性。在《猎人笔记》一书中,作家以自由而洒脱的诗笔描绘了自然之美,讴歌了生命之美。一篇篇随笔就是一簇簇花束,采自俄罗斯的森林原野,带着晶莹的露珠,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我发现,只要谈话涉及心爱的作家与作品,臧先生脸上就会焕发出光彩,侃侃而谈,兴致极浓。他说:“你想想看,屠格涅夫笔下的人物形象该有多么鲜活!音容笑貌,简直是呼之欲出!霍尔狡猾又精明强干;卡里内奇散漫随和,又富于艺术天性;民间歌手雅可夫的歌声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活力,让你赞叹;月夜牧场围着篝火讲鬼怪故事的农家孩子,让你难忘……这一个个人物全都进入了俄罗斯文学的殿堂,也在世界文学宝库的人物画廊上留下了身影。”
谈到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臧先生更是连声赞叹:“屠格涅夫写景的功力,不仅让托尔斯泰叹服,许多西欧作家也推崇备至。《猎人笔记》一书中的风光描绘,真可谓出神入化!变幻的霞光,朦胧的月色,闪烁的星斗,森林,草地,溪流,出没的野兽,啁啾的鸣禽,机灵的猎犬……在作家营造的艺术世界里,处处都充满了色彩、音响,清新的气息和生命的律动。屠格涅夫的听觉和嗅觉极其灵敏,他的目光又格外锐利,似乎大自然在晨昏之间、一年四季的微妙变化,他全部都了然于心。他那支生花妙笔描绘大千世界的的确确达到了精致入微的地步!”先生的一番论述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只有热爱,才能痴迷;只有痴迷,才能透过文字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切身感受作品营造的氛围。
有一次我向臧先生讨教,请他谈谈文学翻译的方法和体会。先生沉思片刻,然后对我说:“译文学作品,难的是译出风格。为了把握原作的总体风格,必须反复通读原作,仔细揣摩人物情感、文化背景、民族习俗、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只有吃透原作,才能原汁原味地再现原作的氛围、情境、意蕴与格调。文学翻译忌讳逐字逐句的死译,忌讳‘字典搬家’。要知道,词在句子里是有生命的,词在字典里是死的。单凭查字典生搬硬套肯定译不好。翻译文学作品应以句段为单位,反复琢磨,融会贯通以后再落笔,增删词语,调整语序,实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谈到作品的语言时,先生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家的叙述语言,作家讲故事,描写风景与环境,都使用这种语言。这种语言贯穿始终,风格大体上一致,要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与把握。另一种语言是人物的语言,这种语言,由于说话人的身份、修养、文化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有的优雅、有的粗俗、有的流畅、有的啰唆。翻译家应该做到当俗则俗,当雅则雅,这里没有什么的标准,一律追求达和雅有悖于小说语言的真实状况。”
我觉得臧先生的真知灼见应该写进我们的翻译教材,有志于文学翻译者读了必会从中获益。臧先生不仅精通俄语、英语,古文也有很深的造诣。这样,他在翻译时就多了一层参照,也多了一种表达手段。比如书中遇到有关契约、文书一类的文字,用流畅的古汉语译出来,无形中增加了历史感和文化色彩。我自己能读一点古文,却不会用古文写作,每想到这些就深感愧悔。
有一次我和先生还谈到了文学作品重译的问题,先生说译本具有“阶段性”,这一观点对我颇有启发。先生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部译本带有首创性,是难的,即便存在一些缺陷,但功不可没。后来的译本能参考先前的译本,因而应当译得更好。他说自己的译本同样具有“阶段性”,他希望将来出现更完美的译本,他的译本便算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而可以淡出或隐退。先生的见解表现了一位智慧长者的豁达与从容。
臧先生译过很多俄罗斯小说,却没有去过俄罗斯。对此,他深以为憾。他说:“普希金、屠格涅夫、柯罗连科的作品陪伴我走过了几十年的光阴,我在读书时,常常神游俄罗斯,广袤的森林,茫茫的雪原,城市、乡村、教堂……种种景象呈现眼前,却原来都是书中得来的印象。有人说译文学作品好能做到身临其境,看来我只能是心临其境了。这正所谓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三十多年前,我们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学习,臧先生为我们上课,我们全班同学都听得入迷。我们相互传阅他译的《盲音乐家》,大家都为有著名翻译家做我们的老师而感到荣幸和自豪。我比同学们更加幸运的是留校当了教师,仍然做臧先生的学生,正是在先生的指点和扶植下也出版了自己的译著。臧先生已年过古稀,依然笔耕不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把一本又一本优秀的外国文学名著奉献给读者。这种精神让人敬佩,让人鼓舞。
臧先生让我为《猎人笔记》写篇序言,老师信任学生,自然不便推托,因而我回忆了与先生的交往,记录了几次谈话的内容,心想这或许有助于读者对这本书的理解,对从事文学翻译的同行也有借鉴的意义
《猎人笔记》里,竟有如此丰富的生活和优异的才思……作者把艺术家的感情和枨触,与对人类的至上关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人类现实生活的含蓄内在和对大自然诗意一般的深透理解,也同样出色地结合在一起了。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有独到好处,我认为现代作家必须懂这种人和事要在一定背景中发生。
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抒情笔触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依恋,其作品往往具有一种怅惘、柔弱的色调,一种淡淡的忧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