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69993
引论:境界形而上学
一、一个哲学命题的分析: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与真善美
(二)实事求是与人的主体性
(三)实事求是与工夫
二、真善美信及其境界
(一)真的境界
(二)善的境界
(三)美的境界
(四)信仰的境界
三、中西思维方式之差异及其影响
(一)学与觉
(二)对象思维与非对象思维
(三)上帝与性理
四、儒家工夫、境界、本体的同一
(一)学在工夫
(二)孔颜境界
(三)性理本体
五、儒家的“性”与“天道”说
(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二)“天”“命”的超越性
(三)“天道”的价值性
(四)“道不远人”
(五)“性即天道也”
六、郭店楚简中的儒家道德“性”“命”
(一)“凡人情为可悦也”
(二)“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三)“穷达以时”
七、道家之“道”
(一)“道”不可道
(二)“道”是“上善”
(三)“道”是“自然”
(四)“道”是“玄德”
(五)“道”是“在”
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一)人间即世
(二)狂狷在此
(三)齐物所在
(四)逍遥自在
(五)真人真知
九、论魏晋玄学中的“自然”境界
(一)“道”之“自然”
(二)“自然”之“无妄然”
(三)“自然”之“超然”
(四)“自然”之“必然”
(五)“自然”之“道”
十、《肇论》的境界哲学
(一)不真故空
(二)物本不迁动静亦空
(三)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十一、“应无所住生其心”
(一)佛陀机缘
(二)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三)无念无相无住
(四)顿悟顿修与渐悟渐修
十二、“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一)“无意为善”
(二)“性即天道也”
(三)“诚明”之境
(四)“兼体不累”
(五)“变化气质”
十三、“穷神知化”
(一)“神化”的意义
(二)“神化”的境界
(三)“化”与“成性”
(四)何以“化”成
十四、“太虚即气”
(一)“太虚即气”的缘起
(二)“太虚即气”的意蕴
(三)“太虚即气”的不同诠释
十五、“天人本只一理”
(一)对朱子的评价
(二)“理”是实在亦是境界
(三)“心统性情”
(四)“为仁由己”
(五)“天即人,人即天”
十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一)“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二)“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三)“切己自反”
(四)道外无事事外无道
十七、“天地我立,万化我出”
(一)境界形而上学
(二)“自得”之学
(三)“主静”工夫
(四)“自然”之境
十八、“随处体认天理”
(一)学承白沙融冶诸家
(二)“随处体认天理”
(三)“勿忘勿助长”
(四)“宇宙间一我与天地也”
十九、“重功夫而不重效验”
(一)生命之学
(二)工夫之学
(三)本体、境界与工夫
二十、“六经责我开生面”
(一)上承横渠之学
(二)“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
(三)“性日生日成”
(四)“由仁义行”
二十一、“极高明而道中庸”
(一)崇尚
就境界而言,可分为物境和心境。一般言之,物境指的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时空范围,而心境则是在主观意义上说的。佛教《无量寿经》讲“斯义宏深,非我境界”,这里的境界指成佛所达到的修养境地。以后所说的境界就不局限于佛教了,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境界主要指人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水平。我们所要讨论的境界乃是第二种意义上的。
“形而上学”这一术语来自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过世之后,逍遥派学者安德罗尼柯在编订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将他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哲学对象、世界本原等的基本哲学论著汇编在其《物理学》的著作之后,故取名为《物理学后诸篇》。“形而上学”在希腊文中本是《物理学后诸篇》(TA META TA ΦYΣIKA)的意思,后来拉丁文编者去掉了其中的冠词就成了metaphysica,这个词以后一直被西方各国的译文所沿用。如今英文中的metaphysics就是从这里来的。另外,基督教哲学家克来孟?亚历山大里诺(Titus Flavius Clement,约153?D217年,或译为克莱门特)则赋予了metaphysica以“超越物理学”的意义,意指研究超出自然现象之域的本体和存在意义的学说。当然这一赋予也是有根据的,因为在语词上“meta”不仅是“在……之后”的意思,而且有“超越”的意义。所以,“形而上学”一词有一个从书名到专门的哲学术语演变的过程。中文译名来自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1855?D1944)的日文翻译,其根据是《易传?系辞上》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那么,什么是境界形而上学?我们所说的境界形而上学是在和西方哲学中的实体形而上学的比较中确定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6.这门学术就是形而上学。“实是”(Being)亦可翻译成“有”“存在”“是”,它源自系词“是”(to be),是to be的动名词形式。形而上学这门学说实际上就是专门研究“是”(Being)的,研究“是之所以为是”。实际上,“是之所以为是”是对“是”的彻底追问,是对“本体”的探究。
对“是”的追问,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表现为对逻辑命题如S是P的分析。这所谓“一事物被称为‘是’,含义甚多,但所有‘正是’就关涉到一个中心点,一个确定的事物,这所谓‘是’全不模糊”
同①5657.。在汉语里,这里的“是”似乎可以理解为代词“这”,汉语中的“是” 就有“这”的意思,语义上也似乎是通的,原因在于“是”虽然不是名词,属于代词,但是,代词可以代替名词。然而,却又不能这样理解,或者说不能限于这样理解,而应该首先从逻辑命题中的系词去理解,因为从逻辑命题去理解才能说明“一事物被称为‘是’,含义甚多”。所有的“正是”都关涉到一个中心点,即一个被确定的事物。而这个中心点就是“本体”,如“一切属于健康的事物,关涉到健康,其一说是保持健康,又一说是产生健康,又一说是健康的征象,又一说是具有健康的潜能”
同①57.
。事实上,所有这些述说都可以转换为逻辑命题,即健康是如何保持的,健康是怎样产生的,健康是有什么征象的,健康是具有哪些潜能的。它们皆可以用S是P1、S是P2、S是P3、S是P4来表示,但S首先是自身。所以,这些“是”都关涉到S,这个S就是中心点,是一个被确定的事物。 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尽管‘是’有多种含义,但‘其所是’是首要的‘什么’,因为它指这个事物的实体”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对“是”的分析最后确定到S上,这就是所谓的本体(substance 或 essence),substance成为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的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成为他的哲学的基本理论。
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巴门尼德提出了关于“存在”的理论,其基本的观点是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表达的是“思想内容与思想对象的同一性:思想内容(即‘能够被说和被想的’)需要由‘是’来表述,思想对象(即‘能够存在的’)同样需要由‘是’来指示,巴门尼德以‘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双重功能为理由,进而把‘是’的两种功能归结为同一意义、同一对象,得出了上述结论”
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526.。然而这一“存在”理论在以后的发展中,由于是确立在对“是”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因而最终落脚到本体(实体)也是必然的,如在巴门尼德之后,出现了苏格拉底的“一般说”、柏拉图的“理念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这一哲学史上的现
评论
还没有评论。